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妙绝伦的机器人 古代“机器人”技术突破你的想象
随着 科技 的发展,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机器人,在不久的将来,机器人会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但在古代就已经有人制造过机器人,而且是真的能动的那种,而且在世界各地都有关于古代机器人的记载。
中国关于“机器人”最早的记录,出现于比西汉还要早800年的西周,其展现的技术水平,甚至到了出神入化、精妙绝伦的境界。
如果说中国古代的 科技 水平比现在的高很多,也许有很多人不相信。其实现在最先进的机器人,都比不上3000年前中国的偃师所造出来的傀儡机器人,可惜的是几乎全部都失传了。
据《列子·汤问》记载:周穆王西行巡查,越过昆仑山,到达日落之处的弇兹山。然后返回来,尚未到达中原地区,路上有人自愿奉献技艺给穆王,名叫偃师。
穆王问:“和你同来的人是谁?”偃师答:“是我所造的歌舞机器人倡优。”
穆王大为惊讶,上上下下细细观看,不相信这是造出的假人。
音乐奏起,那人开始歌舞,它的舞姿和歌声千变万化,且无不合乎节拍韵律。穆王愈发认为这是一个真人,又叫来了盛姬与左右侍妾一同观赏。
表演即将结束时,倡优盯着穆王左右侍妾,好像眉目传情的样子。穆王大怒,下令要杀偃师,偃师非常害怕,赶紧拔剑把倡优斩了。偃师立刻剖散机器人让穆王观看,穆王一看,原来这个机器人是由皮革、木料、胶水、漆料,和其他一些黑、白、红、青的物件所构成的。
周穆王一看怒气顿消,偃师这才免遭一场杀身之祸。这是加载最早的古代机器人。2000多年后,李商隐在诗中还谈到这件事:“不须尽看刍龙戏,终遣君王怒偃师。”
穆王仔细查看,发现它内部的肝、胆、心、肺、脾、胃、肠和外部的筋骨、支节、皮毛、齿发,皆是人工造出来的,无一不像真的。重新组合之后,又如刚才一般能歌舞了。
穆王试着废其心,则机器人就不能说话了;试着废其肝,它的眼睛就看不见;试着废其肾,它的双足就丧失了行动的能力。穆王这才高兴地感叹道:“这真叫巧夺天工!”随后穆王命令将偃师带回中原。
关于能歌善舞的表演型“机器人”,古籍中记载的还有很多。
西晋傅玄所著的《傅子》一书中,就有一则发生在三国时的故事:
魏明帝时,有一位机械达人,名叫马均,以善于制作机器人而闻名于世,他制作的机器人不仅能跑能走,还能击鼓吹萧,多才多艺。
皇帝听说此事,非常好奇,就召见了马均,让他把这些作品带来,当众表演给大家看。
众人发现,这些机器人都是由木头制成,在水力的带动下,击鼓吹箫、唱歌跳舞、骑马舞剑、甚至杂耍......十八般武艺无一不通,样样都是信手拈来。
无独有偶,同时代的诸葛亮,他制作的“木牛流马”,更是摆脱 娱乐 圈众人的表演性质,运用到军事领域之中,加载史册,可惜史书上关于它的制作原理记录太少,以至后人对其知之甚少,难以复制。
然而,从 历史 文献中不难看出,我国古代的机械发明一直是起起落落,从未真正受到过重视。
商周时代,是为机械创造的滥觞;春秋战国,是机械发明的童年时代,出现了诸如墨子、鲁班这样的机关大师;汉魏时,机械发明进入了成熟阶段,还一度呈现井喷状——有 历史 学家进行过统计,在这段时期,有关各类机器人的记载高达91例;在此基础上,唐宋时,机械创造到达高峰......
