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银杏树被称作“活化石”?
银杏类植物的历史可以远溯到石炭纪,距今约3亿多年。一般人相信,北美洲发掘出来的三亿年前的化石两歧叶(Dichophy—llum),或许是银杏的远祖。它的叶呈扁平状,叶面细枝状,样子就像经过多次深裂的银杏叶,但其生殖器官不明。
傅兰林(Florin,1949)曾对大量化石银杏作过深入研究,特别是把早二迭世的毛状叶(Trichopkys)与现代银杏的雌性器官作了比较,认为毛状叶才是比较可靠的一种原始银杏。它的叶比两歧叶更细长,种子(胚珠)长在自叶腋抽生的分枝上,呈倒垂式。这种假设并没有得到大家的认可,因为,尽管毛状叶比两歧叶更似银杏类,但现代银杏的直生性胚珠,是否由毛状叶的倒垂胚珠演化而来,仍缺乏证据。而一般认为,直生性胚珠要比倒垂式胚珠更为原始。
二迭世出现的楔拜拉(Sphenobaiera),也是公认的另一类原始银杏。它和现代银杏在叶部形态上的主要区别在于不具明显的叶柄。
侏罗纪前,世界上银杏植物种类不多,分布也有限,银杏类植物的发展相对比较缓慢。侏罗纪起,地球上气候先是温暖湿润,后又渐趋干旱,使银杏类植物出现了急剧分化。从中、晚侏罗世到早白垩世,银杏类在地球上达到了繁荣的顶峰。它们不仅属种众多,地理分布也极广,除赤道和南极洲外,几乎都可见到银杏类植物。有人估计,河北、北京、辽宁、山西到陕西一带,在侏罗世阿连期,30%左右的植物是银杏类。孢粉学的研究,也证实了由植物化石所提供的这些信息。
据化石资料分析,全盛期的银杏,全世界至少有二十多属。单是银杏属和拟银杏属,全世界已描述200种以上。我国已发现十余属100多种,约占世界总数的三分之一。
在植物化石的研究中,凡是叶脉具有严格的两歧分叉方式,叶脉细胞明显延长的,都归结为银杏类。但是,这些植物中有许多与现代银杏有很大的差别,它们只代表了在进化过程中已经灭绝了的与银杏有一定关系的几个分支。至于茨康叶属,经过哈瑞士(Harria,1975)的详细研究,确认其雌性生殖器官是薄果穗(Leptostrobus),即在一根细长的轴上,着生一排由二片瓣状物组成的果荚,每个果荚内着生5颗卵形的倒生胚珠(种子)。这种结构显著不同于银杏,而很像一种极其原始的被子植物。为此,Pant(1957)建立了茨康叶目(Gekanows—kiales),与银杏目相平行。经过许多学者的研究,这种观点已经得到比较广泛的承认。
白垩纪末期,银杏类突然衰退。这种衰退,主要是它对土壤、气候的要求过高,特别是对土壤湿度和空气湿度的要求过高,加上本身的扩散能力又低,在经历了多次冰川覆盖的毁灭性打击后,无法再恢复生机。被子植物的兴起,也是银杏无法迅速占领它在冰川覆盖期失去的分布范围的一个重要原因。
经研究,铁线蕨叶银杏与现代银杏已无明显区别,夏伯仁科(Manapehko)对铁线蕨叶银杏的研究,证明了气候条件对于银杏类植物分布的限制和影响。
铁线蕨叶银杏起源于安加拉古陆,即北纬40度左右的东亚地区。它是沿起源中心向东西两面扩散的。从侏罗纪末到白垩纪初,气候变化较小,铁线蕨叶银杏的分布区几乎扩大了四倍,使该物种从格陵兰、瑞典,经过西伯利亚直到北美洲均有分布。第三纪初,北美气候转暖,铁线蕨叶银杏也有了扩展,明显向北推移。渐新世和中新世期间,整个欧亚大陆和北美,气候转冷,它的分布区又相应向南移动。到上新世之前,它又到达了英属哥伦比亚,在欧洲,也到达了巴什基利亚的斯切利塔马克(Ctephitamak)。上新世中期,它才从北美洲消失。当时,法国南部还保留有一小块隔离分布区,第四纪冰川又将其一扫而光。唯有在东亚,一个没有遭到冰川全面覆盖、气候变化最小的地方,才使银杏免受灭顶之灾。当今世界上见到的银杏树,是延续几亿年之后幸存下来的植物,所以被称为“活化石”。
蟑螂脉翅昆虫,3500多种。蟑螂是现存最原始的有翅昆虫之一(3.2亿年以来几乎不曾改变),也是最古老的化石昆虫之一。大部分的蟑螂都是杂食性,与人类的食性重叠,部份蟑螂对人类的家居都有很强的入侵性,它们繁殖力强,在人类家居栖身及觅食的同时,亦会传播多种病原体,因此蟑螂普遍地被认为是害虫。
与其他昆虫源起于泥盆纪,为腐食动物喜昼伏夜出,居住在洞穴内。经得起酷热及严寒的考验,至今分布相当广泛。蟑螂是这个星球上最古老的昆虫之一,曾与恐龙生活在同一时代。根据化石证据显示,原始蟑螂约在4亿年前的志留纪出现于地球上。我们发现的蟑螂的化石或者是从煤炭和琥珀中发现的蟑螂,与各家橱柜中的并没有多大的差别。亿万年来它的外貌并没什么大的变化,但生命力和适应力却越来越顽强,一直繁衍到今天,广泛分布在世界各个角落。
鼠,即鼠总科(Muroidea),又称老鼠,是一种属于啮齿类的总科,其中含有仓鼠、沙鼠、大鼠、小鼠,以及其他亲缘动物。它们广泛分布于南极以外的各个大陆。由于难以测定各分类群之间的关系,因此也有文献将所有鼠总科皆归类在鼠科(Muridae)之下。目前依据分子种系发生学研究所作出的次分类,共有约280个属,以及至少1300个种。它们是少数与人类保持密切联系而繁盛的动物类群之一,这些动物几乎在世界各国皆可发现,其中也一部分也是重要的生物学模式生物,对人类的实验与研究有很大的帮助。除此之外,某些鼠类也可以成为宠物鼠。
扬子鳄或称作鼍(学名:Alligator sinensis),是中国特有的一种鳄鱼,中国特有的物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俗称猪婆龙,土龙,亦是世界上体型最细小的鳄鱼品种之一。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及太湖,例如安徽浙江江苏地区。它是一种现生鳄类中体型最短小、行动最迟钝、性情最温驯的鳄类。美国的密西西比鳄是其近亲,它们的近祖可追溯到距今8千万年前的白垩纪,远祖则可追溯到2亿年前的三叠纪,无怪有人称它为活化石,认为它与大熊猫一样,也是我国的国宝!
