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比喻修辞手法知识点归纳
初中阶段所学习的修辞手法比较多,为了让大家更加全面并且有效率地进行复习,我整理了初中阶段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比喻修辞手法知识点归纳 篇11. 比喻
(1)比喻的特点及作用
特点: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比喻不能成立。
作用: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2)比喻的种类
①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
②暗喻。典型形式是:甲是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例如: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
③借喻。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但它不同于借代。借代取两事物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例如:放下包袱,开动机器。
④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分别从色彩、光华、感受等角度,抓住光亮、隐约闪烁、清新洁静等相似点来描绘出荷花的美。)
语文比喻修辞手法知识点归纳 篇2认识比喻句
比喻就是打比方,把一个事物比作另一个事物,而且这两个事物有相似之处。
例如:这只猴子像一个小男孩那样顽皮。
这个句子里,有两种事物,是猴子和小男孩。那这个句子要描写的是谁?对,是猴子,猴子的顽皮劲儿和谁比较像呢?和小男孩有相似之处都是顽皮,为了让人们了解这个猴子的特性,于是就把它比作人们熟悉的小男孩。这样读者一读就清楚猴子如何顽皮了。那这个句子把谁比作谁?把猴子比作小男孩。那这个句子用谁来比喻谁呢?用小男孩来比喻猴子。
认识比喻句中常用的比喻词
像、好像、好似、如、如同、彷佛、成了……
1.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镜子。
2.燕子的尾巴好像一把剪刀
3.圆圆的荷叶像一把小伞。
4.雨过天晴,天空中出现了一道彩虹,宛如一座彩桥挂在天空。
5.刺猬的身体如同一个长满了钢针的小圆球球。
如何判断是不是比喻句
请小朋友读读下面两个句子,判断一下是不是比喻句。
我长得像我爸爸。
站在高高的山上,好像一不小心就能掉下去。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个句子,“我”和“爸爸”是不是两种不同的“事物”?当然不是,我们都属于人类,所以就不存在把什么比作什么。第一个句子不是比喻句。
再看第二个句子,这个句子里没有把什么比作什么。我们找不到作者要描写的是什么事物,只是写了一种感觉。所以这两个句子都不是比喻句。
我们可以用“三看一比”的对照方法来判断,一看有没有“本体”,就是作者要写的事物,二看有没有“比喻词”,三看有没有“喻体”,就是作者要比喻的事物。“一比”就是比较一下是不是有两种本质不相同的事物。其中两种不同的事物是非常重要的。
比喻修辞手法的好处
定义用具体常见的事物、情境或道理来比方抽象、生疏的事物、情境或道理的修辞方法。
作用可使语言形象、生动,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
语文比喻修辞手法知识点归纳 篇3比喻句就是打比方,就是根据联想,抓住不同事物的相似之处,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即所谓“举也(他)物而以明之也”。
比喻的构成,必须有两个成分、两个条件。两个成分是:一个是所描绘的对象,即被比喻的 事物,叫做“本体”或“主体”;一个是用来作比的事物或现象,叫做“喻体”或“客体”。两个条 件是:一个是本体和喻体应当是不同的东西,有质的差异;另一个是两者之间又有某种相似之点。通常情况下,本体比较抽象、深奥,是实际对象感到生疏的;而喻体则比较具体、浅 显,是交际对象所熟悉的。
比喻是最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比喻使人容易理解,能变抽象为具体,深奥为浅显,还能使人产生联想和想象。比喻句常有比喻词,如“像······似的”“像······一样”“好比”“是”“变成”“仿佛”“真像”·····等。
简介
比喻是最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比喻的含义是:思想的对象同另外的事物有了类似点,就用那另外的事物来比拟这思想的对象;即用某一个事物或情境来比另一个事物或情境。这种打比方的修辞手法,就叫比喻,也叫譬喻。运用它可以把陌生的东西变为熟悉的东西,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
特点
比喻一般包括三个部分:本体(被比的事物或情境);喻体(作比的事物或情境);喻词(标明比喻关系的词)。比喻按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现来看,其基本类型有三种:明喻、暗喻、借喻。除此三种基本类型之外,根据比喻的三个部分的结合情况,其变化形式有:博喻、倒喻、反喻、缩喻、扩喻、较喻、回喻、互喻、曲喻等多种形式。
作用
用比喻对某某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和渲染,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依次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
对道理进行比喻: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描述,化抽象为具体,化繁为简,帮助人们深入的理解。并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采。
用比喻法描写事物,可使事物形象鲜明生动,加深读者的印象;用来说明道理,能使道理通俗易懂,使人易于理解。运用它可以把陌生的东西变为熟悉的东西,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
常用比喻修辞的特点
明喻是本体、喻体和比喻词都出现的比喻。明喻是最常用的比喻手法。
例句:
1.露似珍珠月似弓。
2.阳光下盛开的百合花就是您的笑容。
3.皎洁的明月高挂在淡蓝色的天空中,月光像流水一样泻下来,大地一片银白色。
4.春风像个慈祥的母亲,拂着你的脸颊,使你感到舒畅,心旷神怡。
5.云彩像一朵朵洁白的羽毛,轻轻的飘浮在空中。
6.水仙花很漂亮,像一位站在小河边,穿着白衣服的仙女.