但是随着 历史 的继续推进,我国古代机械的发明创造却逐渐没落了。
原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还是文化与思想。影响中国最深的儒、道两家,事实上都是发明创造的反对者,在他们眼里,这些都是“奇技*巧”、不务正业。
《老子》批判:“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技巧,奇物滋起。”
儒家的经典,《礼记》则更狠,直接说:“作奇技奇器以疑众者,杀。”
这罪名可谓非常大了,在如此文化氛围下,有谁还敢正大光明地搞发明创造,更不用说开门收徒,著书立学,以传后人了。
殊不知让那些古代先贤想不到的是,现代 社会 的进程,其背后最大的推动力,竟然是他们坚决抵制的“奇技*巧”!
惨痛的 历史 教训也告诉我们,只有科学技术与文化伦理的均衡发展,才是国家盛、民族兴之根本所在。
中国古代都有哪些先进的机械技术
机械式纪年
古代
公元前1300年,中国始用铜犁。 中国用研磨方法加工铜镜。 公元前1200年,叙利亚出现磨谷子用的手磨。 两河流域文明在建筑和装运物料过程中,已使用了杠杆、绳索滚棒和水平槽等简单工具。 滑轮技术流传到亚述,亚述人用作城堡上的放箭机构。 埃及出现绞盘,最初用在矿井中提取矿砂和从水井中提水。 埃及初步出现了水钟、虹吸管、鼓风箱和活塞式唧筒等流体机械。 公元前1000年,铁器制作技术自印度传入中原邻近的少数民族,中国西部国家(南越,楚国)出现带铁犁铧的犁。 公元前1000年,中国发明冶铸青铜用的鼓风机。 公元前770年,中国开始使用失蜡铸造方法铸造青铜器。 中原出现可锻铸铁和铸钢。 中国已普遍采用漏壶计时 西元纪年法(阳历)诞生(凯撒公元前48年,经凯撒修正后,这一历法称为凯撒历),罗马文明确定太阳历与24节气。 公元前770年,中国湖北铜绿山春秋战国古铜矿遗址留存木制辘轳轴。 中国出现制造战船的工场。 公元前700年,中国出现滑轮。 公元前600年,古希腊和古罗马进入古典文化时期,这一时期在古希腊诞生了一些著名的哲学家和科学家,他们对古代机械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如学者希罗著书阐明关于五种简单机械(杠杆、尖劈、滑轮、轮与轴、螺纹)推动重物的理论,这是已知的最早的机械理论书籍。 公元前513年,中国的《左传》记载中国最早的铸铁件——晋国铸刑鼎。 希腊罗马地区木工工具有了很大改进,除木工常用的成套工具如斧、弓形锯、弓形钻、铲和凿外,还发展了球形钻、能拔铁钉的羊角锤、伐木用的双人锯等。此时,长轴车床和脚踏车床已开始广泛使用,用来制造家具和车轮辐条。脚踏车床一直延用到中世纪,为近代车床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500年,中国湖北随县曾侯乙墓留存春秋战国时期最复杂、最精美的青铜器—曾侯乙尊盘和曾侯乙编钟,编钟由8组65枚组成,采用浑铸法铸造。 中国春秋末期的齐国编成手工艺专著《考工记》。 世界上第一枚冲制法制成的钱币在罗马诞生,这是金属加工方面的一大成就,是现代成批生产技术的萌芽。 公元前476年,中国出现用天然磁铁制成的指南针—司南。 中国开始用叠铸法铸造青铜刀币。 中国河北易县燕下都遗址留存的钢剑中有淬火组织,矛、箭铤中有正火组织。 中国河南洛阳留存经脱碳退火的白口铸锛,表面已脱碳成钢。 中国河南信阳留存汞齐鎏金器物。 公元前476年,中国山西永济县蘖家崖留存青铜棘齿轮(直径25毫米,40齿) 中国河北武安午汲古城遗址留存铁制棘齿轮。 公元前400年,中国的公输班发明石磨。 公元前220年,希腊的阿基米德创制螺旋提水工具。 希腊的阿基米德提出物体浮动理论——阿基米德原理。 古希腊人在手磨的基础上制成了轮磨。 中国西安兵马俑出土的青铜秦剑大约诞生于此时期。 