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龙和金庸小说有什么差别?
金庸的武侠小说与古龙的相比有什么区别?
金庸的小说一般都是以历史为大背景,来刻画的人物形象,所以我们会觉得金庸小说就好像历史一样。但是对于真正的史志来说小说还是虚构的成分较多的。
我们熟悉的金庸武侠小说,故事时代最早的也就要说是《天龙八部》了。这部小说写的是北宋年间的故事,宋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很值得拿来参考的时代,很多方面都和现在我们的国家有些相似。像小说里就有很尖锐的民族矛盾产生,比如说萧峰是辽人。即使萧峰是一个大英雄,人们也会在知道他是辽国人后,成了所有人都指责的契丹狗。
的确是,在那个年代下,民族的矛盾是非常尖锐的,人们的好坏之分也会因为激化的名族矛盾而变得没有那么清晰。本来是宋朝人们的英雄,本来可以是辽国人们的噩梦,但是却成了辽国人敬仰的好汉,而在宋朝却成了大恶人。如今我们看这段历史,免不了就非常的感叹,毕竟像我们现在,宋朝和辽国已经变成相亲相爱的一家人了。
宋朝的时候,那些起义军,就像是书里丐帮的子弟和长老们都是一些好汉,还有在聚贤庄围攻萧峰的那些侠士,虽然他们都是被利用的对象,但还是当得起一个侠字的。拿人们的勇来对比当时朝廷的弱,所以会有外地入侵,民众起义。像《天龙八部》里即使没有写民众的反叛,但是看这些丐帮的人们身上,也还是能够体现出来的。所以金庸笔下的故事都是以历史为题材创作出来的。
金庸和古龙都是开宗立派的大师级武侠小说家,但他们的风格截然不同。
简单来说,金庸的小说比较写实,古龙的小说比较写意,这是他们最大的区别。
金庸的传统文化素养很深厚,他善于把江湖情仇安排在宏观的历史背景里来叙事,来体现“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思想观念。这种观念跟“儒家思想”传达的观念基本上是一致的。
因此,读金庸的武侠小说,如同在读一本现实主义历史小说,可以看出中华民族固有的伦理观念,以及英雄豪杰的家国情怀。
另一方面,金庸善于讲故事,他的小说非常重视逻辑的严密性,很少出其不意,故事情节细腻,丝丝入扣,该详细的地方非常详细,跟大多数文学小说一样,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给读者一种感同身受的感觉。
金庸的武侠小说很接地气,主人公跟普通人一样,都要经历各种磨难,最后才能成长为一代大侠。在小说人物名字,武器,武功名称的命名上,金庸比较讲究,常常把一个武功套路和打斗场面的一招一式,非常详细地描述出来,如同连续展开的一个个画面,能塑造出非常立体和完整的画面感。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金庸的小说要拍摄成影视剧的话,在改编难度上比较小,镜头语言的还原度很高,代入感很强,观众看后印象很深。
古龙的小说非常写意,有点“剑走偏锋”,常常忽略小说的时代背景,以及主人公的成长经历。他的小说主人公一出场就是绝顶高手,会多门绝学,他们的武功是怎么学来的,在学习过程中又经历了哪些挫折?古龙基本上不说。
对一些打斗场面,古龙也是轻描淡写,往往只突出结果,而忽略过程。
古龙最早写过诗和散文,对文学语言的运用很熟练,文笔凝练,擅长写短句,句子里非常注重景物的描写,以及意境的锤炼。
《多情剑客无情剑》开头写得很有意境,完全体现了他的艺术风格,写道:
冷风如刀,以大地为砧板,视众生为鱼肉。
万里飞雪,将苍穹作洪炉,溶万物为白银。
雪将住,风未定,一辆马车自北而来,滚动的车轮碾碎了地上的冰雪,却碾不碎天地间的寂寞。
若是金庸,肯定写不出这种句子。
另外,古龙的武侠小说在故事性上不够突出,喜欢在句子里借景抒情,同时还会夹杂许多心理描写,由此来渲染主人公的心理特征和个性气质。同时,他还加入了自己的人生思考。
古龙之所以形成这样的写作风格,一是跟他青少年时期的阅读习惯有关。小时候,他阅读过许多西方的现代诗、心理小说和意识流小说,对文学语言的现代潮流很敏感,本身是纯文学作家,后来,进军武侠小说领域后,他把这种手法用上了。因此,他的小说读起来有一些现代文学的味道。
二是古龙想独辟蹊径,刻意拉开跟金庸、梁羽生等大家的写作风格,他不想跟着他们的屁股写。
从这一点来看,古龙在武侠小说的创作上还是很有野心的,具有非常强的探索意识。
故事情节有跳跃性,缺乏画面感和逻辑性,还有不少心理描写,古龙这种写作风格,势必会让他的小说在影视剧改编上,镜头语言的转换上,难度大大增强。
总体来说,古龙的小说如同陈年老酒,需要细品,思考过后才能明白其中的深意。金庸的小说如同啤酒,让人喝后酣畅淋漓。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