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后唐,南唐。他们有什么联系吗?
唐朝、后唐和南唐在当时都是以“唐”为国号的,唐朝是隋末唐国公李渊于晋阳起兵,次年于长安称帝建立唐朝。后世为了区分,就把五代十国时期李存勖建立的中原王朝“唐”称为后唐,而将李昪建立的南方割据政权“唐”称为南唐。他们的建立者没有血缘关系,后唐和南唐都是沿用唐的国号,以求名正言顺。
李克用是后唐的缔造者,其先祖可追溯到贞观时期的陇右金城(现甘肃兰州)人朱耶拔野,也算是大唐的一名骁勇善战的武将,在征高句丽和平薛延陀时都建立了战功,朱耶拔野是第一代沙陀督府的都督,之后就是世袭制,一直到李克用的曾祖朱耶尽忠在和吐蕃交战中战死。李克用的祖父朱耶执宜在德宗时期成为阴山府都督。
李克用的父亲朱耶赤心为唐州刺史,而李克用原名朱耶翼圣,生于神武川新城,排行第三。话说李克用的死对头朱温也是排行老三,这两个人可不是一般的有缘。869年,庞勋起义,朱耶赤心和朱耶翼圣父子俩立下了大功,被唐懿宗赐姓李,从此,父子俩就成了李国昌和李克用。所以,李克用和李唐王室并不是一个姓,只是被赐了姓而已。
李克用在庞勋起义和黄巢起义汇总立下大功并成为一名强悍的节度使。后来朱温将唐昭宗迁到洛阳,改了年号,李克用固执的继续用原来的年号,而当朱温最终灭掉大唐建立后梁之后,李克用同样是拒绝承认后梁的合法性,仍旧坚持用大唐的年号,并在去世后继续让儿子李存勖攻打后梁,终于在923年灭掉了后梁建立了后唐政权,李存勖下令继续用年号“唐”,以此证明自己的政权是合法的,但无论如何,它已经不再是原来的大唐。而且,后唐也并没有存在多久,在936年就灭亡了。
在后唐灭国的第二年,徐知诰篡南吴而立南齐,再两年后,李昪和他的南唐应运而生。徐知诰原名就是李昪,李昪生于889年,其父李荣在他六岁的时候就死在了战乱中,不久母亲有去世,李昪一直在安徽一带流浪,后来被攻打濠州的杨行密收为养子,杨行密转手又将李昪送给了部将徐温收养,从这时起,李昪就有了一个新的名字徐知诰。
徐温父子在跟随杨行密建立南吴的过程中立功颇多,而在杨行密去世后,徐温父子逐渐把持朝政,成为南吴的实际掌权者。徐知诰在与徐温亲生子的争权中,徐知诰最终胜出,并在徐温去世后成为南吴的执政者。
徐知诰最终在937年逼杨溥退位,建立了南齐政权,并在939年改回原名李昪,将国号改为“唐”。李昪自称是唐宪宗之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孙。历史上称“南唐”。
扩展资料:
李昪即位后,继续保境安民,在相对安定的条件下,社会生产有所发展。与同时割据诸国相比,南唐地大力强;由于兴科举、建学校,文化也比别国昌盛。保大三年(945年),南唐乘闽内乱,出兵灭闽,俘王延政。保大九年,南唐乘楚内乱,派兵灭楚,马希崇降。但不久,楚国故地为周行逢所据,南唐未能巩固所占之楚地。中兴元年(958年)李璟去皇帝尊号,称江南国主,并向后周称臣; 宋开宝八年(975年)宋军攻占金陵(今江苏南京),后主李煜出降,南唐覆灭。?
