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卧龙"和"凤雏"分别指谁呢?
卧龙指的是诸葛亮,
凤维指的是宠统.
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号卧龙,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他是汉朝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代。
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于琅邪阳都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卫戍京师的长官)。诸葛亮父亲诸葛圭,字君贡,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诸葛亮早年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老朋友荆州牧刘表。
建安二年(197年),诸葛玄病逝。诸葛亮和弟妹失去了生活依靠,便移居隆中(今襄阳县之西二十里,一说隐居地是南阳?),隐居乡间耕种,维持生计。建安四年(199年),19岁的诸葛亮与友人徐庶等从师于水镜先生司马徽。
诸葛亮读书与当时大多数人不一样,不是拘泥于一章一句,而是观其大略,并喜欢吟诵《梁父吟》这首古歌谣。通过潜心钻研,他不但熟知天文地理,而且精通战术兵法。他志向远大,以天下为己任。,诸葛亮还十分注意观察和分析当时的社会,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用兵的知识。
建安十二年(207年),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于襄阳隆中,会见诸葛亮,问以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这次谈话即是著名的《隆中对》。[一说是襄阳隆中,也说是南阳,难定论?]
刘备听了诸葛亮这一番精辟透彻的分析,思想豁然开朗。他觉得诸葛亮人才难得,于是恳切地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诸葛亮遂出山辅佐刘备,形成三国鼎足之势。
诸葛亮于危难之际出而辅佐刘备,联孙抗曹。大败曹军于赤壁,夺占荆州。建安十六年,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二十六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间武三年(223年),刘备病危,以后事相托。
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候,领益州牧。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加强战备。建兴五年(227年),上疏(即《出师表》)于刘禅,率军出驻汉中,前后6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十二年,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国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千百年诸葛亮成为智慧的化身,其传奇性故事为世人传诵。诸葛亮的著述,在《三国志》本传中载有《诸葛氏集目录》,共二十四篇,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后人所编,以清人张澍辑本《诸葛忠武侯文集》较为完备。诸葛亮一生主要著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隆中对》(陈寿记述,一说是襄阳隆中,也说是南阳,难定论?韩雪)、等。由于作战的需要,他在天文、符咒、奇门遁甲上研究很深,《三国演义》上讲述很多。诸葛亮娴熟韬略,多谋善断,长于巧思,曾革新“连弩”,可同时发射10箭;作“木牛”、“流马”,便于山地军事运输;还推演兵法,作“八阵图”。
诸葛亮的纪念古迹很多,全国有数十处。旅游观光者络绎不绝。
全国最早的武侯祠在陕西汉中的勉县。勉县武侯祠乃天下第一武侯祠。勉县武侯祠建于景耀六年(公元二六三年)春。公元二三四年八月,诸葛亮因积劳成疾,病卒于北伐前线的五丈原,时年五十四岁。诸葛亮为蜀汉丞相,生前曾被封为“武乡侯”(武乡在今汉中市的武乡镇),死后又被刘禅追谥为“忠武侯”,因此历史上尊称其祠庙为“武侯祠”。现勉县武侯祠巍峨壮观,规模宏伟,有七院六十余间殿宇,既是凭吊先贤之所,又是文物游览之地。更有意义的是,勉县武侯祠所在地乃诸葛亮当年赴汉中屯军北伐的“行辕相府”故址。
目前最出名的除成都武侯祠、勉县武侯祠外,还有南阳武侯祠、白帝城武侯祠、云南保山武侯祠和祁山武侯祠等。此外,还有建于唐代前的五丈原诸葛庙,建于明代的武侯宫(湖北蒲圻),建于建安时期的黄陵庙(湖北宜昌)等。浙江兰溪的诸葛镇,因诸葛亮子孙世代群居此地而得名。明万历年间始建丞相祠堂,距今已历三百七十余年。丞相祠堂有古建筑五十二间,内设诸葛亮灵位。近些年,兰溪丞相祠堂渐负盛名,影响日盛,是兰溪一大史迹和揽胜之地。