公元前206年,中国西汉出现青铜铸件透光镜。 公元前206年,齿轮在欧洲出现,最早的应用是装在战车用来记录行车里程的里程计上。 中国四川成都市站东乡留存滑车。 罗马在单轮滑车的基础上发明复式滑车。它最早应用是在建筑上起吊重物。 公元前113年,中国河北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留存经过渗碳处理的佩剑。 公元前110年前后,罗马桔槔式提水工具和吊桶式水车使用范围扩大,涡形轮和诺斯水磨等新的流体机械出现,前者靠转动螺纹形杆,将水由低处提到高处,主要用于罗马城市的供水。后者用来磨谷物,靠水流推动方叶轮而转动,其功率不到半马力 公元前100年,罗马功率较大的维特鲁维亚水磨出现,水轮靠下冲的水流推动,通过适当选择大小齿轮的齿数,就可调整水磨的转速,其功率约三马力,后来提高到五十马力,成为当时功率最大的原动机。
公元元年至1700年
公元1世纪,亚历山大的西罗著有《气动力学》,其中记载利用蒸汽作用旋转的气转球(反动式汽轮机雏形)。同时,西罗发明的汽转球(又叫风神轮)出现。汽转球作为第一个把蒸汽压力转化为机械动力的装置,它也是最早应用喷气反作用原理的装置。 公元9年,中国制出新莽卡尺。 25~221年,中国的毕岚发明翻车(龙骨水车)。 中国的杜诗发明冶铸鼓风用水排。 中国出现水轮车(水轮机雏形)。 78~139年,中国的张衡发明浑天仪(水运浑象),由漏水驱动,能指示星辰出没时间。 2世纪,中国用花纹钢制造宝刀、宝剑——类似大马士革刚。 105年,中国的蔡佗监造出良纸。 220~230年,中国出现记里鼓车。 235年,中国的马钧发明由齿轮传动的指南车。 265—420年,中国的杜预发明由水轮驱动的连机碓和水转连磨。 4世纪,地中海沿岸国家在酿酒压力机上应用螺拴和螺母。 西方机械技术的发展因古希腊和罗马的古典文化处于消沉而陷于长期停顿。黑死病等瘟疫的蔓延,是西方世界陷入长达400年的黑暗。 5~6世纪,中国发明磨车。 420~589年,中国出现车船。 550—580年,中国的綦母怀文发明灌钢技术。 618—907年,中国西安沙坡村留存银质被中香炉,结构奇巧。 700年,波斯开始使用风车。 953年,中国铸造大型铸铁件——沧州铁狮子(重5000千克以上)。 1041~1048年,中国的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1088年,中国的苏颂、韩公廉制成带有擒纵机构的水运仪象台。 1097年,中国在山西太原晋祠铸有四个大铁人——宋代铁人。 1127~1279年,中国发明水转大纺车。 1131~1162年,中国记载走马灯(燃气轮机雏形)。 1263年,中国的薛景石完成木制机具专著《梓人遗制》。 1330年,中国的陈椿在《敖波图》中记载化铁炉(搀炉)。 1332年,中国用铜制造大炮。 文艺复兴时代开始,意、法,英等国相继兴办大学,发展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培养人才,西方机械技术开始恢复和发展。 1350年,意大利的丹蒂制成机械钟,以重锤下落为动力,用齿轮传动。 1395年,德国出现杆棒车床 1439年,德国谷腾堡发明金属活字凸版印刷机。 1608年,荷兰的李普希发明望远镜。 1629年,意大利的布兰卡设计出靠蒸汽冲击旋转的转轮(冲动式汽轮机的雏形)。 1637年,中国刊印了宋应星的科学技术著作《天工开物》,书中对中国古代生产器具和技术有详细记载。 1643年,意大利的托里拆利通过实验测定标准大气压值为760毫米汞柱高奠定了流体静力学和液柱式压力测量仪表的基础。 1660年,法国的帕斯卡提出静止液体中压力传递的基本定律,奠定了流体静力学和液压传动的基础。 1650~1654年,德国的盖利克发明真空泵,1664年他在马德堡演示了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首次显示了大气压的威力 1656~1657年,荷兰的惠更斯创制单摆机械钟。 1665年,荷兰的列文胡克和英国的胡克发明显微镜。 1698年,英国的萨弗里制成第一台实用的用于矿井抽水的蒸汽机—“矿工之友”。它开创了用蒸汽作功的先河。
