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武和决斗
今天晚上挑了部老**看, 李连杰 在1994年出的《精武英雄》,上一次看已经是七八年前,只记得一些打斗,这次完整的看了一遍,倒是有些新的想法。
全片的至高点在两个地方呈现: 陈真 和黑龙会总教头日本第一武士 船越文夫 的比武; 陈真 和日军陆军军官 藤田刚 的决斗。
我特意将这两场比试区分为比武和决斗是有目的的,前面两人的比武应该是本片最有意味也是最好看的地方,所以先来说说后面那场决斗。
决斗
霍廷恩( 霍元甲 之子)应邀接受藤田刚(原来应该是船越文夫,但是他回日本了)的决斗,陈真陪同前往。决斗地点设在日本的武馆。
**为了突出藤田刚作为大boss的可怕之处,特意在打斗前给了他许多热身的镜头(诸如胸口碎大石,铁头功之类的表演,为了突显他的金刚不坏之身,也是刻意强调陈真的本领)。
这场决斗一共设了三个循序渐进的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霍廷恩和藤田刚的决斗。打斗前藤田刚拿出“东亚病夫”的牌匾,激怒了霍廷恩,但是霍廷恩几乎是被藤田刚用一只手打败的。(踢破“东亚病夫”这个招牌在李小龙版本的陈真里可以说是最经典的一幕,但是每一部**都有它自己的看点,个人觉得这部**里,比武比踢破“东亚病夫”更有看点)
霍廷恩几下就败下阵来,这个时候陈真出马。陈真先是顺脚踢破了“东亚病夫”的牌子,然后开始和藤田刚决斗。(这里有一个小提示:霍和藤打架的时候霍先出手,然后输了,藤和陈打架的时候藤先出手——武打片的惯例,谁先出手谁占下风)
陈真和藤田刚的对决把决斗推到了第二个层次,两个人你来我往,出手都不留情。陈真在日本留学回来以后学以致用,打架的时候中西合璧,在霍家拳做底子的基础上,结合了在日本学到的拳法,灵活贯通。这其中有一个小细节:陈真的出拳被藤田刚截住,这时他化拳为掌,增加了攻击性的长度,返拨了对手的脸一下。**用慢动作显示了这个镜头,也希望观众能注意到陈真在细节上的胜利。
陈真打赢以后,藤田刚已经半死不活的倒在那里,陈真已经打赢,准备扶起霍廷恩走人。可是坏人还没死,这时既要体现英雄的大义,又要终结的大boss,该怎么办呢?
这就把决斗推到了第三个层次,藤田刚不服输,悄悄拿起武士刀想偷袭陈真,霍廷恩先有防范,替陈真挡了一刺,手臂被刺穿。这个时候陈真作为一个英雄,不杀你藤田刚就过意不去了。陈真于是拔出皮带(剧烈的运动,裤子也没有下滑),作为软兵器(有 李小龙 用双节棍的影子),和武士刀进行了一场兵器对决。一打到兵器的级别,杀个人也不算什么了,何况是一个大恶之人。
到这里决斗就完了,英雄胜,败者死,无可厚非。打架时的场面也极其血腥,两个人用尽各种招式,只为打倒对方。
比武
现在来说比武,陈真和船越文夫的比武就跟上面血腥的打斗不同了。
他们也分三个层次。
首先他们比武的地方设在霍元甲的墓前,一个大坟作为背景,两个人比武,比的是“武”,论的是“武学之道”。这几句台词很好,原封不动搬下来。
比武之前,船越文夫问陈真:
陈真顺势拿起一块石头,一拳打碎,说道:
船越文夫不急不躁的夸奖陈真,说话的时候也顺势用手劈开空中在飘的一张灵纸,对陈真说道:
这个时候两种武学的思想就体现出来了。霍家拳的历史将近两千年,据说是 霍去病 创造出来的,到了霍元甲手里又加以改进(无论那个专业,敢做出改进的都是大家),由“ 霍家秘宗拳 ”改创出“ 霍家迷踪拳 ”(根据这个历史,我实在不好说迷踪拳是南拳还是北拳,从汉到民国,从天津到上海)。但是至少可以看出,陈真的武学思想简而精,能一击即中就是好拳。船越文夫则有另一种思想,我想这句话可以归结出来他的武学思想着重的是“随机应变,灵活制敌。”
陈真不想聊天,可是船越文夫又问(人老了果然喜欢聊天):
陈真回答“是进攻”,进攻是最好的防守,很多人都这么觉得。
这时船越文夫点头,觉得 霍家 拳和 唐手 是一样的道理,都是至刚的拳法。唐手据说是唐朝时期传入琉球的一种武术,后来也成了 空手道 的原型。
陈真这时急了(可能是太想打架了),说道:
陈真虽然有些性急,但是无可否认,他对武术的理解很深,摒弃传统的死板而中西合璧,以及对武术刚柔并济的认识,已经可以说是大师级的了。但是他说这句话的时候又很不耐烦,一个不耐烦的人能不经过脑子说出这样的一句话,可以说陈真是无时无刻不在思考武术的。
船越这时又劝他”格斗最忌心浮气躁“,也算是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教他。武功方面先不说,但是船越觉得经验方面一定是他知道的多,所以他对陈真说的每一句话,都自信满满的。
终于两个人要开始打了!陈真刚要出手,船越又暂停了一下。他脱了木屐,把外衣放木屐上。然后回来准备比武,陈真忍耐不住,冲了上去,刚要出拳,船越又喊暂停!
