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壳结构的两个主要特点是地壳厚度?和硅铝层?分布(地理问题)
在垂直方向上,地壳可分为上下两层,其界线叫康拉德界面。在地震波传播曲线图上,该界面以下波速明显加快,纵波由每秒5.6千米增加到每秒7.6千米,横波也由每秒3.2千米增加到每秒4.2千米。据此可以推测:界面上下都由固态的物质组成,但物质成分略有差异,下层平均密度略大于上层。在地质学上,上层叫硅铝层(又叫花岗岩层),下层叫硅镁层(又称玄武岩层)。 在水平方向上,地壳分为大陆地壳(简称陆壳)和大洋地壳(简称洋壳),其主要区别:一是陆壳由上下两层(见上)组成,而洋壳只有一层组成(缺少硅铝层),这个特点可概括为“硅铝层不连续分布”;二是陆壳厚度大,洋壳厚度小,陆壳平均厚度约为33千米,最厚的地方可达60-70千米,而洋壳平均厚度只有6千米,最薄的地方只有1.5千米。从地区上看,高山高原地区最厚,总的规律是“上边越高,下边就越深,厚度也就越大,”尤如大树“根深才能叶茂”,其道理和浮在水中的木块一样:上边露出的越多,下边浸在水里的也就越多,这样才能借助于浮力来抵消高山的重量以达到地壳的均衡。 综上所述,地壳厚度的不均与硅铝层的不连续分布状态是地壳结构分化的两个主要特点。
在地理上,地壳是指有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地球固体圈层的最外层,岩石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用化学方法将它与地幔区别开来。
地壳分为上下两层。上层化学成分以氧、硅、铝为主,平均化学组成与花岗岩相似,称为花岗岩层,亦有人称之为“硅铝层”。此层在海洋底部很薄,尤其是在大洋盆底地区,太平洋中部甚至缺失,是不连续圈层。下层富含硅和镁,平均化学组成与玄武岩相似,称为玄武岩层,所以有人称之为“硅镁层”(另一种说法,整个地壳都是硅铝层,因为地壳下层的铝含量仍超过镁;而地幔上部的岩石部分镁含量极高,所以称为硅镁层);在大陆和海洋均有分布,是连续圈层。两层以康拉德不连续面隔开
所以总得来说它应是一个连续圈层.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