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感官动词和表示感觉和知觉的系动词有什么区别?

小肉包1年前 (2023-12-23)阅读数 6#综合百科
文章标签动词感觉

感官动词主要有see/look at/watch/listen to/hear/feel(Vt)/taste(Vt)/smell(Vt) /touch(Vt)这几个,常用的,可能老师常说的这几个.

look是半系动词,加介词 at则是感官动词

感官动词用法有5个

1:后面接形容词作表语

例如:

These flowers smell very sweet.这些花闻起来很香.

The tomatoes feel very soft.这些西红柿摸起来很软.

2:这些动词后面也可接介词like短语,like后面常用名词.

例如:

Her idea sounds like fun.她的主意听起来很有趣.

3:这五个感官动词也可作实义动词,除look(当"看起来……"讲时)只能作不及物动词外,其余四个既可作及物动词也可作不及物动词,此时作为实义动词讲时其主语一般为人.(和1有区别)

例如:

She smelt the meat.她闻了闻那块肉.

I felt in my pocket for cigarettes.我用手在口袋里摸香烟.

4:taste,smell作不及物动词时,可用于"taste / smell + of +名词"结构,意为"有……味道/气味".

例如:

The air in the room smells of earth.房间里的空气有股泥土味.

5:它们(sound除外)可以直接作名词,与have或take构成短语.

例如:

May I have a taste of the mooncakes?我可以尝一口这月饼吗?

最基本要掌握的是1,3,5.

2,4懂就行

半系动词只要有这么几种

感官动词和表示感觉和知觉的系动词有什么区别?

1:be动词

就是am is are

2:用来表示主语继续或保持一种状况或态度,主要有keep,rest,remain,stay,lie,stand,

3:用来表示"看起来像"这一概念,主要有seem,appear,look

4:感官系动词主要有feel,smell,sound,taste →→这个就是你说的感官动词,其实是包括在里面的

5:这些系动词表示主语变成什么样,变化系动词主要有become,grow,turn,fall,get,go,come,run.

6:表示主语已终止动作,主要有prove,turn out,表达"证实","变成"之意

1、感觉是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是最初级的认识过程,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当然感觉并不一定在某一时间内只反映一种属性,而是可以反映许多种属性,但在感觉中,各种属性之间既无组织又无界限。正如一个人进入到某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里,虽然这个环境中既有各种声响,又有各种气味,但他分不清哪个声响来自哪种东西,哪种气味散发自哪个物体,这时对他来说,各种声响和气味只是杂乱无章的一大堆刺激。

2、知觉是一系列组织并解释外界客体和事件的产生的感觉信息的加工过程。换句话说,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知觉有这样几个特性:整体性、恒常性、意义性、选择性。

扩展资料:

感觉虽然是一种极简单的心理过程,可是它在我们的生活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有了感觉,我们就可以分辨外界各种事物的属性,因此才能分辨颜色,声音、软硬、粗细、重量、温度、味道、气味等,有了感觉,我们才能了解自身各部分的位置、运动、姿势、饥饿、心跳,有了感觉,我们才能进行其它复杂的认识过程。

失去感觉,就不能分辨客观事物的属性和自身状态。因此,我们说,感觉是各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如知觉、记忆、思维)的基础,就这个意义来说,感觉是人关于世界的一切知识的源泉。

百度百科-感觉

百度百科-感觉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