庞统(179—214年),字士元,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三国时刘备部下著名的谋士、将领。
庞统死后,葬于落凤坡,墓地只有简单的维护,据说这是刘备为其亲选的墓地,可府北看南,是一块风水宝地,现有墓碑一块。
在庞统墓约2公里处,有刘备为其建的祠墓,三进四合布局,石木结构(石墙、石柱、石漫、石柱廊、石窗),古朴敦厚、肃穆庄重。依次排列着山门、“龙凤”二师殿、“栖凤”殿、庞统陵墓。祠内存有庞统及诸葛亮雕塑像,历代匾联、碑刻、字画等大量珍贵文物史料。宋代文人陆游路过庞统祠墓时,曾作诗一首:
鹿头山 过庞士元墓
士元死千载, 凄恻过遗祠 。
海内常难合, 天心岂易知。
英雄千古恨, 父老岁时思。
苍藓无情极, 秋来满断碑。
点评:庞统善能知人,议论英发,多出奇计,言必有中,实为一代英才。可惜英年早逝,未成大功,令人叹惋。
歇后语
庞统当知县——大材小用
庞统祠墓位于老陕路旁,距德阳仅15公里左右,古代由秦入蜀都最后一道关隘,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缀连在三国遗踪旅游线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南临益州开千里沃野,北望秦岭锁八百连云,东观潼川层峦起伏,西眺岷山银甲皑皑”。祠墓为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庞统中流矢卒后,蜀汉昭烈帝刘备所建。三进四合布局,石木结构(石墙、石柱、石漫、石柱廊、石窗),古朴敦厚、肃穆庄重。依次排列着山门、“龙凤”二师殿、“栖凤”殿、庞统陵墓。祠内存有庞统及诸葛亮雕塑像,历代匾联、碑刻、字画等大量珍贵文物史料。
祠墓周围古柏参天、郁郁葱葱、自成方阵,如一块镶嵌在古蜀道上的巨大翡翠。祠墓旁有车辙深邃、长满苔藓的古驿道,有诸葛亮长子诸葛瞻与魏军邓艾浴血奋战尽忠的将台,奇石沟壑、溶洞山泉,堪称蜀汉遗迹之一绝。是怀三国之古,揽现代之胜的好去处。
他们各有各的优点,诸葛亮从大方面讲为刘备制定了总路线,但是是庞统为刘备献策取得益州,而益州成为蜀国一半的领土,这对当时缺一块根据地的刘备来说是雪中送炭啊。他们可以说不分上下,只是庞统死得早,而诸葛亮却是在三国鼎立时期功成名就,所以他们又缺少可比性。在这个问题上我认为还是诸葛亮更胜一筹 回答人的补充 2010-05-22 05:45 葛亮和庞统(字士元)素有“卧龙”、“凤雏”的美誉。当时的名士司马徽对他俩推崇备至,曾云:“卧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但以我多年来读《三国演义》(我是指小说,而非正史)的看法,凤雏逊于卧龙远矣!何以言之?不妨从三个方面作一比较:
1、风度
在《三国演义》第36回,诸葛亮一亮相,就给求贤若渴的刘玄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见他:“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卧龙的这种气质、这种风度,用现在的话说——这“面试”的第一直觉,就给人一种好感,让人喜欢。难怪乎刘玄德一见之即连忙“下拜”,然后“屏人促席”谈出自己的心事,以至“泪沾袍袖,衣襟尽湿”。而庞士元呢,却因尊容欠佳,大为不妙。在第57回他一露面就因他长的“浓眉掀鼻,黑面短髯,形容古怪”,使孙权“心中不悦”,并坚决表示:“吾誓不用之。”或许是怕落得个“以貌取人”的话把、影响“明主”的形象吧,孙权向鲁肃解释不用凤雏的理由是:因其“狂士也,用之何益!”——你还没使用人家、还不了解人家,怎么就说人家“狂”呢?明明就是在为自己的“以貌取人”辩解嘛!不过,到了刘备那儿,凤雏总算找回了点面子;虽然自己“貌陋”,惹得玄德公“心中亦不悦”,但毕竟还得了个小小的县令先干干。
我一向认为“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有时也未必尽然。每当我读《三国演义》,在相貌、风度这个问题上对他俩进行比较时,老不由自主地这样想象:诸葛亮虽然满腹经纶,而且也是美男子,但为了给“明主”留下个不错的“第一印象”,他还是进行了精心的打扮,要不怎么能听到刘备驾到,“遂转入后堂。又半晌,方整衣冠出迎。”——这个过程,我想就是打扮去了(这也是一种自重自爱的表现吧?!)。而庞士元呢,(书中虽未直表)但在小说家的曲笔暗示中,我认为他就是个自恃才高八斗、不修边幅的人——要不(作者怎么单表他)见了刘玄德“长揖不拜”呢?要不作者怎么特意说他“形容”的古怪呢?清代的曾国藩是比较注重相貌、风度的人,对此有过专门的论述;他在《鉴相》里说:对一个“衣冠不整、不修边幅、恃才傲物、目空一切”的“狂态”人,只有“久注”,方能“观其精神”、“辨其清浊”。——但这往往是需要过程、需要时间的;而最初的“陋容”、“狂态”是连贤明的孔圣人都不免“以貌取人,失之子舆”的啊。在这一点上,卧龙的先天“美质”特别是后天之举真是远远地胜过了凤雏一酬呀!