南唐虽偏安于淮河以南,却是五代十国时期经济文化繁荣、科技进步、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的国家,对后世宋朝的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南唐最盛时幅员三十五个州,大约地跨今江西、安徽、江苏、福建、湖北和湖南等省的一部分。人口约500万,为中国南方的经济开发作出了重大贡献。
百度百科——后唐
百度百科——南唐
中唐和晚唐的咏史怀古诗的特点有什么不同
后唐和唐朝是没有关系的。
后唐和唐朝之所以都把“唐”作为自己的国号,只是想宣扬自己的政权是正统的,不想被后人说成乱臣贼子。后唐(923年—936年)是五代十国时期由沙陀族建立的王朝。公元896年,唐朝河东节度使李克用被封晋王,从此割据河东。
907年,朱全忠篡唐(唐朝正式灭亡,中国的历史由此进入到五代十国时期),建立后梁。而此时的李克用成为北方最大的割据势力,并视(后)梁为闰朝(伪朝),仍奉唐朝正朔。
后唐历史:
896年河东节度使李克用被封晋王,从此割据河东。907年朱全忠篡唐,建立后梁,晋国成为北方最大的割据势力,并视梁朝为闰朝,仍奉唐朝正朔。908年李克用去世,子李存勖即晋王位。
923年李存勖在魏州(今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称帝,改元同光,沿用“唐”国号,升魏州为东京兴唐府。同年底李存勖灭后梁,定都洛阳,史称后唐;925年灭前蜀王衍;928年南平高从诲内附;930年南楚马希声内附。
中唐和晚唐的咏史怀古诗的特点有什么不同
到了中唐,以白居易为代表,发起了盛世浩大的新乐府运动,倡导诗歌应为时,为事而作,与杜甫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一脉相承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以白居易的新乐府诗为代表,体现了这一时期诗歌的创作主旋律。
晚唐时期,有才华的诗人不少,李商隐杜牧被称为“小李杜”,他们的诗作表现出对日益没落的时政的忧虑,同时流露出盛世不在的伤感、忧郁。
晚唐咏史怀古诗的作家是哪一位目断江南千里,灞桥一望,烟水微茫。尽锁重门,人去暗度流光。雨轻轻、梨花院落,风淡淡、杨柳池塘。恨偏长。佩沈湘浦,云散高唐。
清狂。重来一梦,手搓梅子,煮酒初尝。寂寞经春,小桥依旧燕飞忙。玉钩栏、凭多渐暖,金缕枕、别久犹香。最难忘。看花南陌,待月西厢。
唐代咏史怀古诗有哪些特点?唐代咏史怀古诗论析:
⑴、初唐咏史怀古诗:以史为鉴,咏写故去朝代的兴亡,以告诫当世君主,成为初唐咏史怀古诗的一个重要主题。此类诗作多隐括史事,兴寄的成分较少。初唐四杰及盛唐诸名家都写了不少咏史诗篇,题材也很广泛,上自春秋吴越旧事,下到隋炀帝荒*无道,都成了诗人们吟咏的物件。
此外,借史来抒发建功立业的怀抱,也是初唐咏史诗的一大主题。最具代表的是陈子昂《蓟丘览古》七首中的《燕昭王》和《登幽州台歌》。
⑵、盛唐咏史怀古诗:盛唐咏史怀古诗寄托了诗人们对功名的热望,表现他们积极进取的热切心态。如王维《西施咏》《夷门歌》,李白《古风》其十、《登金陵凤凰台》,即此类。杜甫的咏史诗借咏史抒发自己对社会的感慨。如《蜀相》《八阵图》等。
⑶、中晚唐咏史怀古诗:诗人们通过怀古,或警策当朝统治者(借古鉴今),或感叹唐帝国江河日下(借古伤今),或抒发自身在覆巢之下的忧畏之情(借古抒怀)。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怀咏,或对历史古迹的凭吊,针砭时弊,寄托怀抱。在中晚唐怀古诗人中,最突出的当数李商隐和杜牧。晚唐,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国势衰微,生活在这个时代,诗人往往选取历史上突出的亡国乱政的皇帝(甚至包括本朝的唐玄宗)以托讽,对他们的贪欲、无视历史教训终于自亡其国的事实加以讽刺揭露,借史实以警世人,他们堪称中国咏史怀古诗人中的圣手。
感怀诗和咏史诗有什么不同咏史诗是指以历史题材为咏写物件的诗歌创作。凡是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叙述、评价、凭吊或借国家兴亡寄托个人怀抱的诗歌,都可以称做咏史诗。
感怀诗指的是诗人就某件事发表自己的议论,抒发自己的感慨。
中晚唐怀古诗兴盛原因
中晚唐怀古诗是安史之乱后,盛世渐衰的失落感反映在诗歌创作上
