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气和宗气的区别
(一)元气 1.基本含义:“真气又名元气”(《脾胃论·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故中医文献上常常元气、原气、真气通称。但是,人体之气的真气是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的统称,包括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等。元气属真气的下位概念,不应与真气混称。据元、原的本始之意,元气、原气为生命本始之气。在胚胎中已经形成,秘藏于肾中,与命门有密切联系,为先天之气。所以,元气是人体最根本,最原始,源于先天而根于肾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包括元阴、元阳之气。故曰:“元气是生来便有,此气渐长渐消,为一生盛衰之本”(《医学读书记·通一子杂论》)。因元气来源于先天,故又称先天之气。 2.生成与分布 (1)生成:元气根于肾,其组成以肾所藏的精气为主,依赖于肾中精气所化生。“命门者……原气之所系也”(《难经·三十六难》)。“命门为元气之根”(《景岳全书·传忠录·命门余义》)。肾中精气,虽以先天之精为基础,又赖后天水谷精气的培育。所以李东垣说:“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即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 总之,元气根源于肾,由先天之精所化生,并赖后天之精以充养而成。所谓“先天真一之气,自下而上,与后天胃气相接而出,而为人身之至宝”(《医原》)。但元气之盛衰,并非完全取决于先天禀赋,与脾胃运化水谷精气的功能密切相关。所以说:“人之自生至老,凡先天之有不足者,但得后天培养之力,则补天之功,亦可居其强半,此脾胃之气所关乎人生者不小”(《景岳全书·传忠录·命门余义》)。 (2)分布:元气发于肾间(命门),通过三焦,沿经络系统和腠理间隙循行全身,内而五脏六腑,外而肌肤腠理,无处不到,以作用于机体各部分。“命门为元气之根,为水火之宅”(《景岳全书·传忠录·命门余义》)。“人身血肉之躯皆阴也,父母构精时,一点真阳,先身而生,藏于两肾之中,而一身之元气由之以生,故谓生气之原”(《医门法律·阴病论》)。可见,肾为元气之根。元气从肾发出,经三焦循经脉而行。 所以说:“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诸气,经历五脏六腑。……所止辄为原”(《难经·三十六难》)。三焦为元气循行的重要脏器。“三焦资始于肾间……下焦禀元气……上达至于中焦,主受五脏六腑精悍之气也,化而为营卫,营卫之气得真元之气相合,主通达乎上焦,始经历五脏六腑也……故以三焦所留止之处辄以为原”(《图注难经》)。说明元气是并营卫之气循环往复于十二经脉之中,且循任督二脉环流不休。冲脉、带脉、维脉、挢脉等八条奇经虽不参加元气的循行,但对全身之气的分布有调节作用。元气除并营卫之气行于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之外,运行于本经经别之中。 总之,元气始于肾间,经下、中、上三焦,由手太阴肺经进入十二正经中,布于周身,蓄于奇经,溢三百六十五穴,然后再经腠理和大小络脉汇聚于四肢末端的井穴,入本经至经别,直接深入脏腑,继而浅出头颈部经穴、胸腹募穴和背部俞穴,自奇经总集于任督二脉,下归肾脏。 元气在循行过程中,经过了人体的各脏腑、经络及体表组织。元气循此路径,周而复始地循环,以发挥其正常的生理功能。3.主要功能:元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本始物质,有推动人体的生长和发育,温煦和激发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生理功能的作用,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元气是构成人体的本原。“气者,人之根本也”(《难经·三十六难》)。元气为其生身之精气,人之始生,以母为基,以父为盾。“所以发生吾身者,即真阳之气也”,“所以成立吾身者,即真阴之气也”(《类经附翼’求正录》)。故人之所生,全赖此气。元气的存亡,即生命的存亡,“此中一线未绝,则生气一线未亡”(《医学源流论·元气存亡论》)。 元气能推动人体的生长发育。机体生、长、壮、老、已的自然规律,与元气的盛衰密切相关。人从幼年开始,肾气与肾精逐渐充盛,则有齿更发长等生理现象。到了青壮年,肾气、肾精进一步充盈,乃至达到极点,机体也因之发育到壮盛期,则真牙生,体壮实,筋骨强健。待到老年,肾气、肾精衰退,形体也逐渐衰老,全身筋骨运动不灵活,齿摇发脱,呈现出老态龙钟之象。