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关于佛教的问题 显宗 密宗 禅宗的区别 本人想入教 但是尚不明确 不知那个适合自己 望高人点评!

泡在奶味里1年前 (2023-12-23)阅读数 8#综合百科
文章标签密宗菩提

关于佛教的问题 显宗 密宗 禅宗的区别 本人想入教 但是尚不明确 不知那个适合自己 望高人点评!

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去学密(宗),但密宗是要有相当的成就才能去学,没有这种成就,不但学的没有用,反而适得其反,密宗是学佛到一定时候,去学的更深的一层。至于禅宗是需要上上的根性,而且禅宗功夫不是一般能够成就的,是什么根性就选择什么法门,历代高僧大德,诸佛菩萨都称赞(净土法门),末法时期唯有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依靠阿弥陀佛力求往生,近代中国的高僧大德都告诉大众,末法时期成就最为显著唯有净土念佛法门,我们学佛的目的是要脱离六道轮回,让自己脱离苦海,成就自己,普度众生,这个法门是最适合这个时期的众生,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包含了无量的智慧,无量的觉悟,我们得到人身可是不容易,如遇佛法不去学习,浪费这个缘分,那可是百千万劫中难遇的一天,如果遇到,不去好好学佛,后悔无期啊,再想有这种缘分就不知是哪年的事了,不是每个人都有这种机缘,既然想入佛门就去好好先了解一下什么是佛,建议楼主去看看净空法师的一个公益节目(和谐拯救危机),网上就有,如果看进去了,我想楼主必有大收获,净空老法师深入浅出的把当前的社会和你应该做什么都会告诉你,既然想入门不如去看看这位当代的高僧大德说的道理,他是位净土宗一位高僧大德,大菩萨!!!

末法时期,老实念佛!

密宗与显宗修行的差别

密宗和显宗属于藏传佛教,而禅宗属于汉传佛教。

禅宗: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常常有一语点醒梦中人之势。

密宗:智慧与方便合一,修行过程从浅入深,环环相扣,能够即身成佛。

其实在根本上来说,二者是一样的,只不过方法与风格在外观上看起来有所不同。禅宗朴素淡雅,从一开始就讲究不着相,甚至有丹霞禅师烧佛像取暖的公案。

密宗的外观就比较复杂,有各种各样的本尊,有的花团锦簇,有的三头六臂,面目狰狞,茹毛饮血,实际上都有其象征意义,大慈悲含藏于内。另外密宗有各种复杂的仪轨,以及让人眼花缭乱的坛城,皈依境,贡品,需要有一定经济条件的人才能做到,有“穷禅富密”之说。

总而言之,核心内涵是一样的,都是佛陀的珍贵教法,只是外观不一样。

显宗:此名为密宗根据自己的教判,将与之相区别的佛教诸派别称为“显宗”,即和密宗“秘密之宗”相分别的“显了之宗”。从密宗教理上说,即是由因向果施设,不重密咒修行的诸宗总称。

根据情况,有时候“显宗”可包括小乘,有时则不包括。

显宗没有生圆次第的修法,虽然其所抵达的最终境界与密宗一样,但因为缺少这些见解与方便,所以其修行的效果与进展与密宗有着很大区别。经书上讲过,显宗从发心到证得一地,最上等根基的人也需要一个阿僧祗劫。但实际上,即使是显宗的修行者,也不会需要那么长时间,因为菩萨修到一定层次后,有种种方便法门,每一种方法都可以积累众多资粮,在资粮道、加行道中,层次越高,能力越大,于一刹那间便能积累不可计数的资粮。即便如此,显宗从发心到一地,还是需要很长时间。而密宗却不是这样,如果已经完全成就了学密的利根法器,则加行道只须六个月,资粮道也不会很长。在显宗无法企及的时间内,就能到达一地。虽然显宗不承认这一点,但无数事例可以证明,密宗修法的确有着显宗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也就是说,在没有登地之前,显密确实有很大差别,但在登地以后,就没有差别了。例如,在显宗里没有金刚身的概念,更不可能有其修法,这是密宗特有的一个修法。密宗认为,人的身体虽然是不清净的,但其中也有一些清净的因素,如果能够掌握这些因素,使它趋于成熟,在它成熟的同时,有漏的肉体就会逐渐消失,当它完全消失以后,肉身就转换为金刚身。金刚身可以不受任何外界地水火风的影响。

然而,证悟一地的显宗修行者,当他从一地的定中出来以后,立即就有了幻化身,也叫幻身或金刚身。虽然他没有修过生起次第,但因为他证悟了光明,就会有幻化身。所以,在一地以上,显密是没有差别的。一地以上的显宗修行者,最终也自然而然地趋入了密宗。

无垢光尊者、麦彭仁波切等大部分人的观点是:因为在登地之后,并不存在显密之分,所以即使根基较差的修行人,在登地之后,也可进入密乘道。麦彭仁波切等成就者甚至认为,如果快的话,显宗的修行者在大资粮道时就会进入密宗。因为修大资粮道的人通过禅定,可以去诸佛刹土,在佛前听法。在这些佛刹中,也有密宗修法的传承,他可以因此而契入密宗。

显密最终的果报有差别吗?显宗密宗都可以成佛,只是速度的快慢有很大差别。至于最后的果位,虽然有人说有差别,但莲花生大士等很多成就者都认为,其最终果报是没有差别的,两者同样都可以成佛。

此外,密宗幻身的修法是一种非常特殊的修法,但宁玛派更强调虹身。幻化身有清净和不清净两种分别,清净的幻化身和虹身是差不多的。如上所讲,修大圆满时虽然从未观想过唐卡,但在其证悟到炉火纯青之际,顿时就可以显现出五方佛的坛城,这时便可见到一切外境都是清净的现象,身体也开始逐渐变成虹光身,此虹光身可以直接带到佛的果位,最后成为佛的报身。