时空感是中晚唐怀古诗的第一审美要素,这类诗歌都以巨大的时空幅度与极强的时空强力给读者以特殊的审美感受。
中晚唐怀古诗的审美时空内容是由经过诗人心海漂染 而成的带有荒冷,清寂色彩的独特意象群构成的,惟其如此,而具有深刻的悲剧性。
在唐的咏史怀古诗中,唐音是怎么向宋调改变的一、诗——盛唐之音
盛唐文艺之中,渗透著一种丰满的,具有青春活力的热情和想像。即使是享乐,颓丧,忧郁,悲伤,也忍让闪烁著青春,而它的典型代表便是唐诗。无论是王维,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还是高适,岑参的边塞诗,都使得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精彩纷呈。而诗到李白和杜甫达到 *** 。
天真狂放的李白,使盛唐诗浪漫精神得到深化,达到与天俱高的境界。即使是“奉金放还”,他的意气风发,积极进取的精神给人以激励。李白诗的无所拘束,正如“草圣”张旭的草书一样,连字连笔,流走飞快,把悲欢离合痛快淋漓的倾注于笔墨之间。他的诗奏出了盛唐的最强音。他不满现实,蔑视世俗,斥责人生,笑傲王侯,饮酒赋诗。“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位兼“诗仙”的酒仙,没有任何拘束,痛快淋漓的诗句跃然于纸上,洋洋洒洒,无人能及。血气沸腾,志在四方的男儿无不被鼓舞。
如果说李白豪放飘逸的浪漫主义诗风是盛唐诗浓墨重彩的一笔,那么代表盛唐诗最高成就的另一人——忧国忧民的“诗圣”杜甫。苏轼于《东坡题跋》中说,“故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杜甫是诗的集大成者。他沉郁顿挫的现实主义诗风为唐诗的鼎盛画上完美的句号。从读书漫游,到困守长安,再到陷贼与为官,最终漂泊西南,备述其事。杜甫经历了坎坷的人生道路,卷入战乱之中,沦落为下层。其心深深扎根于现实的土壤,高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用血与泪写就的“三吏三别”,沉郁顿挫,不仅是写史,更是充满了人文关怀。
二、词——韵外之致
正如赋之于汉,骈文之于六朝,诗之于唐,曲之于元, 小说之于明清。词是宋代文人最擅长的创作形式,也达到 *** 。词是诗的别体,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本为合乐而歌,娱宾遣兴之用。宋词派别中比较有影响力是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的内容主要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婉约派有“专主情致”,“能以韵胜”的秦观。 写的词凄婉动人,情韵兼胜,把“情”“愁”二字表现得淋漓尽致。有提出词“别是一家”的李清照。词风亲切感人,音律和谐,富有音韵之美。人言其词尽显“当行本色” ,韵外之致。而豪放派的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和字法写词,语词巨集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北宋黄庭坚、晁补之、贺铸等人都有这类风格的作品。南渡以后,由于时代钜变,悲壮慷慨的高亢之调,应运发展,蔚然成风,辛弃疾更成为创作豪放词的一代巨擘和领袖。豪放词派不但屹然别立一宗,震烁宋代词坛,而且广泛地沾溉词林后学,从宋、金直到清代,历来都有标举豪放旗帜,大力学习苏轼、辛弃疾等词人。婉约派和豪放派的众多词人中,不得不提的是柳永和苏轼两人。词都在二者的手上为之一变。
“奉旨填词” 的柳三变(柳永)为词的创作注入新的活力,使北宋词风为之一变。他大量创制长调,慢词与小令兼善,风格多样,有俗有雅。当时竟出现“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的景象。他对杭州“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描写让金主完颜亮有“闻之而起投鞭渡江之志”。苏东坡在评论他的《八声甘州》中的“渐霜风凄紧”几句时说“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而他的离别词《雨霖霖》更是写得缠绵悱恻。他的《凤栖梧》里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成为王国维先生的三境界之一。
