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的特点是
朗诵的语言特征
朗诵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具有特殊的语言形态和表现方法。朗诵被称为“语言的音乐、声音的雕塑",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朗诵是众多语言艺术形式中的一种,具有和其它语言艺术相通的创作共性,但在创作方法和艺术规律上又有其鲜明的个性6
朗诵需要技巧,在朗诵的过程中要想恰当而准确地运用技巧,就需要对其语言特征有所了解和把握。
一、变化和对比的特征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类的文字和语言演变的越来越丰富和生动。作为朗诵者,当我们徜徉在这些精美的文字语言之中,并承担着将其转化为有声语言的神圣使命时,当我们面对一篇篇凝聚着作者全部心血的作品,体昧着作者从字里行间所折射出的或悲或喜,或褒或贬,或如泣如诉,或荡气回肠的情感世界时,有谁还会无动于衷,冷漠淡然呢?此时,朗诵者应该做的就是最大限度的去感受作品,用活跃的形象思维,生动的语言形态去如实的表达。因此,在语势上如何把握跌宕起伏错落有致就显得十分重要。所谓跌宕起伏错落有致其实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抑扬顿挫,其实质就是语言在表达过程中的声调的高与低,音色的虚和实,节奏的快与慢,语气的强和弱。.这就要求我们在充分理解和感受作品的前提下,恰当的运用
这些语言元素,从而
朗诵技巧和方法发声
下面我们从表达目的、主体、语流、气息、共鸣运用等方面探讨下朗诵和播音的区别吧:
1、从表达的目的看,播音是为了向公众传递消息、知识和观念。朗诵不仅仅是传递信息,更主要的以情感的感染力达到感染提升净化受众心灵,给受众一种审美享受。
2、从主体角度看,播音者是公共媒体的代言人,他代表政府或某团体在说话。由此,他是非个人化的,同时,由于其目的是传递信息,所以,他的事件的剧外人、旁观者、叙述者和评论者。而朗诵是个人化的,朗诵者是剧中人,他是事件中叙述者、评论者,更是事件中的多个角色和抒情者、行动者。
3、从情感的的角度看,播音排斥个人情感色彩,其情感是公众性的,类型性的、旁观者的。而朗诵则需要个人情感的融入,朗诵的情感有时是旁观者的情感,有时是剧中人的情感。同时,播音的情感仅仅是一种基调的表现,而朗诵的情感是细节化的具体的变化着的情感。
4、所以,从类属上看,播音不属于艺术,更不是表演。而朗诵则像话剧、声乐、相声快板一样,是一门艺术,是一种表演类型。
5、从表意和表情元素上看,播音主要通过语音来表达,朗诵除语音外,其语流中的气息、气口、空白(停顿)、配乐、形体动作、表情都是传情达意的元素。
由此,产生了朗诵和播音语流上的不同。
6、从语流面貌上看,播音的语流是串珠式的,语流中的字音强调颗粒性。而朗诵的语流则不同。
7、从语流的节奏上看,播音的语流是相对匀速的、相对平稳的。而朗诵的语流则是变速的、波动起伏的。
8、在语流的停顿中,相对来说,播音更多的是语法和生理需要的停连,而朗诵更多的是情感需要的停顿。同时停顿的时值上,朗诵较之播音要更富于变化。
9、从语流的每个音节的时值(字音时长)上看,朗诵的字音与字音的时值差,要比播音大的多。
主体及主体的身份的不同、语流的状态不同,带来了对声音的不同要求。
10、在音色变化上,由于情感表达的需要和语流状态提供的可能性,朗诵的音色变化要比播音大得多,对音色的使用种类也宽泛得多。
11、在音高变化上,播音的音域一般不超过5度,朗诵的音节变化则往往要大得多。
12、在音强的变化,朗诵的强弱对比比播音要明显得多。