7.春天是位魔法师,她融化了冰雪,让小草破土而出。
8.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
9.岸边的华灯倒映在湖中,宛如颗颗宝石缀在湖面之上。
10.花越开越密,越开越盛,不久便挂满了枝头。走近看,仿佛是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正鼓着劲儿在吹呢。
11.西湖,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
12.幸福是染色的画笔,能染红鲜花,也能染绿树叶;能给清澈的湖水染上透明的质感,也能给纯洁的心灵涂抹一层辉煌。
13.这一朵朵菊花,远看像一个个色彩鲜艳的绣球,近抚好似一匹匹细腻的丝绸。
14.天上的云像连绵的峰峦,像湍急的河流,像威武的雄狮,像奔腾的骏马。
15.远处的霓虹灯亮了,像一道亮丽的彩虹,像仙女飘舞的裙带,像一座七彩小桥,像一朵朵耀眼,绚丽的.云。
16. 春天到了,大地变成了一片绿毯。
17.一艘银灰色的气垫船,像一匹纯种烈马,在金波粼粼的海面上飞掠而过。
18. 远远望去,泰山峰上的松树连成一片,浓浓的,看上去就像人的颧骨上横着的一道剑眉。
19. 鹅毛,像芦花,像棉絮的大雪降落下来。
20.北极星像盏指路灯一样挂在天空。
20.小姑娘的脸红红的,像个红苹果。
语文比喻修辞手法知识点归纳 篇41、比喻、 拟人:
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例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春》朱自清
2、排比:
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例句: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3、设问:
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例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4、反问:
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答题技巧: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例句: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5、对比:
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
答题格式:强调了……突出了……
例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臧克家
6、反复: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句子。
答题格式:强调了……加强语气
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7、对偶:
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答题技巧: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例句: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8、联想:
看到某事物,从而联想到一些事物,也就是想象。
例句:太阳出来了,地上好像着了火。
9、夸张:
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大或缩小。
答题技巧: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例句: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了。
语文比喻修辞手法知识点归纳 篇5一、教学目标
(一)复习修辞格知识,能辨析并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二)语言的运用简明、连贯、得体。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借喻与借代的区别。
分析:借喻与借代修辞手法,稍不留心,就容易误断,二者的不同点是:
①借喻是比喻的一种,被比与用来作比的两个事物之间有相似点,没有相关性,因而本体、喻体之间即使没有喻词“像”也可以加“像”字,换成明喻。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替代所要表达的事物,本体与借体之间没有相似点,只有相关性,因而不能加“像”字换成明喻。
例如,“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究不过是苍蝇”中的“完美的苍蝇”就是借喻,喻指那些反动的家伙。换成明喻,可以写成“反动的家伙像苍蝇”的形式。“百年积弱叹华岁,八载干戈仗延安”中的“干戈”、“延安”就是借代,“干戈”代抗日战争,“延安”代中国***,这是用具体的事物代抽象的事物,是不能换成明喻的。如用“抗日战争像干戈”,“中国***像延安”予以表述就闹笑话了。它们之所以能替代,是因为本体、借体有密切的相关性:干戈为武器,与战争有关;延安为革命圣地,与中国***有关。
(二)比喻与象征的区别。
分析:在概念上,比喻是使语言形象化的修饰词句的语言手段,属于语言学范畴,而象征则是通过一些具体形象,使人产生联想,从而表现与之相联系的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感情,表现作品主题的艺术创作手法,属于文艺学范畴。
从运用上看,有的用象征构思全文,有的用象征刻画主要人物,有的用象征进行暗示,制造气氛或抒发感情,总之象征意义带有全局性,而比喻常限于局部。
从特点上看,象征是以物示意,以具体的表示抽象的,具有含蓄性,而比喻是以物喻物,以具体的比方具体的,具有鲜明性。
例如:巴金的《灯》通篇把灯光作为光明的象征,作为人们理想、希望、力量和胜利的象征;高尔基的《海燕》用海燕象征革命先驱者和预言家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药》中“红白相间的花环”,象征了革命的希望前景。但是《拿来主义》的“大宅子”则只是用来比喻中国、外国的文化的,不具有象征意义。当然在某些文章中,象征中也含有比喻的性质,从表现抽象的精神来说是象征,从表现具体的人来说是比喻。即或是这样,象征与比喻也是分开的。
(三)设问与反问的区别。
分析: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而反问明确地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设问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而反问主要是加强语气,用确定的语气表明作者自己的思想。例如:“现在我们要向外国学习,将来我们从落后转化为先进了,还要不要学呢?那个时候,外国仍然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好东西,我们仍然要向人家学习。这有什么不好呢?”这几句话中,既用了设问(前一问),又用了反问(后一问)。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修辞知识,形成知识网络。
常用的修辞方法表:
类别 例示 说明
比喻
明喻(用“像”、“如”等比喻词)
“*** 像 太阳。”(本体像喻体)“解剖整个地区,如同抱个大‘金娃’!”