公元1700年~1800年
1701年,英国的牛顿提出对流换热的牛顿冷却定律。 1705年,英国的纽科门发明大气活塞式蒸汽机,取代了萨弗里的蒸汽机。功率可达六马力。 1709~1714年,德国的华佗海特先后发明酒精温度计和水银温度计,并创立以水的冰点为32度、沸点为212度、中间分为180度的华氏温标。 1713~1735年,英国的达比发明用焦炭炼铁的方法。1735年,达比之子将焦炭炼铁技术用于生产。 1733年,法国的卡米提出齿轮啮合基本定律。 1738年,瑞士的丹尼尔第一·贝努利建立无粘性流体的能量方程—贝努利方程。 1742~1745年,瑞典的摄尔西乌斯创立以水的冰点为100度、沸点为0度的温标。1745年,瑞典的林奈将两个固定点颠倒过来,即成为摄氏温标。
水运仪象台
为北宋元祐三年(1088)苏颂、韩公廉等人所制。他们于绍圣(1094~1097)初年著《新仪象法要》,载有总图和部件图多幅。这台水运仪象台高三丈五尺余, 宽二丈一尺,是一座上狭下广的木建筑。台的下层有提水装置,由人力推动河车,带动升水上轮和下轮(筒车),将水提到天河(受水槽),注入天池(蓄水池)。台中平水壶保持水位恒定,并通过一定截面的水管向枢轮(水轮)上的受水壶流泄恒定流量的水,推动枢轮。枢轮通过传动齿轮带动昼夜机轮、浑象和浑仪。
水运浑天仪
水运浑天仪是一具依靠水力而使其运转,能模仿天体运行的仪器,并可以测定时间。这个浑天仪改进了汉代科学家张衡的设计,注水激轮,令其自转,昼夜一周,除了表现星宿的运动以外,还能表现日升月落,当然比张衡的水运浑象仪更加精巧、复杂了。所以,当水运浑天仪造成之后,置于武成殿前,文武百僚观看后,无不为其制作精妙,测定朔望、报告时辰准确而叹服,共称其妙。
四大发明
造纸术、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最早由英国汉学家李约瑟提出并为后来许多中国的历史学家所继承,普遍认为这四种发明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且这些发明经由各种途径传至西方,对世界文明发展史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水力机械
桔槔是利用杠杆原理的人力提水机械,横杆的一端系提水桶,用手操纵横杆另一端的升降以取水。
桔槔
地动仪
地动仪是中国东汉科学家张衡创造的一传世杰作。张衡所处的东汉时代,地震比较频繁。张衡对地震有不少亲身体验,为了掌握全国地震动态,他经过长年研究,终于在阳嘉元年(公元132年)发明了候风地动仪,这也是世界上的第一架地动仪。
中国有五千年以上的文明史。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在广袤丰饶的中华大地上,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古代科技文化。闻名于世的四大发明、天文历算、中医中药、农林桑茶、丝绸织染、陶瓷漆器、矿冶铸造、水得地学、建筑工程和造船航海,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充实了世界科技的宝库。在实施科都兴国的今天,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优秀传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