由此可见,肾气、肾精决定着机体的生长发育,为人体生长发育之根本。如果元气亏少,影响到人体的生长发育,会出现生长发育障碍,如发育迟缓、筋骨痿软等;成年则现未老先衰,齿摇发落。 元气能温煦和激发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命门为元气之根,水火之宅,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故“心得命门而神明有主,始可以应物;肝得命门而能决断;胃得命门而能受纳;脾得命门而能转输;肺得命门而能治节;大肠得命门而能传导;小肠得命门而能布化;肾得命门而体强;三焦得命门而决断;膀胱得命门而收藏”(《石室秘录》)。反之,“肾无此则无以作强,伎巧不出矣;膀胱无此,则三焦之气不化,而水道不行矣;脾胃无此,则不能腐熟水谷,而五味不出矣;肝胆无此,则将军无决断,而谋虑不出矣;大小肠无此,则变化不行,而二便闭矣;心无此,则神明昏,而万事不能应矣”(《医贯》)。所以,元气者性命系之。元气充足,则精神昌盛。若元气微虚,则神微去;若元气衰竭,则神去机息。元气虚损之治重在治肾,“务使阴阳和平,水升火降,归于中庸之道而已”(《医权初编》)。(二)宗气 1.基本含义:宗气又名大气,“膻中者,大气之所在也。大气亦谓之宗气”(《靖盒说医》)。由肺吸入的清气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结合而成,其形成于肺,聚于胸中者,谓之宗气;宗气在胸中积聚之处,称作“上气海”,又名膻中。因此宗气为后天之气运动输布的本始,故名曰宗气。实际上宗气是合营卫二气而成的。所以说“宗气者,营卫之所合也,出于肺,积于气海,行于气脉之中,动而以息往来者也”(《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 2.生成与分布 (1)生成:宗气是由水谷精微和自然界的清气所生成的。饮食物经过脾胃的受纳、腐熟,化生为水谷精气,水谷精气赖脾之升清而转输于肺,与由肺从自然界吸入的清气相互结合而化生为宗气。肺和脾胃在宗气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故曰:“膻中宗气主上焦息道,恒与肺胃关通”(《医门法律·明辨息之法》)。因此,肺的呼吸功能和脾胃之运化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影响着宗气的盛衰。 (2)分布:宗气积聚于胸中,贯注于心肺之脉。其向上出于肺,循喉咙而走息道,经肺的作用而布散于胸中上气海。所谓“其大气之抟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灵枢,五味》)。其向下赖肺之肃降而蓄于丹田(下气海),并注入足阳明之气街(相当于腹股沟部位)而下行于足:所以说:“宗气留于海,其下者,注于气街;其上者,走于息道”(《灵枢·刺节真邪》)。 3.主要功能:宗气的主要生理功能有三个方面。 (1)走息道而司呼吸:宗气上走息道,推动肺的呼吸,即“助肺司呼吸。”所以凡言语、声音、呼吸的强弱,均与宗气的盛衰有关。故临床上对语声低微,呼吸微弱,脉软无力之候,称肺气虚弱或宗气不足。 (2)贯心脉而行气血:宗气贯注入心脉之中,帮助心脏推动血液循行,即“助心行血”,所以气血的运行与宗气盛衰有关。由于宗气具有推动心脏的搏动、调节心率和心律等功能,故曰:“胃之大络,名曰虚里(相当于心尖搏动部位),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手),脉宗气也。……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素问·平人气象论》)。所以临床上常常以“虚里”的搏动和脉象状况,来测知宗气的旺盛与衰少。宗气不足,不能助心行血,就会引起血行瘀滞,所谓“宗气不下,脉中之血,凝而留止”(《灵枢,刺节真邪》)。 (3)人体的视、听、言、动等机能与之相关:“宗气者,动气也。凡呼吸、言语、声音,以及肢体运动,筋力强弱者,宗气之功用也”(《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 综上所述,宗气对呼吸运动和血液循行具有推动作用,故云:“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灵枢·邪客》)。此外,“宗气者,营卫之所合”,所以宗气、营气、卫气,“三气互为体用,有两得而无两离者也”(《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宗气者,为言气之宗主也。……及其行也,肺得之而为呼,肾得之而为吸,营得之而营于中,卫得之而卫于外”(《医旨绪余·宗气营气卫气》)。
经常听别人说元气,那到底什么是元气,又该怎么养元呢?
