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开悟 觉悟 得道 与大彻大悟的顺序具体说一下区别是什么?

泡在奶味里1年前 (2023-12-23)阅读数 9#综合百科
文章标签开悟自性

开悟 觉悟 得道 与大彻大悟的顺序具体说一下区别是什么?

所谓开悟是开示悟入的简称吧,开佛知见、示佛之间、悟佛知见和入佛知见,一般所说的开悟就是指初见性,开悟后证悟和了悟的过程,开悟(或者说见性)就是某种程度的觉悟、某种程度的得道,大彻大悟就是了悟,完全开悟。

为了厘清这个理解,先提几个心灵方面的词:领悟,觉醒,见性,破本参,破三关(破初关、破重关、破牢关),解脱,彻悟。然后在下文中,逐步解释,归类,便于大家理解。

悟透一个方法,一件事。案例一:比如你真的明白做人要谦虚,明白“谦受益,满招损。”这句话的意义,明白到你会身体力行地去做,叫真的领悟,否则就是大脑搜集到的一个信息而已。案例二:二战期间德国人潜艇行驶,盟军的却探测侦查不到?后来你悟到,德军运用密度流的原理,通过把潜艇升降不同的高度,不同的高度水的密度不同,所以流向不同,所以能做到关闭发动器械,潜艇依然可以随着不同水流而行驶。有的人把这种一个事件或知识的领悟当成开悟,那这个开悟就是思维层次的,一个思维结果,属于世界层次的知识,而彻悟,是超越世界知识,世界层次的。

什么是开悟,什么是见性

“开悟”的意思就是从自私自利、迷惑颠倒、骗人骗己、名闻利养、贪嗔痴慢中体会到问题的所在,从而不再从事于以上的造作,而能开始觉悟万法空相的真实义,就是开悟的样子。

见性的前提是开悟,只有先开悟才有可能见性,阿罗汉已经出离六道轮回,虽然开悟但是与佛所说的见性之悟相差甚远,所开之悟是执空之悟,而非见性之悟。所谓见性,是空有两边都不执着,心、佛、众生,三无差别,随缘而行中道,心念能为一切众生。

阿弥陀佛

开悟之人 都是愿力所致 他都是发心 发愿为度化众生而做事!反应在 ,

会出口成章 ,诗句具有高深的禅理 和预言 ,寓意,?

解答提问, 话很少, 而点到、点破 。

印光大师开示

有人说,禅宗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的道理,不是很好吗?殊不知见性成佛,是见到自性天真的佛,叫做成佛,并非是成福慧圆满的究竟佛。为什么呢?因为宗门下的人,工夫用到开悟的时候,就知道他自己的真性,原来是和佛一样,所以叫做见性成佛。但他的粗细烦恼,丝毫尚未断,不过能常自觉照,伏住烦恼,举动就和圣人相近。假使是失了觉照的工夫,伏不住烦恼,那造起业来,比他人更要厉害。因为他的烦恼里头,有开悟的力量夹杂著,就变做狂慧,所以造业的能力也异常的猖獗。这样不但没有成佛的希望,而且还要堕落三恶道。所以已经开悟的人,更要加工进修,时时觉照。等到见思烦恼断尽了,方是了生死的时候,并非一悟便了。类如前朝的五祖戒和草堂青禅师,因为悟后未证,仍不免轮回之苦。覆辙昭然,是不可不知的。若说真成佛,更加差得很远了。

福慧圆满的究竟佛是怎样成呢?据台宗来说,一个断尽见思惑的圆教七信菩萨,修到十信的时候,才把尘沙破尽。再经过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的四十一个位次,每破一品无明,就升进了一个位次,得一分三德秘藏。这样次第,到了最后的等觉地位,才把四十一品无明断尽。再断一品无明,再进一位,才能成就福慧圆满的究竟佛。像这样子,的确不是轻易的事情。大家晓得这个道理,就不会误解了。

又有人说,我们各人的自性,本来是一尘不染,清净湛然,就是净土。自性本来不生不灭,亘古亘今,不迁不变,就是无量寿。自性本来具有大智慧光明,照天照地,就是无量光。如果离了这个本有的自性,另外要有个净土可生、阿弥陀佛可见,那就是头上安头,无有是处。并且认为这样,就是禅净双修的道理,亦是错的。因为这样的话,完全是偏于禅宗,对净宗是完全不适用的。何以见得?因为禅宗是不教人生信发愿,也不教人念佛,只教人参究话头,求明心见性。就说是离了自性,没有净土可生、弥陀可见。话虽不错,但终是偏于理性的见解,不能和事相融通,亦就和事理无碍的净宗隔别,所以说不是禅净双修。修净土人,专以信愿行三法为宗,大家要明白的。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