2、气量
不管怎么说,“貌陋”的 凤雏,毕竟进入了刘备的“智囊团”了。进入的缘由,从外在的因素讲,我认为与卧龙的极力推荐有着密切的关系(从中亦足见诸葛亮的心胸)。在东吴柴桑口吊祭周瑜时,诸葛亮初次与庞统接触就“留书一封与统”,并诚恳地对庞统说:“稍有不如意,可来荆州共扶玄德。此人宽仁厚德,必不负公平生所学。”回到荆州后,诸葛亮问刘备的第一句话就是:“庞军师近日无恙否?”——足见对凤雏的敬重。在听到刘备说庞统“好酒废事”时,诸葛亮真诚地表示:“士元非百里之才,胸中之学,胜亮十倍。”并为之开脱道:“大贤若处小任,往往以酒糊涂,倦于视事。”——这真是爱才的情怀、“惺惺惜惺惺”的雅量!在诸葛亮这样的推荐下,刘备才终于任庞统为副军师中郎将,其位仅次于诸葛亮。而妇孺皆知的“七擒孟获”故事,更见卧龙的胸怀,真是非大气度者岂能做到!而所谓的“凤雏”庞统呢,读《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他曾苦劝刘备杀了刘璋(此举诸葛亮断不能为),结果大事未成,反遭刘备严厉批评:“公等耐何欲陷备于不义耶?今后断勿为此。”——刘备为什么这样生气呢?因为刘备欲以仁义行天下、获民心,何况杀了一个刘璋对他的得天下也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这是一个得不偿失、弄巧成拙,有损玄德公声名之举啊,所以,刘备责怪凤雏,与其说是不满于他的短见,勿宁说是真的瞧不起他不能容人的气量!在庞统谋划攻取西川时,诸葛亮认为出师的条件不够成熟,并来信表示“吾回荆州,去论此事。”——这本是一个负责任的军师的正常之举啊,但却引起了庞统的不满,暗想:“孔明怕我取了西川,成了功,故意将此书相阻耳。”——分明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嘛!从而不听劝阻、一意孤行,力劝刘备进军。在刘备的多次置疑下,“小人之心”终于暴露出来:“主公被孔明所惑矣:彼不欲令统独成大功,故作此言以疑主公之心。”以这样的心态怎么能打胜仗?结果身亡落凤坡,岂不悲哉!
我这个人对命运之说,是姑妄言之、姑妄听之的,但有那么一句话我确信无疑,既:性格决定人生。卧龙容人的“宰相度量”——追求的是招揽贤才、安邦定国;凤雏嫉才的“小人心胸”——追求的是建功立业、以彰己才。他俩迥然不同的人生之路,足以证明性格、气量对成就一个人的事业是多么的至关重要!从这个角度讲,卧龙又大大地胜过了凤雏一酬!
3、才干
凤雏落凤坡阵亡时仅仅36岁,卧龙五丈原病逝时也才54岁。以“盖棺定论”言之,诸葛亮一生的“政绩”是辉煌的:火烧博望坡挫敌之锐气、舌战群儒终于连吴抗曹、草船借箭以维护团结大局……无不显示出一个卓越的军事家、政治家的大智大勇、远见卓识和非凡的才干。可以说,“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卧龙功不可没!至于庞统,除了“巧授连环计”、“耒阳县理政”、“议取西蜀”略见其才智外,真的看不出他还有什么“韬略”、“才干”堪称“凤雏”以与卧龙蓖美!难怪罗贯中(在小说中)挽他俩的诗词,一个是惋惜间带着感叹,一个是悲痛里寓着敬重。
我这样的比较,是纯就小说论人物;当然,他俩的高低绝不排除作者以“抑扬之法”——用凤雏之“低”来陪衬和突出卧龙之“高”。但话说回来,就算是“曲笔”吧,作者通过文学语言、用这两个人物的“优”与“劣”,向我们昭示着为人、处事之理,作者的由衷不是同样很明显、给我们的启迪不是同样很深刻吗?或许有人会说:庞统逊于孔明是“两山不容二虎”造成他的“大志”没有得到施展;是其命运不佳!果真如此吗?我们可以再退一步讲,即便凤雏做了“大军师”,以他(在小说中表现出的)风度、气量和才干,他依然也不可能达不到卧龙的“政绩”水平!所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