元气乃宇宙之基础。灵气乃修补万物显现超凡之基础。没有灵气是不会产生真气的,人吸收灵气以炼化自身元气而生真气。然真气比之元气最大的区别在于“练气”,在“练”这个过程中是将元气注入自身精神意识“练”成真气,才可以做到气与形合,气与神合达到注形凝神,不散元气,增精长神,故而长生,而“练”化成真气运行于经洛之中的“炁”就是用于连通天地元气形成能量场(法术)而道家练气讲天人合一注重自身意思与“天意”相合(此天意并非是天的意识,而是与天地元气同频,天人交感)从而影响天地,天地的自然就产生了无为贵生的道教思想,所以真气比元气低级(此低级是品级,一个是万事万物可以用,另一个是你一个人用,别人想用还要去掉其中的精神意识),元气不灭,存之宇宙,末日末法,元气(神)离万物(形)而散,化虚无。灵气固形神,修整万物法则而生有序(熵减),三才生煞而生无序(熵增)。真气为自身元气的炼化,万物都存在元气,以灵气而生灵性,故明而智慧,化天地万物元气炼为己身之元气,故为圣。
从小到大我们经常在**或者小说中看见元气一词,那什么是元气,又该怎么补充元气和条理呢,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解说一下,何为元气,何为养元.。
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b7fd5266d016092411fb8ed3df0735fae7cd341f?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一何为元气:从通俗来元气就是指人的精神、精气。比如一个人睡眠好、吃好消化好,思维敏捷,不咳不喘,呼吸顺畅,心不慌,气色红润声音洪亮,那一般来说元气就充盈。中医学认为元气是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的源动力,元气充足则健康,元气受损则生病,元气耗尽则死亡。也就是说元气充足免疫力就强,从而战胜疾病;元气不足或虚弱,就不能产生足够的抗体或免疫力战胜疾病,因而造成死亡。
二元气的特点:通常来说元气就好像石油一样,不可再生,消耗起来很容易,补却很难。
三元气检测方法:元气既然这样珍贵那我们怎么检测自身元气的亏盈情况呢,据说手指甲可以直接反映出身体内在的情况,元气的充足与否就可以从手指甲的半月痕上检测出来。伸出双手,看到指甲下半部分有一个白色的半月形,这个白色的月牙叫做半月痕,称之为“元气环”,代表着人体的精气。元气充足则在双手指甲上呈现八个以上的半月痕,每个半月痕应该占指甲的1/5,奶白色,越白越好;半月痕越少表示元气虚弱,容易手脚冰凉。半月痕的数量八个为最好,过多则容易患“三高”,营养过剩;少则体寒,元气不足。半月痕的减少是从小指开始,依次向大拇指过渡。如果是先天没有,不作为诊断的依据,反之先天有后天没有了,说明元气消耗。人体元气的表现应该是一种平和的状态,少则不足,过犹不及。
四如何养元、元气补养方法:元气是父母先天给予的,乃不可再生资源,极其珍贵。补养元气的前提是减少元气的消耗,然后再通过穴位按摩的方式尽量进行保养。大多数人往往缺乏养生的意识,在繁忙工作学习中导致了一些不良生活习惯。改善生活起居,调理内在身体平衡。五脏皆有元气,过度使用就会伤元气,用完再补,就不如减少消耗对身体有益。
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34fae6cd7b899e51ce5016dc49a7d933c9950d1f?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下面小编就整理了一些具体养元的方法,大家可以多看一下,生活当中多多注意,一定是有利而无一害的:
补养元气的方法有:
(1)减少元气消耗:a.保证睡眠充足,子时前入睡(11点前入睡)。次日1时处于熟睡状态最能帮助肝脏恢复元气。b.不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如麻辣香锅、水煮鱼这些口感刺激的食物。还有含有咖啡因的饮料,也会消耗元气。c.不吃寒食。寒凉的食物会调动胃的元阳之气去温化寒性的食物,从而导致胃寒,元阳被消耗。d.减少过度用电脑。肝开窍于目,一整天对电脑屏幕则消耗肝的元气。e.避免大音量噪声。肾开窍于耳,耳朵长时间受虐于大音量环境中则很容易消耗内在元气。f.保持情绪的平和。怒则气上、哀则气消、乐则气乱、欲则气丧。
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43a7d933c895d1436aa8c8eb78f082025baf071f?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2)按摩穴位保养元气:测量人体穴位用手指丈量,一寸:大拇指指关节宽度;一寸半:食指、中指合并在一起的指节宽度;二寸:食指、中指、无名指合并在一起的指节宽度;三寸: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合并在一起的指节宽度。a.内关穴:内关是三大长寿保健穴之一,掌腕横纹向下二寸,每天揉一揉内关穴可以养心脏,调睡眠,增长免疫力。当你元气不足,浮躁,睡不着觉时按摩此穴位会有所缓解。b.关元穴:关元是一个关住元气,使气不外泄的穴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三寸。是男子藏精,女子蓄血的地方。此穴位处柔软温暖说明身体健康,太凉则说明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低于30度则是癌症体质的潜在预警,太硬则说明有妇科问题需要加强注意调养了。每天睡前把手搓热揉一揉关元穴捂着入睡,可以很好的保养元气。c.太溪穴:太溪穴为足少阴肾经原穴,位于足内侧,内踝骨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肾藏元气,每天揉一揉太溪穴可滋阴补肾。
好了综上所述,各位看官是不是对元气又了一个较为全新的认识,小编还提醒大家,万事可成,元伤乏术,大家在现实生活中也要多注意身体好,不管怎么说有什么都不如有一个健康,充满活力的身体,毕竟安康和平安才是人生的真谛。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