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初心和使命是什么意思,两者什么关系

乐乐11个月前 (12-23)阅读数 6#综合百科

初心是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守初心,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员的奋斗目标,时刻不忘***来自人民、根植人民,永远不能脱离群众、轻视群众、漠视群众疾苦。

使命是要牢记***肩负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勇于担当负责,积极主动作为,保持斗争精神,敢于直面风险挑战,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无私无畏的勇气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

2017年10月18日,*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推动全党更加自觉地为实现******党的历史使命不懈奋斗。

5月13日, ******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从6月开始,在全党自上而下分两批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9月,《关于开展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指导意见》印发。

初心和使命区别:

1、读法不同

初心和使命是什么意思,两者什么关系

初心,读法为:chū xīn;使命读法为:shǐ mìng。

2、基本释义不同

初心意指做某件事的最初的愿望、最初的原因。随着时间的消逝,人们做某件事的初心也渐渐逝去,也就是“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由来。

使命指出使的人所领受应完成的任务;应尽的责任;指奉命办事的人。见《左传·昭公十六年》:“会朝之不敬,使命之不听,取陵于大国,罢民而无功,罪及而弗知, 侨之耻也。”

3、详细释义不同

初心

(1)本意。

①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五:“既不契於初心,生死永诀。”

②宋 王禹偁 《求致仕第一表》:“ 岑文本 之初心,止于县令。”

(2)佛教语。指初发心愿学习佛法者。

①《景德传灯录·弘教大师》:“初心后学,近入丛林;方便门中,乞师指示。”

使命

(1)命令,差遣。

《东观汉记·萧彪传》:“父有宾客,辄立屏风后,应受使命。”

(2)应尽任务,应尽责任。

瞿秋白《关于高尔基的书》:“说起来,文化和知识的传播似乎是‘知识阶级’的使命。”

(3)使者所奉的命令。

《北齐书·魏收传》:“先是南北初和,李谐、卢元明首通使命,二人才器,并为邻国所重。”

(4)奉命出使的人。

《汉书·叙传下》:“姼姼公主,乃女乌孙,使命乃通,条支之濒。”

;

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一种期盼。***人之所以成为***人,其中最根本的一条就是牢固地树立了共产主义理想,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自觉地严格地用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去指导、规范自己的言论行动。但是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启动后,一些大学生也闹起了“理想恐慌”和“信仰危机”。而一些高校入党积极分子共产主义理想培养教育存在着许多偏差,不能与时俱进。据此笔者拟就大学生的理想教育,特别是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的共产主义理想教育谈几点看法。

一、入党积极分子培养的理想教育

对入党积极分子培养的根本任务就是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理想的引导,通过学生对共产主义信念的坚持来达到对现实的超越。入党积极分子培养的本质不在于使受培养者了解入党需要哪些知识,而在于使他们认识坚持思想上入党的重要性,党员的理想状态是什么,如何更快地接近这个理想。按照某种高于现实的理想去培养和塑造人,促使人追求和接近这种理想,正是入党积极分子培养的本质。培养的本质就是要求超越,它不仅要促使学生超越自己,也要促使社会超越现在,走向更美好的明天。所以,培养的超越性本质就是它的理想性。任何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如果离开了这一本质,它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孔子是以圣人人格来引导学生,共产主义者用雷锋精神来教育学生。也许理想的提出,到它的普遍实现的现实条件的成熟,其间有着十分遥远的距离,但这种理想与现实、现有与应有之间的对比与矛盾给人指明了培养的方向与动力。我们不能因为共产主义的理想与现实条件之间距离十分遥远,就否定共产主义教育具有理想性的本质属性,就忘记培养的理想。只有有理想、有抱负的入党积极分子教育才能培养出信念坚定的学生,学生只有在有着理想追求的培养中,才能看到一种不畏现实、站在现实的基础上,向着美好社会不懈努力的理想形象。

入党积极分子培养灌注着和体现着的这种令人激动的理想性质,保持着对现实批判和超越的独特个性,就是它理想色彩的内在价值。只有这种关注实现人类的最佳状态,内蕴着对人类美好追求的、不与现实相妥协的有理想的培养才能使现实得到提升。今天,社会、经济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攻坚时期”,改革发展在带来巨大收益的同时,也使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等各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失调。因此,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强调高校入党积极分子的理想激情,更能深入受教育者的灵魂,更能激发青年大学生的理想主义冲动,满足学生个体的精神需求;更有助于在一个功利主义盛行的社会中保留一片净土。

