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寨村位于哪里
甘寨村位于甘寨乡政府所在地,册三公路穿境而过,辐员面积13平方公里,东接磨刀石村,南临基哈村,西靠卡罗乡,北连土寨村,辖13个村民组。2007年末,全村有698户2843人,其中农业人口628户2756人,有劳动力1217人;汉族1763人,占62.01%;少数民族1080人,占37.99%;其中:布依族占17.32%;苗族占17.1%;其他少数民族占3.57%;农民人均纯收入1855元,人均占有粮392公斤。属省级二类贫困村。全村在册耕地总面积1969.27亩,其中田1339.66亩、土629.61亩,有林地面积1300亩,有可开发荒山荒坡面积2000亩,森林覆盖率达48%以上。全村平均海拔750米,年平均气温17.20℃,无霜期308—314天,降雨量1210—1240毫升,年日照时数95.7小时。
甘寨村经济来源主要靠种、养业为主,种植业主要有水稻、玉米、烤烟、细刀豆、蔬菜等农作物;养殖业主要以二元母猪和仔猪育肥为主。在农业生产上率先实现“粮—猪—沼—豆”生态立体农业,建有人畜分离生态养殖小区1个,现存栏育肥猪50余头。母猪养殖:能繁母猪养殖13个组139户,存栏164头;自由选育母猪11个组83户,存栏109头;外元母猪4个组22户,存栏50头;麻山土鸡养殖:通过宣传发动,在小山林组、高坡组实施40户2000羽。
多年来,甘寨村群众认真贯彻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在新农村建设中,积极参与,大力发展生产,社会经济基础逐步得到夯实。特别是从2006年以来,在县挂钩领导及相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乡党委、政府积极争取各级无偿帮扶资金及物质20余万元,对小山林及老甘寨上、下组主干道公路进行改造,并实施了连户路面硬化近2公里,完善了小山林组养殖小区的各项硬件建设,实现水、电、路三通。2008年,县委、县政府继续把甘寨村列入全县新农村建设示范点,重点发展种养业,侧重发展养殖业,为甘寨村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
2019年12月,甘寨村被命名为贵州省第五批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
甘寨村附近有平塘天眼景区(中国天眼)、掌布河峡谷风景区、平塘风景区、京舟康体养生乐园、甲茶风景名胜区等旅游景点,有牙舟陶、贵州剪粉、狗蹦肠、荷叶粑、大塘黑糯米等特产。
藏寨和羌寨的有什么区别?
土家族的介绍
土家族绝大部分居住在湖南永顺、龙山、保靖、古丈以及湖北省来凤、利川、鹤峰、咸丰、宜恩一带及四川省。人口570.42万(1990年第4次人口普查)。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意为本地人),有自已的语言,土家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接近彝语支。大多数人通汉语,目前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聚居区还保留着土家语。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崇拜祖先,信仰多神。
主要从事农业。织绣艺术是土家族妇女的传统工艺。土家族的传统工艺还有雕刻、绘画、剪纸、蜡染等。土家织锦又称“西兰卡普”,是中国三大名锦之一。
土家族爱唱山歌,山歌有情歌、哭嫁歌、摆手歌、劳动歌、盘歌等。传统舞蹈有“摆手舞”、“八宝铜铃舞”及歌舞“茅古斯”。乐器有唢呐、木叶、“咚咚喹”、“打家伙”等。
礼仪主要有:见面要互相问侯,家有来客,必盛情款待。若有是逢年节到土家人家里做客,主人还会拿出雪白的糍粑去烤,待烤得两面金黄开花时,吹拍干净,往里灌白糖或蜂蜜,双手捧给客人。
有的地方给客人吃糍粑还有些讲究,即把烤好的糍粑给客人后,客人不得吹拍火灰,要接过就咬,这时主人会抢回去吹打拍净,蘸上糖再给客人。
扩展资料
土家族饮食文化
土家族日常主食除米饭外,以包谷饭最为常见,包谷饭是以包谷面为主,适量地掺一些大米用鼎罐,煮或用木甑蒸而成。有时也吃豆饭,即将绿豆、豌豆等与大米合煮成饭食用。
粑粑和团馓也是土家族季节性的主食,有的甚至一直吃到栽秧时,过去红苕在许多地区一直被当成主食。现仍是一些地区入冬后的常备食品。土家族菜肴以酸辣为其主要特点。
民间家家都有酸菜缸,用以腌泡酸菜,几乎餐餐不离酸菜,酸辣椒炒肉视为美味,辣椒不仅是一种菜肴,也是每餐不离的调味品。豆制品也很常见,如豆腐、豆豉、豆叶皮、豆腐乳等。
尤其喜食合渣,即将黄豆磨细,浆渣不分,煮沸澄清,加菜叶煮熟即可食用。民间常把豆饭、包谷饭加合渣汤一起食用。土家族平时每日三餐,闲时一般吃两餐;春夏农忙、劳动强度较大时吃四餐。如插秧季节,早晨要加一顿“过早”,“过早”大都是糯米做的汤圆或绿豆粉一类的小吃。
据说“过早”餐吃汤圆有五谷丰登、吉祥如意之意。土家族还喜食油茶汤。
人民网-土家族
藏寨指的是居住在丹巴县的居民形成的藏族村落,丹巴的山寨,旧称碉楼寨房。碉楼和寨房,原本是两类不同性质的风格建筑,在时光的流逝中,二者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外形上,既有寨房的特征,又有碉楼的形态。碉楼寨房一般为三层,也有四层的,一侧还配有厢房。但不论房屋和厢房如何建造,顶层外缘都环围着黄、黑、白三种色带,形成了嘉绒藏寨的一大特色。
这座已有数百年历史的羌寨,位于成都通往阿坝州首府马尔康国道旁的高山山腰间。远远望去,一片黄褐色的石屋顺着陡峭的山势依坡而上,或高或低错落有致,其间碉堡林立,气势不凡。走入寨中,只见大多寨房相连相通,以卵石、片石相混垒筑的外墙斑驳有致,寨中巷道纵横,宛如迷宫。千百年来,羌族人民始终坚持着自己的民风。在羌民屋内一般设二至三层楼,上层或中层作为住房,下层设牛羊圈舍或堆放农具,每间房屋房顶的四角或一角常常垒有一块白色石头,这是羌人供奉的白石神,这种楼层的用途很能体现羌人“人在畜上、神在人上”的传统习俗。
羌寨中最具特色的莫过于碉楼。一座羌寨中总有几座堡垒型的碉楼立于寨中,使整个村寨极富立体感。通过木梯登上二三十米的碉楼云台,登高远眺,大寨内外尽收眼底。岁月的流转,使今天的碉楼丧失了作为瞭望、御敌之用途,但雄伟坚固、棱角突兀,历经多次雷击、地震依然安然无恙的碉楼的确让游人感到了一份厚重、一份沉甸甸的民族凝聚力;就是这屹立不倒的碉楼,望断岷山风雪,历经百年战乱,迎送着茶马古道旁一代代的商旅游人,展现了一个民族绵长悠久、灿烂不息的精神追求。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