13、由于朗诵的时值变化大,出现很多拖音现象,加上朗诵的音乐感的要求,由此朗诵的声音对泛音的要求更高,同时朗诵中的字音中靠音现象更普遍更明显。
由此,产生了对用声上的气息和共鸣的不同要求。
14、在呼吸方法上,播音要求胸腹式联合呼吸。朗诵由于音色、音高、音长、音强和停顿变化幅度大的缘故,不仅仅需要胸腹式联合呼吸,同时也需要腹式呼吸、和胸式呼吸。
15、从换气上看,由于停顿的特点不同,朗诵的气口和播音的气口注定不同,换气的方式也多于播音。
16、从气息的流向看,在两个气口之间,由于匀速语流和字音时值相对较短,播音的气息流向一般是单向性的,气息来不及回流;而朗诵则不同,在两个气口间可以有不同幅度的多个气息回流的出现。
17、从气息的深浅程度看,朗诵较之播音在深浅幅度的变化更大。
18、从每个字音的气流的中心点和形状上看,播音中的气流中心点是相对稳定的,字音间的气流形状变化较小,而朗诵的气流中心点则相对变化较大,字音间的气流形状变化要相对大的多。
19、播音的共鸣以口腔共鸣为主,以中声区为主,头腔共鸣用的不多、胸腔共鸣相对用的浅。相对来说,朗诵以咽腔口腔共鸣为中心,同时带动人体的各个共鸣腔的共鸣来满足语流变化幅度大的需要。
20、形体语言表达的不同。
发声的技巧:
1、声音训练
不论在何种场合,音量都要适中,不可太大或太小。要根据听众的多少和场所的空间大小来确定自己的音量,要使在场的所有听众都能毫不费力的听清你的朗诵。
要根据朗诵的氛围和内容来确定音量的大小。比如:朗诵纪念性,追悼性的内容,音量不宜太大,朗诵祝贺,声讨,动员性内容,音量可以大一些。
2、音质训练
音质,又叫音色,是由于波形和范音的不同造成的声音的属性。它主要决定与共鸣器,是声带音通过共鸣启发声音变和变调的产物。当人的某个或某些发音器官有缺陷或发生病变,音质就会发生变化,声音会变得不中听。
过重的鼻音是因为鼻腔的共鸣声太响亮造成的。要克服这种毛病,主要方法是,发音吐字时嘴要张到位,舌头要用力一些,以减少鼻腔共鸣。
朗诵的技巧:
1、朗读的基调
朗读每一篇作品又要有一个基调,也就是说文章给人的一个总体的感觉。如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以慷慨激昂的语调,白居易的《琵琶行》以低沉哀婉的语调表达出感伤的情绪。每种人都有自己的气质,文章和诗歌也一样。
2、停顿的技巧
适当的停顿可以引起听众的注意,一般表示感情的转换,内容的场景转换。从内容上说,有语法停顿、逻辑停顿和结构停顿。
3、重读的技巧
强调重音指的是为了表示某种特殊的感情和强调某种特殊意义而故意说得重一些的音,目的在引起听者注意自己所要强调的某个部分。语句在什么地方该用强调重音并没有固定的规律,而是受说话的环境、内容和感情支配的。
4、语调的技巧
语调的高低、强弱、抑扬等变化,表达出不同的思想感情。昂上调,声音先低后高。降抑调,声音先高后低。弯曲调,开始和结尾的声音都较低,中间升高一些,或者由高转低再升高。平直调,声音几乎保持同样高低。
朗诵的好处及意义
一、有利于开发右脑。
因为大声读实质是朗读者在自我欣赏自己的声音,久而久之,有利于孩子形象思维能力的自我培养。
二、能改变孩子的性格。
性格内向者往往发出的声音也很小,如果孩子都能坚持大声读课文及其它文章、书籍,很容易使孩子爱讲话,性格也就随之而变。
三、有利于孩子体会到辩论、争论的价值。
这是更好的、高质量地参与未来的事务的一种素质。
四、有利于改变自卑。
大多数的差生的突出表现就是不会大声读课文,大声读不好课文,从大声朗读开始训练,许多差生能在读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思考力。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