二、入党积极分子理想教育培养的现实偏差

(一) 理想的误读与拔高

理想之为理想,就在于它不是现实的存在而只是作为一种精神目标来引导、完善和改进既存现实。因此,理想首先意味着对现存状况的批判,其次才是一种可能状况的确立。理想不是空想,但理想作为理想,它只是作为一种具有现实性的可能性而存在着,其意义就在于对现实的批判和对未来走向的引导。它表达着对完美的未来的期盼与追求,是一种指向未来

的图景性观念。入党积极分子必须而且应该有它的理想境界,同时也必须进行理想教育,离开了理想的教育,是没有力量的教育。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排除学生的现实取向,入党积极分子的理想主义不能失去普遍的社会基础,更不能走向完全脱离社会生活实际的极端。教育应有更基础、更现实的目标和价值取向。

当前高校入党积极分子教育一方面常常把理想当现实,将应当视为就是,将可能当作必须;另一方面,也常常把共产主义的长远理想当作近期理想并以此指导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这种理想化的、与教育实践严重脱节的教育必将异化成为入党积极分子培养的深重灾难。这种高高在上的、学生难以企及的教育高度,其结果之一就是使很多学生背负起沉重的信念包袱。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倡导学生追求的道德人生、追求的完美生活,应该是建立在尊重学生正常人性和社会现实的基础上的,这是当前入党积极分子教育的逻辑起点。

(二) 入党积极分子理想教育实施的偏差

1.培养“智育化”

高等院校入党积极分子教育的主渠道之一是通过党课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即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思想解决学生的理想信念问题,这种“观点加事例”的课堂传统教育方法将入党积极分子教育混同智育,当作“知识”传授,课堂讲读成为培训的主渠道,即便是有一些课外活动、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也多为形式化的点缀或行政命令。其结果是我们培养了很多具有马克思主义知识而没有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主义信仰的人。学生对各种思想政治要求、道德规范谙熟于心,但却无法真正理解意义,其效果不甚理想。

2.培养“工具化”

“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自己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的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应用的。”但在当今经济至上的社会里,人们对物质财富贪婪,对科学技术进步的强烈愿望超过以往任何时代。知识经济社会,教育的功利性、工具性尤为突出,它表现在可以使受教育者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为经济增长和科技发展服务。而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状态同样不会离开这种社会基础。正因为如此,我们在教育中,更多的强调的是理想信念教育,强调的是个体的发展对社会、对人类的进步意义,而忽视了教育本身的目的,忽视了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在实践过程中,培训工作者往往将群体、政党的意志凌驾于个体、自我之上,消解个体的存在,冷落自我的价值,至于个体的接受程度,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对立统一、相互转化往往被忽视,将受教育的学生作为培训的工具和模板。

3.培养“理论化”

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与实践活动紧密相联系并主要在实践中进行的教育活动,在所作为的过程中获得品质或品行。我们现行的教育主要是空洞的说教和抽象的理论,忽视教育对象的主体参与、选择和内在情感需要,没有用实践去激发学生对修养的自觉追求,学生的内在主体精神和能动性没有被激活,没有在人际交往的社会活动中去理解规范的内涵,没有形成较客观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没有产生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的内在需求,进而形成自律,当然就不可能真正实现培养的预期目标。

4.培养“强制化”

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工作的开展,虽以说服教育的操作系统为核心,但说服教育理论上完全泛化、实践上仅停留在常识层面,这种说服也仅仅是以应该具有高尚的信念方式使对方自觉服从或相信。是缺乏充分占有事实基础上的讲道理,实际上是片面的灌输、病理性说服,是以控制受教育者理解而不是帮助其理解为出发点的,是以改变教育对象的行为或抉择为目标的“控制性说服”,实质上是一种灌输式的教育,其根本特征就是强制。强制性的灌输忽视了教育对象的主体能动性,会引起德育对象对教育内容与教育行为的排斥,自然收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入党积极分子理想教育的改进

