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的历史变迁
舟山群岛历史悠久。据考古发现,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舟山群岛上就有人居住。在舟山群岛西北部的马岙镇原始村落遗址上,原始村民们在海边堆积的99座土墩上创造了神秘灿烂的“海岛河姆渡文化”,被誉为“东海第一村”。
《史记》载:秦朝徐福在东南沿海蓬莱、方丈、瀛洲三岛上寻长生不老的仙药,引?其中的“蓬莱仙岛”即为舟山境内的岱山岛。据史学家们分析,徐福东渡日本时经过舟山诸岛。
春秋时,舟山属越,称“甬东”(甬江之东),又喻称“海中洲”。738年(唐开元二十六年)置县,以境内有翁山而命名为“翁山县”。至771年(大历六年),因袁晁率起义军占翁山而被撤废县治。1073年(北宋熙宁六年)再次设县,更名“昌国县”。“意其东控日本,北接登莱,南连瓯闽,西通吴会,实海中之巨障,足以昌壮国势焉。”
元初升县为州。1369年(明洪武二年),改州为县;明时因实行海禁,于洪武十九年(1386)废昌国县,洪武二十年将舟山岛城区和镇外鼓吹两里以外的居民和其他46山(岛)的居民徙迁内陆。至清初,先后两度迁民。 1687年(清康熙二十六年)再次设县,更名“定海县”。康熙题“定海山”扁额。他以为“舟”是动的物体,不太平,不如以“定”为好,“海定则波宁”。于是将原来的定海县(今宁波市镇海、北仑两区)改名为镇海,定海一名专称舟山群岛上的县治,以祈“海波永定”。
1840年7月5日下午2时,对舟山蓄谋已久的英国大举入侵浙江舟山的定海,标志着鸦片战争的正式爆发。[5]定海保卫战成为了鸦片战争的重要战场,舟山人民开始了英勇顽强的抗英斗争,定海三总兵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壮烈殉国。定海分别在鸦片战争的两次沦陷后,清政府和英国议和并以赔款和割让香港作为交换条件,英军至此退出定海。[6]鸦片战争后道光时升为“定海直隶厅”。辛亥革命后,恢复定海县建制。
1949年(民国三十八年)分设定海、翁州两县。 1950年5月17日舟山群岛解放,成立定海县人民政府,属宁波专区管辖。 1953年3月经政务院批准,定海县辖区分为定海、普陀、岱山3县,从江苏省划入嵊泗县,成立舟山专区。 1954年又将原属宁波专区的象山县划入。1958年象山县划归台州专区。1959年撤定海、普陀、岱山、嵊泗县,合并成立舟山县。1960年11月,嵊泗人民公社划归上海市。1962年5月撤销舟山县,重新设立舟山专区,下辖定海、普陀、岱山、大衢、嵊泗5县。1964年撤销大衢县,其辖区分别划归岱山、嵊泗2县。1967年3月起舟山专区改称舟山地区。 1979年,考古工作者在舟山市定海区马岙镇这个滨海的山丘平原地带各墩地上,发现了面积达14万平方米的古文化遗址群。经初步发掘,有新石器时代遗址12处,文化层厚60-80厘米,出土了一批石器和陶器。有商周时期的文化遗址8处,出土了大量的印纹硬陶。考古工作者认为,是舟山先辈最早的集居之地。定海马岙洋坦里,是一个较为完整的新石器时代原始制陶区,面积约1000平方米。在此出土的夹砂红陶碎片上多数留有稻谷痕迹,专家据此认为舟山群岛在5000年前就开始大量栽种水稻,是中国水稻东传日本的海上通道。 1987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舟山地区和定海、普陀2县,成立舟山市,辖2区(定海区、普陀区)2县(岱山县、嵊泗县),实行以市领导区、县新体制。 2011年7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建立舟山新区(特区),地位等同于浦东新区。
11世纪20年代,宋高宗赵构被金兀术从临安(今杭州)追到海上,曾经经过定海(即今镇海)。此后镇海有的地名似乎跟“皇帝曾临”有关,如五里牌的“渡驾桥”。因这一线索,给以后镇海老百姓留下个传奇故事。传说赵构逃到了张鉴碶,兀术的大军前脚后跟追到。幸亏一个晒谷的农家女,将他藏在谷箩底下,自己坐在翻转的谷箩上做针线活。金兵追来,查问农家女,她应对自然,骗过了追兵,救了赵构一劫。赵构得救,逃难之中无以为谢,于是对她说,局势平定后一定派人来接她,并指着农家女围在腰间的布襴,要她到时将布襴张在门上,以便记认。后来赵构果然派人到张鉴碶来找这位农家女。不料,被许多人知道了,名利心切,有姑娘的人家门前都扯起了布襴。赵构的使者没法确认,回去一报告,结果由赵构“钦命”:为了报答农家女救命之恩,准许此后浙江的女子出嫁可以用后妃的服饰和仪仗,即戴凤冠,披霞帔,乘花轿。于是,浙江女子好不荣耀,尽管宋时女子的地位仅是男子的附属品,但结婚出嫁的那天,非光光彩彩地出回风头不可。“张鉴碶,布襴扯大旗”的俗话也传了下来。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