说自己老了,要热热身,然后一二三四,二二三四地开始做准备活动,出出拳头扭扭腰,不紧不慢。陈真一脸无奈的看着他。这种眼神= =。
到了这里,第一个层面结束,回忆一下,陈真和藤田刚的决斗以霍廷恩的出手开始(一上来就打),陈真和船越的比武以对话和热身开始。
现在进入到比武的第二阶段。
船越上来各种猛,到后来占了下风。他看着陈真用拳击踮脚跳的方式应战,很好奇,问他这是什么方式,然后也跟着学。两人打的有来有回,这时吹起一阵风来,船越迎风站立,吃了亏。陈真觉得这样不公平,于是两人从胸口掏出手绢,蒙着眼睛开始继续比武。
这又推到了第三个层次。
先抛开比武,单从**本身来说,如果我们可以回到当时拍摄的时间,应该可以看到这场戏很难拍!首先一系列的动作就不容易,还要蒙着眼睛,就算是半透明纱布,要和对手打起来,并且要打的很好看,也是很需要技术含量的。在这里先小小的膜拜一下两位演员。
说回比武,最后一个阶段,以缠绕式结束:陈真用剪刀脚困住船越的脚,船越掐着陈真的脖子。然后船越摘下纱布,说“别打了”,两人停手。
比武完以后,两人互相夸奖了一下,然后陈真说自己输了,船越说是平手。
但是纵观整个比武,其实是陈真稍稍占了上风。
船越随后说,自己刚刚用的是陈真的拳法(所以打平以后,陈真还是觉得自己输了)。
这时船越说出对中国武术以及对陈真的想法:
陈真反驳说:
这句我其实不理解,如果有人可以说明一下尽管留言。
这时船越语重心长的告诉陈真:
但是船越可不是在逗比,随后他又说:
到此,船越要走,陈真问道:“你不是要决斗吗?”船越说不用比了,是平手。看到这里,我才决定把这场比试称之为比武,而非决斗。
随后船越区分了武功和暴力,又说:
**到这里,其实又上去了一个层次,不过不轻易看出来。霍元甲和船越文夫高下立见,他们其实也进行了一场对决,也是武术的对决,不过阴阳两隔没法动手。但是武术不是非要动手比高下的。船越文夫有这样的感慨也足以看出他是一代大师了(人物应该是虚构的,但是这里我们从**角度出发)。
说回陈真,陈真年纪轻轻,无论对武术的内修还是外修,也都算是大师级的了。这场比武抛开招式,抛开国籍,武功的高地在攻守和对话中做比较。和后来的那场决斗相比,这场比武的确是精彩了很多。在我看来,也是这部**最好的地方。
后话:
我相信每一个男生都有一个大侠梦,关于如何以及多久练成大师,我可以举一个例子。
一套武功可以拆开来分成十几甚至几十招。这就好像我们做广播体操。不说几年的基本功,从雏鹰起飞开始(不知道是第几套广播体操),一个动作一个动作的学,大概要三个多月才能学完整套广播体操,而武功招式也是这样。
这时进入第二个阶段,就是连贯的把一套广播体操做下来。当你终于可以做完一套广播体操以后,你以为自己学成了?No!
第三个阶段,要知道,一套武术本身行云流水,是连贯不间断的,之前把它们拆成许多招式只是方便练习。所以你能跟着广播花去九分钟的时候去做完一套体操,并不代表你掌握了。这个阶段,就是要把拆开的招式复原,也就是说把九分钟的广播体操缩短成一分钟,一分钟之内做完所有的动作。没有停歇,没有间隙,能做到这样,才算是会这套武功了。这样一来又不知要花几年。
第四个阶段,学会以后你要知道,你学这个武功是用来救人打架的,所以出手的时候不能从头做到尾,而不去看别人的招式。你不仅要融会贯通,在实战的时候还要懂得见招拆招,对面左勾拳的时候,你不能雏鹰起飞,你要非常灵活的使用出踢腿运动来克敌制胜。所谓见招拆招,就是在不停歇的情况下可以随意从武功里抽出任何一招来致人死地,要伸展运动就伸展运动,要侧面运动就侧面运动。可以做到这样,才算是高手。
而要成为大师,就是更高的层次了,比如用同样的武功,同一套广播体操,两个人都已经练到第四阶段,这时他们要是比武,看得就不止招式了。
而一般的武侠片,都是建立在第四阶段上,所以陈真,船越这样的,真的是几十年专注武术才练成了绝顶高手。
最后说一下《精武英雄》其他的看点:
1、女主“光子”真的很漂亮
2、如果看国语版的话,你会找到周星驰的国语配音和吴孟达的国语配音。
微博打赏页:? Sina Visitor System
打架和格斗两词在性质意义上区别大了。打架是指人际关系的恶化行为,与争吵、斗气、相殴等词含义相近,指两人关系恶化后的肢体猛烈接触,严重的可造成伤害。是涉嫌违反法律规范的
格 斗是指一种技能,是一门艺术,尽管打架的时候有可能会用到格斗,但格斗作为一门技术和艺术,主要用于锻炼身体,用于发展身心素质。格斗技术正义行为可以 用,无教养行为甚至涉及危害国家安全行为也可以用。但格斗用于匡扶正义,为人仰止,用于斗殴,则为人不齿,“格斗”它至少可以显示出中性的词性。而打架则 是无公平正义可言。显然,不能把格斗等同于打架。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