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王,郡王,贝勒怎么区别?请用关系说明,通俗易懂的言语回答
亲王 是封建制度中的爵位名。在中国封建制度中,为王爵的第一等。 公侯伯子男为贵族称号,而亲王属于王室成员 郡王 封爵名 位次亲王,为封爵的第二等。王爵分为亲王与郡王,始见于魏晋时期。按唐制:皇太子之子封郡王,大臣、节度使亦得封郡王(如参预唐中宗复辟的敬晖等五人、唐代宗时大将郭子仪等),郡王与国公并为从一品。晚唐、五代,异姓封郡王者甚多。宋太祖立,为安抚诸镇节度使,曾加封郡王,后专为皇族封爵。南宋,为酬韩世功等大将军功,也曾封之为郡王。元代赐爵郡王者甚滥。明代,亲王子除世子外均封郡王、世袭罔替。清朝,称多罗郡王,专用于加封皇族、满洲贵戚以及蒙古、新疆、西藏少数民族首领。 贝勒 ,皇室爵位(皇室爵位有时候也会授予蒙古人),满语,原为满族贵族的称号,复数为“贝子”。后以贝勒、贝子为清代宗室封爵的两个等级,贝勒为第三级。中东亦有宗教的神以此为名。 顺治六年规定,亲王一子封亲王,余子封郡王。郡王一子封郡王,余子封贝勒。贝勒之子封贝子,贝子之子封镇国公,镇国公之子封辅国公,辅国公之子授三等镇国将军。其后又有所修改。皇太极第五子硕塞便因系皇子而封郡王,后又以军功晋亲王。这些因系“天潢近支”而封世爵的皇子王孙,称为“恩封诸王”。
求采纳
亲王、贝勒、郡王、贝子、世子、阿哥都有什么区别?
历史上,“王爷”分成两等:亲王和郡王,亲王是封建制度中的爵位名。在中国封建制度中,为王爵的第一等。郡王其名始于西晋。唐宋以后,郡王皆为次于亲王一等的爵号。除皇室外,臣下亦得封郡王。明代,郡王是亲王无法继承爵位的其他儿子的封号,继承爵位的嫡子封为世子,余子封为郡王。
在古代中国汉朝,皇帝会封皇子和自己的兄弟们为王,这个时候还不叫亲王。魏晋朝代开始,王爵开始分为了亲王和郡王两种等级,其中亲王多数是皇帝的儿子们和皇帝的兄弟。而郡王这时候多是用于皇子的儿子们,后来又被用于分封更多的节度使、武臣甚至文臣。到唐朝时期明确定制了皇帝兄弟皇子为王,皆封为国之亲王。
明朝时期,亲王一般正式命名为某王,甚至还有了亲王冠的出现和后来的亲王服。到了清代,才把爵号直接以亲王来命名的,爵号全称为和硕亲王。历朝历代,亲王虽有演变,不过也只有皇帝兄弟和皇子才能得此爵位。清代亲王的形象一般是这样的。
皇子是阿哥。皇帝封八旗旗主,称为贝勒。而贝勒之下又设贝子。亲王、贝勒、郡王和贝子都是属于清朝的宗室爵位。最高等级的爵位为亲王(第一等爵)和郡王(第二等爵)。而世子为亲王或者郡王嗣子。
世子不是清朝独有,周朝时期就有了,当时周天子的继承人称之为世子或者太子,混用不清。直到三国曹魏代汉,规定了王爵之嗣称之为世子,由此形成了定制。
贝勒属于皇室爵位(皇室爵位有时候也会授予蒙古人),亲王和亲王世袭罔替本质上都是一样的,满清皇室爵位: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多罗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世袭罔替的王爷有礼、睿、豫、肃、郑、庄、怡、恭、醇、庆这十位亲王和顺承、克勤二位郡王。公侯伯子男和剩下的云都尉、轻车都尉都是给非皇室成员或有功之臣或闲散宗室的。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 ?多罗贝勒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