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冷兵器刀剑【日本冷兵器和防具 刀剑篇(下)】

百变鹏仔9个月前 (12-23)阅读数 4#综合百科
文章标签日本刀身

日本刀的变迁和分类  日本刀的鼻祖:环头大刀 日本的环头大刀从古坟时代一直流行到平安时代前期。它起源于中国,因刀把的头部形状而得名。据日本史料记载,环头大刀最早从中国经朝鲜传到日本,最初在以九州为中心的日本西部地区盛行,其后逐渐在日本普及,在外部装饰上一方面继承了唐刀的特点,另一方面也融入了日本的设计元素。在日本文献《东大寺献物帐》中,将仿唐刀的环头大刀称为唐大刀,日本改进后的唐刀称为唐样大刀。

环头大刀为单面刃直形刀,以砍杀为主,使用时单手握持,另一只手持盾,锋利的切先(刀尖)部分发挥刺杀作用。古坟时期的环头大刀一般是平造的,栋也是平的。到了奈良时代。出现了切刃造、锋两刃造。当时日本的锻冶技术已经很高,不但掌握了将几种铁混合的锻造方法,而且学会了通过烧制来提高刃部硬度的方法。

在日本正仓院收藏的环头大刀中,刀身长度多数都在60~90厘米之间,最常见的刀身长70厘米左右。另外在出土的古坟时代的物品中也有100厘米和127厘米长的大刀,可能被官阶较高的人所持有。

环头大刀的刀把采用木头制成,上面用带子或绢帛缠绕。最为醒目的是刀把的把头,最初为木制或采用鹿角装饰,后来也用铜和银。形状有头椎、圆头、方头、圭头、乌首等。金属制成的把头上面一般雕有单龙、双龙、三页、三垒、狮啮、凤凰等精美的图案。有些环头大刀的刀把和刀鞘上面也装饰着很漂亮的花纹。

环头大刀上的锷有些采用小的涉外粢(zī)锷,这类刀一般在举行仪式时使用。实战中的环头大刀则采用宽大的丸锷、葵锷等,材料一般为铜、铁等金属。

到了奈良时代,受唐朝文化的影响,日本刀剑装饰也兴起了豪华之风,刀剑作为武器的功能逐渐退化,变成了礼仪用品,其豪华程度也成为身份的象征。在派遣遣唐使的过程中,日本从中国学会了金银、玉器、油漆、皮革等加工工艺和方法,并将这些技艺综合地运用到刀剑的装饰中,形成了一种新的刀剑门类――饰剑、饰刀。它们的长度一般约为79厘米,多在把头上镶嵌水晶,刀把用鲛皮包裹,锷用葛金制作,刀鞘上面有金银镂刻的花草图案,上嵌琥珀。这一时期的日本刀剑在装饰手法和技术上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装饰精美的环头大刀在作战中开始被装饰简单的黑作大刀所替代。

早期最实用的刀:黑作大刀 黑作大刀是奈良时代的主要作战武器。和环头大刀华丽的外观相比,黑作大刀外装上没有贵重的金属饰品,刀鞘和锷上均涂黑漆,也称黑漆大刀。全长约80厘米,刀身为切刃造,长约65厘米,木头刀把上用丝、带子、皮革等缠绕,刀鞘也为木制,上有两个足金物,用皮革带子从中穿过挂在腰上。在日本初期有名的战争――壬申之乱(672年)中,大海人皇子(后来的天武天皇)的吉野军与以大友皇子为中心的近江军作战,骑兵使用的就是黑作大刀,这说明黑作大刀在奈良时代前就已经出现了。

日本弯刀的先导:蕨手刀 蕨手刀是从古坟时代后期开始到奈良时代使用的直刀,在日本正仓院中还保存着这种刀。从出土情况看,该刀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应属于日本关东、东北地区的地方刀剑。

蕨手刀全长50厘米左右,刀幅宽3.5厘米,刀身为平造结构,是一种结实、实用的大刀。它的最大特征如其名字,刀把的把头如同蕨一样呈卷曲形状。刀茎和刀身一起锻造的,刃的部分逐渐变细。

蕨手刀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刀把的外侧有了最初的弯刀形状,有些刀的刀身部分也有一点弯曲。据推测,这种形状变化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当时关东以北地区盛产马匹,为了在马上砍斩方便的缘故。有些蕨手刀的刀把细长,向上弯曲度很大,和后来平安时代的毛拔形太刀的形状非常相似。很多人推测,蕨手刀就是日本刀刀形变化的先导,至少对后来日本弯刀的出现产生过重大影响。