大熊猫(学名:Ailuropoda melanoleuca),在台湾也可称作大猫熊,一般称作“熊猫”或“猫熊”,属于食肉目的一种哺乳动物,体色为黑白两色。熊猫是中国特有种,现存的主要栖息地是中国中西部四川盆地周边的山区。全世界野生大熊猫现存大约1590只左右,由于生育率低,加上对生活环境的要求相当高,在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中评为濒危物种,为中国国宝。
化石显示,熊猫祖先出现在2~3百万年前的洪积纪早期。距今几十万年前是大熊猫的极盛时期,它属于剑齿象古生物群,大熊猫的栖息地曾覆盖了中国东部和南部的大部分地区,北达北京,南至缅甸南部和越南北部(夏勒,1993年)。化石通常在海拔500~700米的温带或亚热带森林发现。后来同期的动物相继灭绝,大熊猫却孑遗至今,并保持原有的古老特征,所以,有很多科学价值,因而被誉为“动物活化石”,中国把它誉为“国宝”。
白鳍豚,也称为白暨豚、白鳍,是一种淡水鲸类白鱀豚科动物,仅产于中国长江中下流域,具长吻,身体呈纺锤形,全身皮肤裸露无毛,喜欢群居,性情温顺谨慎,视听器官严重退化,声纳系统特别灵敏。白鱀豚在历史上曾经广泛分布于长江流域。从三峡地区的宜昌葛洲坝上游35千米处,一直到上海附近的长江入海口,包括洞庭湖和鄱阳湖在内,全长约1700千米的江水中都有白鱀豚的分布。根据古生物学家们通过化石考证,白鳍豚在第三纪中新世及上新世就已经出现在长江流域。1981年9月,中国地质学家在广西桂平发现了一块下颌骨化石片段。这件下颌骨化石属于一种古老的白鱀豚,称为原白鱀豚。化石记录着原白鱀豚在大约2000多万年前的古老性状,与现今的白鱀豚相比变化不大。白鱀豚依然保留着不少原白鱀豚的骨骼位置。白鱀豚之所以进化缓慢,可能是因为过去的生存竞争或环境变化较少的缘故,从而保留了祖先的古老形状,因此被称为“活化石”、“水中大熊猫”。如果不是很大的生态变迁,它是不会灭绝的。
蛇是爬行纲有鳞目蛇亚目的总称。身体细长,四肢退化,无足、无可活动的眼睑,无耳孔,无四肢,无前肢带,身体表面覆盖有鳞。部分有毒,但大多数无毒。另有十二生肖中有蛇。蛇属于爬行纲蛇目。又有蛇、虺、螣、蚺、蜧、蜦、长虫等别称,根据品种也会有蝮、蚺、蟒、蝰等近义称呼,属于有鳞目。身体细长,四肢退化,身体表面覆盖鳞片,蛇虽细长却是脊椎动物。大部分是陆生,也有半树栖、半水栖和水栖的,分布在除南极洲以及新西兰、爱尔兰等岛屿之外的世界各地。以鼠、蛙、昆虫等为食。一般分无毒蛇和有毒蛇。毒蛇和无毒蛇的体征区别有:毒蛇的头一般是三角形的;口内有毒牙,牙根部有毒腺,能分泌毒液;一般情况下尾很短,并突然变细。无毒蛇头部是椭圆形;口内无毒牙;尾部是逐渐变细。虽可以这么判别,但也有例外,不可掉以轻心。蛇的种类很多,遍布全世界,热带最多。中国境内的毒蛇有莽山烙铁头、五步蛇、竹叶青、眼镜蛇、蝮蛇和金环蛇等;无毒蛇有锦蛇、蟒蛇、大赤练等。
距今大约3.4亿年前后,出现了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这就是爬行动物。在这个时期里,兽类和鸟类的祖先也先后从爬行动物的原始种类中演变出来,鳖、鳄、蜥蜴的老祖宗也诞生了。蛇和蜥蜴的亲缘关系最为密切,它们是近亲,蛇是从蜥蜴变来的。在蜥蜴的原始种类里面,有一部分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适应了新的环境,四肢逐渐退化,形成了一些新的特征,变成了蛇;另有一部分虽然四肢没有了,但由于没有具备蛇的特点,到现在仍然是蜥蜴。
最早的蛇类化石发现在白垩纪初期的地层里,离现在大约有1.3亿年。在距今1.5亿年前的侏罗纪,大概就已经有蛇了。毒蛇的出现要晚得多,它是从无毒蛇进化而成的,出现的时间不会早于2700万年。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