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培养理想教育,党章和《中国***发展党员工作细则(试行)》中都有明确规定。所以首先就是要按照党章和《细则》的要求办事;其次,要结合高校的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高等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战略高地,是向我们党输送高素质新鲜血液的重要渠道。如何根据教育的客观规律,结合当今时代的特点,高扬共产主义理想,真正把入党积极分子教育作为培养党的忠诚战士的必要条件,而不是束缚人的个性发展的绳索。培养具有共产主义信念的忠诚战士,是时代交给高校党建工作者的历史任务。

(一) 高校入党积极分子理想的教育应结合学生的内在理想需要

教育实践告诉我们,认识水平的提高并不能必然导致行为的发生。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人的心理结构中,需要处于核心和主体地位,没有学生对信念的需要,就不会有自觉、主动的行为。只有那些与人的内心需要紧密相联的事情,才能引起内心的共鸣,唤起行动的力量。外在的规范体系和理想要求只有通过学生自愿进而是自觉地实践,取得认同,内化为自身的需要,才能真正起到外化指导行为的作用。

要把受教育者的内在需要作为突破口,就必须深入了解当代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错综复杂的心理,根据社会的要求,提出符合党员成长需要的理想和原则。高校培养的重心应该放在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上,放在培养他们对自身的责任上,即培养一个社会主义需要的共同核心价值。这种照顾到对象主体性存在的需要容易得到学生的共鸣,在教育内容上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产生认同感。满足大学生内在理想需要的教育并没有忘记共产主义理想,而是通过社会主义现实阶段的理想教育不断激发学生超越现实、创造未来的自觉意识,进而最高理想境界。

(二) 高校入党积极分子理想的教育应结合当前社会所需理想需要

在对入党积极分子教育中除了普遍进行共产主义信念教育外,还要结合当前社会所需理想进行国情教育以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与社会主义教育,使他们成为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进分子。在入党积极分子中开展共产主义信念教育工作是十分光荣而又艰巨的。青年学生热情向上,但因其阅历浅、社会经验少,比较幼稚,部分学生对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肤浅,在“做什么人”、“走什么路”、“树立什么样的人生价值观”等一些深层次思想问题上,还有待引导。另外,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改革中利益的重新调整,一些社会不良风气的消极影响,也使入党积极分子的信念教育工作增加了难度。为了做好入党积极分子理想信念教育的工作,应该结合高校当前德育课程和专业课程进行,也就是说不仅仅通过入党积极分子集中培训这种方式,还应该结合德育对“人生观”引导,结合专业对党的建设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进行教育。通过这些教育,使入党积极分子首先意识到自己应该成为当前“个人主义”盛行时的纠正者,主流意识的领导者,这样才会促进他们理想信念的提高。

(三) 高校入党积极分子理想的教育应结合当前社会现实需要

共产主义社会是“自由人的联合体”,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社会,是全人类最高利益的体现。不坚持共产主义这一最高目标,我们就失去了共同利益和共同思想的基础,搞社会主义就失去了方向和动力。而在现实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在现实的社会生产力水平面前,各国搞社会主义,只能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现实为出发点。处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经济文化不发达的国家,首要的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全体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解决最起码的衣、食、住、行等问题;在所有制、利益的分配上,则要采取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坚持按劳分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等。只有从现实出发,才能合理地解决现实利益关系问题,加强国内团结,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经济建设步伐,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从而向发达社会主义过渡,向共产主义迈进。

从高校的现状看,对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内容针对性不强,覆盖面不全。特别是如何针对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青年学生出现的思想问题,关注的社会上的热点问题以及如何坚定理想信念、端正入党动机等方面的问题,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一些高校的党组织习惯于根据上级的意见和要求安排教育内容,不能很好的考虑本单位、本专业学生的不同情况,培养教育搞“一刀切”,教育内容与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实际和要求差距较大,培养教育工作中出现“言者不自然,听者不耐烦”的情况,因而,使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问题不能从理论上得到澄清,思想上的一些疙瘩不能很好地得到解决。因此当前正确处理最终理想与现阶段现实的关系,寻找理想与现实的最佳结合点。在教育过程中要强调“三个结合”:一是坚持远大目标同具体工作相结合—立足学业.从我做起; 二是坚持向往未来与抓紧现在相结合—从现在做起;三是坚持雄心壮志与艰苦奋斗相结合—献身国家“和平崛起”,开拓前进。

总之,真正把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成为具有共产主义信念的合格***员,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但只要学校各级党组织齐心协力,耐心教育,积极引导,我们的目的就一定能够达到。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