豪放派中,苏轼是最典型的人物,被李泽厚先生称为“诗、文、书、画无所不能、异常聪明敏锐的文艺全才”。。他以诗入词,突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使词打到“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境地。他从用调到音律的改革,使得他的词含蓄而深沉:“料峭春寒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读起来不仅脍炙人口,而且表现出词的韵外之致。
在李哲厚先生看来“少喜唐音,老趋宋调,这种个人心绪爱好随时间迁移的变迁,倒恰好像,征式地复现著中国后期封建社会和它的主角世俗地主知识分子由少壮到衰老,有朝气蓬勃,纵情生活到满足颓唐,退避现实的历史行程。”。先生用短短的一段话概括出唐诗宋词与人的一生,乃至一个社会的发展的相似性。当青年读到李白的“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皆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时会更有斗志。而当老者读到“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擒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读到这首词,让人自觉或不自觉的跟随苏轼的脚步,回想当年旧事,都付东流。或喜或悲,于一老者,都为浮云。
以辛弃疾的作品为例,分析唐宋咏史怀古诗词有什么特征从辛弃疾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唐宋咏史怀古诗词具有如下特征:
1、“诗”与‘‘史”的结合,即文学性和历史性的统一
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充分表现出英雄心灵世界的丰富和曲折性,深度开掘出词体长于表现复杂心态的潜在功能。它不是对历史本事或事实进行简单的敷写或重复,而是史事的文学化,将史事以文学形式中特有的诗的手段,进行重新的理解和架构,最终成为一种不同于历史的文学样式。其中又有历史事实作为凭依,而不是空发议论或单纯地抒情。
2、“咏史”与“言志”的统一,即借咏写历史表现对现实政治的强烈关注
辛弃疾的词中歌颂了大批古代的英雄人物,有“悠悠万世功”的大禹;“隆中卧龙”的诸葛亮;出师北伐感叹“树犹如此”的桓温;有“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石卧山前认虎”的飞将军李广;“尚能饭否”的老将军廉颇等等。作者歌颂这一大批英雄人物,是为了抒发自己的英雄襟怀和渴望为国立功的抱负。可见,咏史是动因,言志抒怀才是最终的旨归。这类诗歌中所表达的“志”的内容,大多是建功立业的理想,是对国运兴衰的担忧。
3、“古”与“今”的结合,即在时空的跨度上具有无限自由伸展的容量
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此词虽题为“怀古”,但处处针对现实而发,情怀悲愤激烈,却含蓄吐出,极尽沉郁跌宕之致。从中可窥见唐宋咏史怀古诗词的创作路数,通常先由眼前所见之景物,引发思古之幽情,然后再由凭吊古人引发对当下的时代社会或者自我生存状态的思考。
宝琴的怀古诗宝钗和黛玉的看法有什么不同薛宝琴是薛宝钗的堂妹。薛宝琴,《红楼梦》中皇商之女,小时跟父亲跑过不少地方。她是薛姨妈的侄女,薛蝌的胞妹,薛蟠,薛宝钗的堂妹。她长得十分美貌,贾母甚是喜爱,夸她比画上的还好看,曾欲把她说给贾宝玉为妻。王夫人也认她为干女儿。她自幼读书识字,本性聪敏,在大观园里曾作《怀古绝句十首》。后嫁都中梅翰林之子。她是一位近乎完美的人。她的美艳与纯真和邢岫烟的内敛与清高、李纹、李琦的超脱与淡然截然不同,十分耀眼。
古诗和唐诗有什么不同古诗是古代所有的诗,唐诗只是唐代的诗。
古诗《村晚》和古诗《牧童》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相同点:两首诗第一句都是写景,第二句都是写牧童自由自在的生活。
不同点:《村晚》是写夏日乡村傍晚的景色。《牧童》是写自己的生活。记得采纳!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