最早使用的弯刀:毛拔形太刀 毛拔形太刀的刀身和刀把一体锻造,沿刀把的中心线有一条细缝,形状因像日本古代的毛拔(镊子)而得名。毛拔形太刀属于窄刀形,刀身较细,在刀把开始的地方有很大的弯曲,刀身采用平造结构,长度一般在90厘米左右。

据日本古文献《野剑》中记载,毛拔形太刀出现于平安时代中期,在朝廷部队的战斗中经常使用。毛拔形太刀虽呈太刀的形状,但和后来的日本太刀并不一样,其刀身总体上说并不弯曲,只是离栋区很近的地方稍有弯曲,被称作“腰反”,后来的日本刀多数是在刃部弯曲,称为“京反”。刀把雕刻有花纹,这些花纹在锷和把头部位也可见到。毛拔形太刀最初由武官佩用,后来成为只限于作公卿的兵杖使用。

在平定将门(将门之乱-935-940)的战争中,受朝廷之命讨伐将门的藤原秀乡使用的就是毛拔形太刀。在传说中,别名?藤太的藤原秀乡是根据琵琶湖龙女的指点,才成功征服将门。藤原秀乡的刀至今仍在日本三重县伊势神宫征古馆中收藏,刀全长96.3厘米,在奈良的春日大社中也收藏着毛拔形太刀,是镇社之宝。

冷兵器刀剑【日本冷兵器和防具 刀剑篇(下)】

第一代日本刀:太刀 太刀特指具有较大弯曲度,刀身长一般在60厘米以上、100厘米以下的弯刀。实用的太刀刀身长一般在75厘米左右,全长90~100厘米,既可骑马使用,也可地面作战使用。太刀一般采用镐造,刀把为木制,外部用鲛皮包裹。

太刀出现于平安时代末期,此时太刀的特色为刀身身幅较窄,刀身比以前的直刀细,采用小切先,刀把处的弯曲比刀身大,主要以京都和奈良周边地区的优质铁砂为原料,因此其产地也多集中在这一地区,如岛根、冈田县。

镰仓时代(1185~1333)是太刀发展的黄金时期,日本的刀剑制作技术飞速发展,日本人习武蔚然成风,此时的太刀除了继承平安时代太刀的特点外,刀身开始变宽,刀身的弯曲开始加大并采用大切先。镰仓时代使用的太刀一般从外观上分有黑漆太刀、黑漆白金物太刀、皮包黑漆太刀等称呼。

南北朝时期(1336~1392),粗壮型的太刀开始流行,出现了刀身长在85厘米以上的大太刀,又称野太刀,主要用于武士们炫耀武力,在战争中并不实用。文献中记录的最长的太刀长为300厘米,现今尚存的最长野太刀全长约225厘米,现存于日本新?县的弥彦神社中,为日本的国宝之一。小太刀特指60厘米以下的太刀。除大小相异外,其它与大太刀基本相同。比较有名的如小乌丸太刀,

太刀使用时不但可刺,还有挑、斩的功能,因此这种使用方式的变化为日本剑术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不足是携带不便,由于挂在腰间,即便是骑马时也很容易碰到地面,这也是太刀最终被打刀所替代的原因。到了室町时代中期,随着打刀的出现,太刀逐渐告别军用武器舞台。

日本刀的代表:打刀 打刀简称刀,是日本刀的代表。广义上讲,所有的日本刀都可称为打刀。狭义上讲,刀刃向 下挂在腰间,称为“佩”的是太刀:刀刃向上别于腰带上,刀身长60厘米以上的是打刀。

打刀与太刀的刀身基本相同,只是佩带方式不同。为了拔刀方便,打刀的刀身“京反”更大。和太刀一样,打刀在骑马使用时也可单手拔刀,单手劈砍,而且解决了容易伤手的问题。打刀的出现确定了日本刀双手握持进行斩击、突刺的使用方式。

别在腰上的短刀早在镰仓时代便已经出现,只是较为短小,长度在36厘米左右,称为“刺刀”,被作为辅助武器佩带。到了南北朝时代,加长的太刀逐渐流行,但是很多时候不便使用,于是便将刺刀刀身加长,成为打刀的雏形。室町时代,这些武器基本上演化成打刀,并开始盛行,其长度一般在70厘米左右,

