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舞蹈种类

桃子1年前 (2023-12-22)阅读数 5#综合百科
文章标签秧歌舞蹈

舞蹈种类有古典舞、现代舞、街舞、拉丁舞、儿童舞蹈、民族舞等。

1、古典舞:古典舞源自于欧洲宫廷舞和芭蕾舞,强调优雅、控制和技巧。它通常包括精确的动作和复杂的身体姿势。

2、现代舞:现代舞是一种自由表达的舞蹈形式,强调个人内在情感和创造力。它突破了传统舞蹈的限制,注重身体线条、空间利用和情感表达。

3、街舞:街舞起源于城市街头和黑人文化,其中包括霹雳舞、锁舞、Breaking等。它强调个人风格、即兴表演和肢体技巧。

4、拉丁舞:拉丁舞起源于拉丁美洲国家,包括桑巴、恰恰、伦巴等。它以快节奏的音乐、激烈的动作和情感表达为特点。

5、儿童舞蹈:儿童舞蹈通常是为儿童设计的舞蹈课程,旨在培养孩子们的协调性、音乐感和表演能力。常见的儿童舞蹈包括儿童芭蕾舞、儿童爵士舞等。

6、民族舞:民族舞反映了特定文化或地区的传统舞蹈形式,具有独特的舞蹈动作和音乐元素。不同国家和地区都有自己的民族舞,例如中国的广场舞、印度的卡塔卡舞等。

舞蹈的基本功

1、压腿:这是舞蹈基础训练中最为基本的训练内容,分别为压前、旁、后腿。压腿的练习有助于打开学生腿部关节的韧带。压腿时要注重腿部关节的直立,脚背向外打开绷直,并保持上半身的直立。

2、压肩:这是打开肩部韧带的练习。压肩时,双手警伸直放在把杆上。两个腿之间的距离略等于肩宽。头部和脊柱都要放松,向下压时能够感觉到肩部韧带被拉长。

3、推脚背组合:脚背的好坏因人而异,大部分取决于先天因素,但也不能忽视后天的训练。在训练之前,从脚尖到整个大脚背都要活动开,训练时,双手扶把杆,挺胸抬头、收腹提臀,双脚并拢站好,先从单脚背训练开始。

关于秧歌的介绍

舞蹈种类

英歌和秧歌是不一样的。

所谓北有秧歌,南有英歌,两者虽然听起来发音相同,但是有很大差异的。上世纪70年代末《人民日报》更撰文“北有安塞腰鼓,南有普宁英歌”,英歌的源流可溯到明初甚至更早。一说来自山东鲁北的大鼓子秧歌和鲁西的柳林秧歌。

一说来自河南花鼓的霸王鞭,一说来自福建莆田的花鼓舞,不一而足,但现今的英歌舞是在普宁的潮汕先民们后续的一些武装起义事件中加入武术套路形成,而后传到潮阳、惠来各县。现今英歌舞流行于潮汕南部的普宁、惠来等地。其为汉族民间广场最具代表性情绪舞蹈之一。

秧歌简介:

秧歌(阳信鼓子秧歌),山东省阳信县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阳信鼓子秧歌是山东代表性民间舞蹈"鼓子秧歌"的一个重要流派,主要流传在阳信县洋湖乡、温店乡镇、流坡坞、劳店乡以及附近周边县。?

阳信鼓子秧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以伞、鼓、棒、花(女角)为主要角色,舞蹈全过程基本上是典型化了的古代军事演练过程,即"阅兵、点将、布阵、开打、收兵"。2011年5月23日,秧歌(阳信鼓子秧歌)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秧歌是中国(主要在北方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极具群众性和代表性的民间舞蹈的类称,不同地区有不同称谓和风格样式。在民间,对秧歌的称谓分为两种:踩跷表演的称为“高跷秧歌”,不踩跷表演的称为“地秧歌”。

近代所称的“秧歌”大多指“地秧歌”。秧歌历史悠久,南宋周密在《武林旧事》中介绍的民间舞队中就有“村田乐”的记载,清代吴锡麟的《新年杂咏抄》中明文记载了现存秧歌与宋代“村田乐”的源流关系。

秧歌在中国已有千年的历史,明清之际达到了鼎盛期。清代吴锡麟《新年杂咏抄》载:“秧歌,南宋灯宵之村田乐也”。“秧歌”的起源,中国民间有一种说法是古代农民在插秧、拔秧等农事劳动过程中,为了减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之苦,所以唱歌曲,渐渐就形成了秧歌;民间的另一种传说是“秧歌”起源于抗洪斗争。

古代黄河岸边的百姓,为了生存,奋力抗洪,最后,取得胜利,大家高兴地拿起抗洪的工具当道具,唱起来,跳起来,抒发高兴的心情,随着参加人数的增多,有了舞蹈动作和舞蹈组合,逐渐就形成了秧歌。民间第三种说法根据《延安府志》记有“春闹社,俗名秧歌”,阁可见秧歌可能源于社日祭祀土地爷的活动。

扭秧歌,是我国北方民间喜闻乐见、具有代表性的一种舞蹈, 是我国第一批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之一。它的前身是农民在插秧时的一种歌咏活动,起源于农业生产劳动。每年春耕时,农家的妇女儿童数以十计,一起到田里插秧,一人敲起了大鼓,鼓声一响,“群歌竞作,弥日不绝”,称之为“秧歌”。它最早是以唱歌的形式出现,后来发展成舞蹈和戏剧表演的形式,并流行于我国北方以及南方各地。

秧歌是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主要流行于我国北方地区。但因流传地区不同,又有陕北秧歌、晋北秧歌、东北秧歌、河南秧歌、河北秧歌、山东胶州秧歌和鼓子秧歌等。这种秧歌各有不同的风格和特点。一般是舞者扮成各种人物,手持扇子、手帕或彩绸等起舞。

在表演形式上,开始和结束为大场,中间穿插小场。大场为变换队形的集体舞,小场是两三人表演的带有简单情节的舞蹈或歌舞、小戏,有的地区将高跷、旱船、竹马灯、花鼓等歌舞形式俗称秧歌”(见《辞海》)。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