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字在古文中的意思和用法
仅作为第一人称代词而言,"我"字在古文中的意思就是自称、自己。《说文解字》:施身自谓也。也就是说,作为第一人称代词,它与吾、余、予、仆、愚是一样的。
然而,就因为“用法”的不同,"我"与其他的第一人称代词有区别。
《说文解字注》有一段话:“ 施身自谓也。不但云自谓而云施身自谓者、取施与我,施我古为叠韵。施读施舍之施。谓用己厕於众中、而自称则为我也。”意思是:“我”解释为“施身自谓”,不仅仅是“自称”还说到了“施身”,取意“施与我”;我在“众中”,这时候的自称才是“我”。其中,有两层意思:“施与我”是作宾语;“众中”指“我们”。
根据上面的材料,可以得知:
1、“我”可以作宾语。
凡用作宾语的第一人称代词多用我。如:“时不我待”、“不我欺”、“知我”、“其奈我何”、“何以教我”等等。“我”都是宾语。这些作宾语的“我”不能用“吾”、“余”代替(上古汉语)。
2、“我”常用来指“我们”。
凡指我们、我方,多用“我”。如:“先我着鞭”、“非我族类”、“三人行,必有我师”等,“我”都是指我们、我方。
我们都知道,我国的汉字是世界上非常独特和复杂的文字,世界上文字有上千之多,那么汉字与其他文字有什么区别呢?
从文字来源角度上看。关于文字的起源虽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但是语言学界公认的说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自源文字,一种是借源文字。所谓自源文字,指的是文字在发生、发展过程中没有受到其他文字影响而独立发生、发展的文字,如埃及的圣书字、中国的汉字等。所谓借源文字,是指通过借鉴或改造其他文字而形成的文字,比如日文和朝鲜文。
从文字的性质上看。世界上的文字有几千种,从文字记录语言的基本单位看,主要有三类:记录音素的是音素文字,例如英文;记录音节的是音节文字,比如日文的假名;记录语素的是语素文字,比如汉字。音素文字和音节文字合起来叫作表音文字,也叫做拼音文字。表音文字的基本单位是字母,语素文字的基本单位是字。作为语素文字的汉字,它用不同的形体表示不同的语素。它能区分读音不同的语素,例如,“买”和“卖”是不同的语素,要写成不同的汉字,而且还能区分读音相同的语素,例如,“黄、簧、皇”虽然同音,却是不同的语素,所用的字形也是不同的。用汉字来记录汉语里的语素,语素的音和义就成了相关汉字的音和义。
汉字的形体和它所表示的语素的音和义紧密结合在一起,所以汉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体。有少数汉字单独不表示语素,如“徘、徊、琵、琶、葡、萄”等,只有形和音,没有义,不是形音义的统一体。不过这样的字数量很少,不能反映汉字的本质。
以上就是汉字与其他文字的大致不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