到了室町时代末期,打刀开始出现长短分化,短的打刀被称为胁差。安土桃山时代(1573~1600)后,出现了武士身上同时佩带打刀和胁差的做法。在此时期,打刀还发生了一个很重要变化,就是刀鞘口两侧分别插放了小柄和笄,供日常使用。小柄意思是带有短刀身的刀剑柄,刀身和刀柄一体锻造,和现在的小刀类似,一般用来削东西和割线,历史小说中偶尔也出现过小柄代替手裹剑来投掷的情形。笄插于小柄对侧,前段较为细长,原本是妇人用来整理头发的装饰品,战场上割下敌人头颅时用作提头的工具。小柄和笄并称为小柄?笄,长短基本相同,约为18厘米,分别装在刀鞘上的小柄柜和笄柜里。

打刀出现后,日本刀的形状大致确定,在以后的发展中基本上未脱离打刀的框架。日本历史小说和武侠小说中出现的基本上都是打刀,在很多日本武侠题材的**中,打刀都是其中的主角,如黑泽明执导的**《七武士》以及《大雨天》、《忍》等。

武士自杀用刀:胁差 胁差(题图)应该是打刀的一种,在室町时代末期开始流行,刀身采用镐造,长在30~60厘米之间,其它和打刀基本相同。一般长为56厘米左右的称为长胁差,长约30~40厘米之间的称为小胁差。

到了江户时代,武士身上佩两把刀成为传统,大为刀,小为胁差,也称胁刀。大的打刀作为主要进攻武器,而胁差主要是备用。有意思的是后来日本武士因战败等原因切腹自杀时使用的都是胁差。因为较长的打刀在自杀时很不方便,而胁差有长度上的优势。

胁差因为“轻薄短小”,在江户时代,除武士外,町人(商人、手艺人)和渡世人(靠做工过活的人)外出时也佩带胁差作为防身武器,也称为“道中差”。

防身用刀:短刀 短刀是一种比胁差还短的武器,刀身长不足30厘米,主要作为腰刀使用,出现过马手差、铠通、合口等不同种类的短刀,多用于防身。短刀一般采用平造,刀身无弯曲,在不同时代也略有不同,构造也有片切刃造、两刃造、乌首造等。短刀的刀鞘一般为木制,其上用皮革缠绕。

短刀的基本形状的确定是在镰仓时代,当时制作短刀的名家有栗田口吉光、新藤五国光、相州正宗等。刀身长为20~27厘米,刀茎比刀身略长,一般采用振袖茎,可方便单手握持。以后的日本短刀基本上没脱离这种样式。在后来的发展中,短刀又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流派,刀身有宽有窄,长度最短的不到10厘米,长的接近30厘米。

除作为辅助防身武器外,有些短刀也是根据特定用途设计的,如铠通刀的刀身很细,专为刺穿铠甲而设计。马手差出现战国时代,当时左侧腰上的是长刀,右侧是短刀,在拔出长刀作战时,也会用左手拔短刀助战,这样长刀就被称为右手差。短刀被称为马手差。合口指刀把和刀鞘对合在一起,刀把前没有锷,主要做隐蔽携带的武器。日本妇女佩带的防身短刀也被称为怀剑。

日本剑道

日本历史上是一个尚武国家,据《日本书记》中记载,第二代绥靖天皇就是一个练家子,武艺超群,第十代崇神天皇之子丰城命更是剑法出色。皇家尚且如此,民间就更不用说了。

战国时代战斗中必须掌握的武术有武艺四门和六艺,武艺四门指弓、铁炮、兵法(刀和枪)、马。六艺为弓、铁炮、剑、枪、马、柔。到了江户时代,日本的武术发展细化成了“武艺十八番”,和中国的“十八般武艺”十分相似,包括马术、弓术、枪术、剑术、短刀术、拔刀术、?刀术、炮术、手里剑术、十手术、捕手术、棒术、护术、锁镰(带锁链的镰刀)术、含针术、柔术、水泳术、忍术。

而作为日本武术最主要组成部分的剑术更是源远流长,据传其创始人为日本景行天皇之子日本武尊。到公元4世纪,常陆国鹿岛的国摩真人创出了“出神妙剑”的剑法,这就是有名的“鹿岛之太刀”,后世流派多源出于它。