以具体、浅显、熟知的事物或道理为喻体,说明或描写抽象的、深奥的、不熟悉的事或理,达到说得形象、生动、明白的目的。
难点是借喻、博喻。
暗喻(用“是”、“等于”、“成为”等比喻词)
“那里四周是山,环抱着一潭春水,简直是一幅青绿山水画。”(本体等于喻体)“且看这里遍地青松,个个雷锋!”(省比喻词)
借喻(只有喻体,本体 比喻词不出现)
“别忘了 和尚多了没水吃 。”(喻人多互相依赖,不想多出力。喻体代替本体,无比喻词。)
博喻(连用几个比喻 共同说明一个本体 )
“这种下笔以前的修改是最要紧不过的了,正如盖房子首先要打好图样,作战首先要订好计划一样。”(用两个比喻说明下笔前修改的重要性)
语文比喻修辞手法知识点归纳 篇6一、比喻修辞手法的作用
1、能化无形为有形,突出形象美。以文字形式出现的比喻句,本体常是抽象的或无法作用于人的视觉感官,那么喻体则应是具体形象的。因为审美感受只涉及对象的外观。用形象的具有审美性的具体事物来描绘无形的对象,能有效地突出其形象美。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就是典型的化无形为有形。
2、能化有形为无形,突出朦胧美。读一首诗,大家都觉得它美,但对它的美说出确定的所以然来,是难以办到的,可以意会,不可言传。在比喻修辞中,用无形的喻体比附有形的本体,也可达到这种效果。如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就是这样。
3、以多喻一,突出动态美。对同一事物,用多个形象来比附。由于喻体形象的丰富性和多层面,造成句势的连贯、思维的跳跃、情感的跨越,从而形成一气呵成、飞流直下的动态美,如果说理,则可以把一个相当复杂的意思阐述得通俗透彻,层次分明。
4、用来刻画人物或事物的形象,突出其某方面的特征,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运用这类比喻时,大多着眼于主、客体之间外部形态上的相似。如:他长着一副微黑透红的脸膛,稍高的个儿,站在那儿,像秋天田野里一株红高粱那样淳朴可爱。
5、用来说明事理。运用这类比喻,大多着重于主、客体内部性质上的联系。如:(文章)太做不行,但不做,却又不行。用一段大树和四枝小树做一只凳,在现在,未免太毛糙,总得刨光它一下才好。但如全体雕花,中间挖空,却又坐不下来,也不成其为凳子了。
二、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原则
(一)要贴切:一方面是指客体与主体之间确有共同之点或者某方面的外部特征、形态类似,或者某一内部特征相仿;另一方面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情味、色彩必须协调。违背了以上的原则,就是不恰当的比喻,比如:
(1)出现在我面前的,是一位娇小的姑娘,胖乎乎的、圆圆的脸庞,一头秀发瀑布似的向后梳着。听说采访她,得满脸通红。
(2)机器隆隆响着/含着我心跳的韵律/像一首动人的催眠曲
(二)注意创新。那些招之即来的比喻,往往也是最缺乏光彩的。只有那些生动贴切、想象新奇,发人所未发,给人以联想的比喻,才是成功的、有表现力的,如:工人们背后议论:新来的赵厂长,这人不赖!王栓说:敢是!这人心里没假。他的心是一块阳泉炭,划根火柴就能点着,烧完了是一堆白灰。
但是,如果故意标新立异,也常常造成比拟不伦,弄巧成拙,下面就是这样的例子:
(1)呵,沙漠中的绿洲啊,你静静地安卧着,犹如绿色的梦永远把你笼罩。
(2)听到这个消息,我心中顿时好像爆炸了一颗原子弹。以令人难以想象也无法理解的现象作喻体,也就丧失了比喻的意义。
(三)要通俗、形象。一般地说,总是用形象的事物来比喻生疏的事物,用具体的事物来比喻抽象的事物,用浅显的道理来比喻深奥的道理,下面的例子,就违反了这一原则:
(1)明净的末名湖犹如一面照妖镜。
(2)红的、绿的、黄的,像黑夜中猫头鹰的眼睛。
(3)这篇文章的结构十分严密,就像神经节和神经网的关系一样。
[区辨]像、仿佛、似的的非比性有像、仿佛、似的的句子不一定都是比喻句,如以下的几种情况:
(1)对两种事物作具体比较的。小玲长得像她妈妈。
(2)单纯的想象。读罢《雷锋的故事》,我仿佛又回到了苦难的过去。
(3)表示猜度的句子。我觉得这人好像面熟。
语文比喻修辞手法知识点归纳 篇7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刘向
解释:书像药一样,好好读书可以医治愚蠢。
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解释:表现的是对知识的一种急切渴求,对读书的一种狂热爱好和绝对需求就象饥饿的人看见面包,沙漠中的人看到水。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说话。--歌德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