密宗通过无相圆满次第的修法,就可以证悟龙树菩萨《中论》中所讲的空性;而用生起次第或圆满次第,就可以证悟无著菩萨的《宝性论》和龙树菩萨的《赞法界论》中的所有内容。以上简略地介绍了密宗的一些修法及其意义。

菩萨戒就不同于小乘戒,因为其见解超胜于小乘,所以戒条就不是很多。因为,菩萨戒既要考虑自利,也要考虑利他,既然是利益众生的动机,就没有必要过分谨小慎微、瞻前顾后,很多方面都可以有一定的宽松度,这样才能更加游刃有余地利益众生。

在密宗里,如果没有证悟密宗的见解,就另当别论,如果已经证悟了,就不象显宗的戒律那么严,这也是与其见解密不可分的。所以,虽然密宗的修行轻而易举,戒律也张弛有度,然而成就的速度却是迅速快捷的,这就是密宗的特点。你们学密的机会不是很多,仅看一两本书,并不一定能将密宗的全貌一览无遗。所以此处提纲挈领,以简略通俗的语言来描述密宗的修法,使大家对密宗有一个粗略的概念。

使修行抵达终点的顺缘

生起次第与圆满次第的具体修法这里暂时不讲。在具体修行时,首先不要操之过急,仓卒地去修密法,目前最重要的,是稳扎稳打地修出离心和菩提心。特别是菩提心,虽然说起来很简单,但要真正做到,我觉得并不是很容易。我们学佛那么长时间了,也比较精进,但直到现在都还没有圆满世俗菩提心。显而易见,菩提心的确是得之不易的。

发菩提心的颂词念满十万遍,是否就意味着菩提心圆满了呢?决非如此!念诵这个偈子虽然有加持,也有善根,但念完后到底有没有菩提心,却并非以此为准绳。

偶而生起“我要为度化众生而成佛”的念头不难,但是要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去实践这种理念却并不容易。虽然平日打坐或平安无事时,我们也会真诚地发愿:我要为度化众生而成佛!但在最关键的时候,在我们的实际行动中却不一定能看到 “菩提心”。比如,在为了利益他人自己反要痛苦的情况下,很多人就会犹豫不决,甚至退避三舍。此时此刻,我们的菩提心在哪里呢?早就无影无踪了。

作为菩萨,必须能够无条件地付出,我们能做到吗?有多少人敢面无愧色地拍胸保证?所以,千万不能轻视出离心与菩提心,以为在此之上还有更好的法门。出离心与菩提心,就是凌驾于一切修法之上的无上大法。

以前的高僧大德在引导弟子的时候,首先只为弟子传出离心的修法,并告诉他们:“在这些修法之上,没有任何更高的法,所以你们应当精勤修持。”弟子们也坚信这是唯一的解脱道,并严格依教奉行,最终修出了真实、稳固的出离心。

这时,上师又告诉弟子:“在出离心的上面,还有一种叫做菩提心的无上修法,你就去修菩提心吧。”作为本分的修行人,仍然会一丝不苟地依从上师教言,毫不迟疑、潜心专注地修菩提心,并最终修出了真实无伪的菩提心。

最后,上师告诉弟子:“这些都是很好的,但还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就是空性,这个法修好以后就真正没有再高的法了。”弟子于是又再依密宗或显宗的修法而修空性。因为前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证悟空性也就成了指日可待的事情。

大巧若拙、大智若愚。只有不玩弄技巧、不耍小聪明,视上师的一切教言为究竟的弟子,才能够窥探到与上师智慧无二无别的奇妙风景。

也许有的自以为根基上乘的人,会对这种作法不屑一顾,认为这是针对下等根基的迂回之途。就自作主张,径直趋入正行修法,修了几年之后,不但没有收获,反而每况愈下,最终连原有的信心都丧失殆尽。劳而无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自以为是,不重视基础的铺垫。有些居士会自命不凡地说:“某某上师已经开许我不修加行,所以我不用修了。”于此,我不得不再次提醒道:这样的所谓开许,就是开许你不走解脱道。如果不能得到最终的解脱,这样的开许又有何意义呢?

从前色尔坝有个修行的地方,那里有一位大圆满成就者叫秋央让珠上师,他引导弟子的方式,也是十分讲究次第的。到他那里已经三四年的人,还不能听到他亲自传的一句法。只是由其他堪布为他们传皈依及出离心等修法,并让他们去实修。在出离心、菩提心修得非常扎实的时候,他才为其传讲大圆满。

文革期间,由于他的弟子们具备了强烈的出离心和菩提心,所以对世间事务也不感兴趣,这样反而避免了很多挨打挨斗的可能,很多人都在山洞里坚持修行。时光荏苒,几十年过去了,上师的弟子们都纷纷辞世,令人惊叹的是,几乎所有的弟子,都示现了不同程度的成就相。虽然这一切,无不归功于秋央上师的不共加持力,但与他老人家注重基础的引导方法也有极为密切的关系。

如果上师们只是一味地传讲高深法要,居士们也是千方百计地想尽快得到灌顶,以便翻阅只有灌顶之后才能看的法本,在了解法本的所有内容后,仍是永无餍足地追求所谓“更高”的法要,却将基础修法弃置不顾。这种弃本逐末的作法,无异于担雪填井、缘木求鱼。最终结果,只会自取其咎。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出离心和菩提心,是与证悟空性相辅相成、形影不离的良伴,我们一定要对此加以重视。要知道,只有从出离心和菩提心出发,才能抵达究竟实相的终点!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