平安时代,在桓武天皇的倡导下,日本建立武德殿,武人于此练武练剑,并于每年的5月5日在此举行比武大赛。

源赖朝歼灭平氏家族建立起镰仓幕府后,武士成为社会和政治的主角,推动了剑术的进一步发展。根据战场的经验总结出了很多使用方法。根据镰仓时代的文献记载,大向、小额、左右小手、幌突、高股、胴、股、大袈裟、小袈裟、车切、唐竹割等技法开始出现,刀法开始体系化,其教授方法也逐渐统一,这些技法被后人所吸取,成为不同的流派。

室町时代中期后,日本的百姓也开始习武,一是为了保卫家园,另外凭借高超的剑术谋求官职。此时在作战时的战法也以密集型为主,枪棒等长武器反成为累赘,更有伤及战友的危险。当时一位名叫小田孝朝的人根据实战的理论与经验,创出大刀实战的技法,称为小田流。此后日本剑法开始分化成不同的流派向后代延续。

室町时代的饭筱长威斋家直被称为日本剑道之祖,他青年时曾仕官,后辞官一边修行神佛道。一边钻研刀剑、枪矛、?刀等武技,然而到60岁时仍苦无心得,遂又在香取神宫境内继续苦研剑理,并以树木作为打击的对象,3年后终得剑之奥义,创“天真正传香取神道流”剑派。其弟子松本备前守、?原土佐守、上泉伊势守、师冈―羽斋等都被后世尊为剑圣。

在室町时代末期还有一个著名人物,就是宫本武藏,他创立了二刀流的剑法,即打刀和胁差配合使用的刀法,据《五轮之书》中记载,武藏自十三岁初与人争斗,60多年里从未失利,而且其对手皆非一般人物。

从室町时代到安土桃山时代是日本剑道发展的黄金时期,武士之间的相互争斗加速了日本剑术的发展。当时剑道被称为“兵法”或“小兵法”,代表性的流派有神道流、影流、中条流等,在江户时代中期,直心影流的长沼四郎和一刀流的中西忠藏等人发明了接近今天剑道的护具和竹刀,从此剑道开始了穿着护具用竹刀进行实战的练习方法。德川幕府时代,为维持治安日本朝廷在各地设立了讲武所,在进一步弘扬日本剑术同时,武士道的精神作用也得到进一步深化。

日本剑道讲究心神归一,在《五轮之书》对习剑之人的心理要求是无邪、无欲、无悔、无神,以心观敌,则明而鉴;以目观敌,则迷而疑。能够练到万念俱空,是攻敌的一大秘诀。

明治9年(1876),受欧美文化的冲击。日本发布“废刀令”,日本剑道走向衰退。明治12年,日本重新恢复剑道训练,其后,剑道得到更进一步普及。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后,剑道练习被再次禁止,直到1950年才重新恢复,但是此时的剑道已经变成了一种纯粹的体育项目。

编辑 何 懿

大清三把刀

前言

大清的一等侍卫主要负责保护皇帝的人身安全以及整个皇宫的安全,就相当于现在许多富商大贾花高价聘请来的保镖一样。

这些侍卫武艺高强,是通过层层严格的选拔招录进来的,因此他们往往是骁勇善战的,有真材实料,一般的武人绝非其对手。

这些一等侍卫跟皇帝寸步不离,时时刻刻守卫在皇帝的身边,如果有人不怕死来刺杀皇帝,他们就会舍命相搏,与凶手来个你死我活的斗争。为了增加斗赢的几率,他们往往会随身携带腰刀,一把长刀挥出,一道寒光瞬间闪过,手起刀落,把敌人杀得落花流水。

不过这腰刀虽然锋利无比,劈石石裂,砍树树倒,但是使用起来也要注意技巧,毕竟所要保护的人是九五之尊,天下之子,身份非比寻常。要是拿着刀疯狂乱舞,把皇帝吓得脸色苍白,连连后退,岂不是有损帝皇的形象?因此,一等侍卫在决斗的时候,也是很讲究技巧,拿着大刀护驾,又不能靠近皇帝,不然,大刀斩落敌人的首级,一股鲜血飞出,溅得皇帝满脸血珠子,狼狈不堪,真是有辱斯文。

在现在的博物馆里还陈列着大清一等侍卫刀,一把一刀夺命,一把一刀透背,一把基本用不上。

乾隆一等侍卫刀,一刀夺命

乾隆帝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一代雄主,他主政的几十年里,国库充盈,财力雄厚。乾隆皇帝又是一个极爱附庸风雅的人,十分讲究生活享受。

