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样理解孔乙己?
《孔乙己》是我国的现代文学巨匠鲁迅先生的著名小说,也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短篇小说之一。最早发表在1919年4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四号,后编入《呐喊》,是鲁迅在“五四”运动前夕继《狂人日记》之后第二篇白话小说。
小说主要描写了孔乙己在封建腐朽思想和科举制度毒害下,精神上迂腐不堪,麻木不仁,生活上四体不勤,穷困潦倒,在人们的嘲笑戏谑中混度时日,最后被封建地主阶级所吞噬的悲惨形象。篇幅不长,但是深刻揭露了当时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精神的毒害和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质。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义。
孔乙己是鲁迅小说《孔乙己》中的主人公。《孔乙己》是鲁迅在“五四”运动前夕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小说,这篇小说描写一个没有考上秀才的读书人孔乙己,他丧失了做人的尊严,沦落为小酒店里人们嘲笑的对象,从而暴露了当时的社会问题。孔乙己那可怜而可笑的个性特征及悲惨结局,既是旧中国广大下层知识分子认为只有科举一条出路的悲惨命运的生动写照,又是中国封建儒家独尊下科举制度“吃人”本质的具体表现。
孔乙己人物特点:孔乙己生活在新旧社会的过渡时期,环境造就人,他的性格是具有两面性的,一方面善良朴实,另一方面迂腐顽固,另外他也是一个清高的人,总以为自己就是对的,正确的,这样性格的一个人物,毫无疑问是个悲剧形象。
善良的一面体现在他教小孩子认字和分茴香豆给小孩子吃的两个细节上。孩子们围住他,他“便给他们茴香豆吃”。茴香豆并不是什么稀罕物,可是在那样一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在“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咸煮笋,或茴香豆,做下酒物”的年代,在卖酒都要羼水的年代,对于一个穷愁潦倒之人来说,确是何其珍贵,可他却一人一颗,一直分到所剩无几为止。一个“便”字就可见其大方,真真是分得毫不迟疑,毫不手软。相比较那些个掌柜和长衫客们,他们中有谁不比孔乙己阔绰,有谁拥有的不比孔乙己多,但又有谁分豆给孩子们吃呢?最让人忍俊不禁的是当孩子们再次把“眼睛望向碟子”,他不是谩骂,不是恐吓,竟也“着了慌似的”哼起了《论语》里的调子直哀求,一个拥有善良与透明心性的老头跃然纸上。
迂腐的一面体现在孔乙己是清朝末年的知识分子,他信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教条,但是他连秀才都没有考上,有没有功名利禄,生活过得非常穷酸。孔乙己有着封建教育制度影响下的书生特有的清高本质,没有经济来源,也不愿意从事劳动赚取钱财,端着读书人的架子只能越过越穷。关于孔乙己那句“窃书算不算偷”的名言,我们可以看出他作为穷困潦倒的书生的迂腐一面。当大家嘲笑他偷书的时候,孔乙己只能无力的回击一句“窃书不算偷”,读书人的事不能算偷,这是多么可笑的歪理,此时孔乙己的穷酸迂腐可见一斑。
清高体现在他的话语中,孔乙己虽然饿得脸色青白,却始终不肯脱下又破又脏的长衫,对自己认识几个无用的废字沾沾自喜,甚至以自己是个读书人而自命不凡,别人取笑他时,他还要强辩几句:“你怎么这么凭空污人清白……”,当别人问他“当真认识字么?”他却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同时,他还固守“君子固穷”的道德理念。以上诸多分析都可以说明孔乙己自视清高。孔乙己的清高使他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以为自己就是对的,正确的,并且顽固不守,导致他的一个悲剧形象。
孔乙己这个人物,具有时代意义与当代意义。
一、时代意义说起时代意义,就不能不说到鲁迅的时代与故事背景。写文章时,为1919年初,彼时清朝已亡6年,但还有大量的遗老遗少,且以二千年的封建惯性,各种封建思想依然甚嚣尘上,滚滚时代在前行的同时,还有大量的复古思潮,孔孟之道余毒犹在,青年一代难免不被波及,对于留洋归国,思想一新的新一代知识分子鲁迅,本着力挽国民腐朽精神的使命,必然要予以猛烈抨击旧制度,不单单是为了拯救青年。于是继《狂人日记》后,他写了《孔乙己》。如果说前者针对整个封建制度,后者则专讽于科举。
已经走向没落的科举和教育,造就了怎样的人才呢?考不上秀才,却偏要穿长衫秀出自己,又只能同“短衣帮”站着喝酒,沦为不伦不类的笑话。抄写的工作看不上,更好的工作找不到,读书人干起了连短衣帮都瞧不起的偷盗活。
偷书被发现了硬是说“窃”,自欺欺人,倒是有点阿Q的感觉了。读过不少书,却只记得茴字有几样写法。孔乙己的可笑,便是封建科举的可笑,孔乙己的凄凉,也是封建教育的悲哀。这一典型形象,有力地策应与深化了批判与反封建主题。这是时代烙印下的意义。
二、当代意义当代意义,主要是反思与映鉴。
一,像孔乙己这样的人,在今天还有没有呢?他的高不成低不就的心理,与当代本科生是否有相同的地方。举人、秀才、科举这些称呼消失了,称呼背后的文化涵义呢?是不是在以其他形式惯性存在?反映到当代婚恋上,是不是也有相似?
二,孔乙己固然迂腐不堪,可气又好笑,但那些整天在调侃、嘲讽甚至侮辱中消费他的人呢?这样的人,现在少吗?看看网上,一言不合就群嘲,100年过去了,我们进化了多少?
如何对人有基本的尊重并保持恰当的友善,在今天依然是课题。个人与社会,对照今天,依然有启示。
"《孔乙己》作者的主要用意,是在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孙伏园转述鲁迅的话。
可见作者自己,也并没有将其主旨局限在对封建思想与科举制的抨击,乃是写出了社会的普遍常态。这正是《孔乙己》具有超越性的地方。
三、放到今天,孔乙己是否应该被尊重?
作为个体的人,谁也不是完美的,给予人格上的尊重,却是应该。二千多字的《孔乙己》里,我们看不到这种尊重。掌柜和短衣帮的肆意嘲弄,小伙计的鄙视,只有孩子们能让他放松些。而无论是对掌柜、小伙计还是短衣帮,孔乙己自始至终没有半分伤害。
然而作为偷书贼,好逸恶劳的人,孔乙己是大可唾弃的。他的不肯认清自己的死清高的作派,使得自己在社会上无处安身,这也不行那也不成,终于把自己活成了边角料。怪谁呢?
正如北大教授钱理群所说,孔乙己是“值得同情与焦虑的,有着悲剧性、荒谬性地位和命运的知识分子。 ”
按现代人的观念看,只要孔乙己能自食其力,料理好他自己,不偷不抢不违法不犯罪,他愿意做唯一穿着长衫饮酒的人,那也是他的选择,别人不应该也没有权利投以异样的眼光。尽管他这样可能显得不伦不类,也有些端着架子,或者说有些装,但他没有碍着谁,一个宽容的社会,是能够容纳这些人存在的。
孔乙己,一个超越时代的零余人。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