而且乾隆皇帝还是一个喜欢出游的人,动不动就千里迢迢跑到江南去游山玩水。有时又会带上几个贴心人,偷偷跑出去微服私访,查民间疾苦。

江湖凶险,不管他是浩浩荡荡,大张旗鼓出游,还是暗中扮演普通老百姓出去,那些魑魅魍魉一刻都没有闲着,会在暗中蠢蠢欲动,伺机而动。

在《还珠格格》第一部里面,乾隆皇帝带着一行人去微服私访,就遭遇白莲教的刺杀,幸亏紫薇舍命相救,才有惊无险。一个注重安全保卫又生性风流的皇帝,他的一等侍卫不仅武器高强,待遇也是很优渥的。

一等侍卫成天跟着皇帝,不仅肩负保驾的重责,他们还是皇帝的门面,是点缀,是装饰,总不是皇帝自己穿着富丽堂皇,如同玉皇大帝,而围在身边的人却是衣衫褴褛,如同叫花子?那岂不是让皇帝的形象大打折扣吗?因此,乾隆皇帝的一等侍卫其实也是很威风的。

他们身上穿着绫罗锦缎,手中使用的腰刀也是特意着人打造的,刀身是用精钢制作的,大刀犀利无比,削石如泥,一刀毙命,凶手连死的感觉都没有就已经两眼一翻,口吐鲜血,命丧黄泉。

这把刀不仅功能特别好,外表的刀鞘也是精心打造,布满花纹,一看就富贵大气,价值不菲,很能衬托乾隆皇帝的高贵身份。

嘉庆侍卫刀,一刀透背

乾隆死后,他的儿子嘉庆帝继承大统。那个时候,清朝已经逐渐从巅峰下来,开始走下坡路。因此,嘉庆皇帝的手头可没有乾隆皇帝那么宽裕,贵为皇帝,一举一动多少人盯着,尤其是那些不要命的言官御史,一看到不满意的地方就要写奏折。

因此在社会日渐衰落的情况下,嘉庆皇帝不可能再延续乾隆时代的辉煌,可是也不能马上就从锦衣玉食退到缩衣节食,不然形象也太难看。只怕有心人就要窃窃私语:儿子到底不如老子啊,老子在位风光无限,儿子只能啃窝窝头。

于是,嘉庆在这方面也动了心思,他一等侍卫的腰刀从外表上粗粗一看与乾隆皇帝时期并无太大的差别,可是实际上还是掉了一个档次,刀鞘上一颗宝石也没有,奢华程度无法与之前相提并论,不过刀身还是精钢制作,锋利程度毫不逊色,仍可一刀透背。

嘉庆皇帝在位的时候,曾经在宫门口遭遇刺杀,差点丧命。因此他对自己的安保工作还是很在意的,在手头紧张的情况下,既然无法做到既美观又实用,他只能选其一,保住实用性就好了。对他来说,最要紧的是赶紧治理国家,这些侍卫的腰刀只要能够杀敌就好,好看难看又有何要紧的。

道光侍卫刀,基本没用

道光时期,清朝开始内忧外患,不复之前天朝上国的威风凛凛,社会矛盾突出,道光皇帝虽然贵为天子,这日子过得也并不舒心,常常眉头紧蹙,忧心忡忡。

现实如此令人头疼,道光并没有消极怠工,他是有心励精图治,自然是处处节约,能省则省。因此,道光身边的一等侍卫的佩刀也不会太豪华,制作都是很一般,不过砍个人还是没有什么大问题。

好在道光皇帝平时绝大多数时间呆在皇宫里面,很少到外面去,毕竟出门一趟,花的银子跟流水一般,这不符合道光的性子。

而皇宫的守卫是很森严的,简直是连一只苍蝇也飞不进去,宫里的人见了皇帝更是唯唯诺诺,大气不敢出,道光在这样的环境里,还是十分安全的。

他的侍卫虽然是一身好武艺,但是基本上是英雄无武之地,平时最多就跟在皇帝身边打转。皇帝上台阶,伸手帮扶一把。皇帝要淌水,弯腰背他过去。遇到成天叽叽喳喳的小鸟到处聒噪,他们就一个轻功飞起来,挥舞大刀,唰唰唰。

因此,道光皇帝的一等侍卫虽然个个腰刀环佩,但实际上这些量身定制的腰刀基本上没有发挥作用。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