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管子·心术第36上》诗解

一语惊醒梦中人1年前 (2023-12-23)阅读数 7#综合百科
文章标签诚实的人

《管子·心术第36上》诗解

题文诗:

心之在体,犹君之位;九窍有职,如官之分.

心处其道,九窍循理;嗜欲充益,利令智昏,

目不见色,耳不闻声.上离其道,下失其事.

毋代马走,使尽其力;毋代鸟飞,使弊羽翼;

毋先物动,以观其则,动则失位,静乃自得.

至道至远,至远至深,易知难得,至道至情,

至情至虚,至虚而有,至虚非欲,不欲而欲,

至情神至,至神自生,不洁自除.至神则静,

至静则精,至精独立,独立则明,神清性明,

真情遍在,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至道虚无,

虚则不屈,无所不往,至德至得,至得非得,

不得而得,不得不得,不得不生,至德自生,

真情自得,至情至谊,至谊至宜,至宜至义,

《管子·心术第36上》诗解

礼出乎义,义出乎理,理因乎宜,事督乎法,

法出乎权,权出乎宜,宜出乎情,情出于道,

真法法情,至真之法,至公至明.通理达情.

正文:

(治己)心之在体,君之位也;九窍之有职,官之分也。心处其道。九窍循理;嗜欲充益,目不见色,耳不闻声。故曰上离其道,下失其事。毋代马走,使尽其力;毋代鸟飞,使弊其羽翼;毋先物动,以观其则。动则失位,静乃自得。(管子36心术上)?

译文?心在人体,处于君的地位;九窍各有功能,有如百官各有职务。心的活动合于正道,九窍就能按常规工作;心充满了嗜欲,眼就看不见颜色,耳就听不到声音。所以说:在上位的脱离了正道,居下位的就荒怠职事。不要代替马去跑,让它自尽其力;不要代替鸟去飞,让它充分使用其羽翼。不要先物而动,以观察事物的运动规律。动则失掉为君的地位,静就可以自然地掌握事物运动规律了。

“心之在体,君之位也;九窍之有职,官之分也。”耳目者。视听之官也,心而无与于视听之事,则官得守其分矣。夫心有欲者,物过而目不见,声至而耳不闻也。故曰:“上离其道,下失其事。”故曰:心术者,无为而制窍者也。故曰“君”。“毋代马走”,“毋代鸟飞”,此言不夺能能,不与下诚也。“毋先物动”者,摇者不走,趮者不静,言动之不可以观也。“位”者”,谓其所立也。人主者立于阴,阴者静,故曰“动则失位”。阴则能制阳矣,静则能制动矣,攸曰,‘静乃自得。”( 管子36心术上)

译文 “心在人体,处于君的地位;九窍各有的功能,有如百官的职务一样。”这是说耳目是管视听的器官,心不去干预视听的职守,器官就得以尽到它们的本分。心里有了嗜欲杂念,那就有东西也看不见,有声音也听不到。所以说:上离其道,下失其事。所以说:心的功能,就是用虚静无为来管辖九窍的。所以叫作“君”。“不要代替马去跑”,“不要代替鸟去飞”,这是说不要取代各个能者的功用,不要干预下面的操作。所谓“不要先物而动”,是因为摇摆就不能镇定,躁动就不能平静,就是说“动”就不可能好好观察事物了。“位”,指所处的地位。人君处在阴的地位。阴的性质是静,所以说“动则失位”。处在阴的地位可以控制阳,处在静的地位可以掌握动,所以说“静乃自得”。?

(寡欲)道,不远而难极也,与人并处而难得也。虚其欲,神将入舍;扫除不洁,神乃留处。人皆欲智而莫索其所以智乎。智乎,智乎,投之海外无自夺,求之者不得处之者。夫正人无求之也,故能虚无。 (管子36心术上)

译文?道,离人不远而难以探其穷尽,与人共处而难以掌握。使欲念空虚,神道就将来到心里;欲念扫除不净,神道就不肯留处。人人都想得到智慧,但不知道怎样才能获得智慧。智慧呵,智慧呵,应把它投之海外而不可空自强求。追求智慧不如保持心的空虚。圣人就是无所追求的,所以能够做到“虚”。?

(守虚)道在天地之间也,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故曰“不远而难极也”。虚之与人也无间,唯圣人得虚道,故曰“并处而难得”。世人之所职者精也。去欲则宣,宣则静矣,静则精。精则独立矣,独则明,明则神矣。神者至贵也,故馆不辟除,则贵人不舍焉。故曰“不洁则神不处”。“人皆欲知而莫索之”,其所以知,彼也;其所以知,此也。不修之此,焉能知彼?修之此,莫能虚矣。虚者,无藏也。故曰去知则奚率求矣,无藏则奚设矣。无求无设则无虑,无虑则反复虚矣。 (管子36心术上)

译文?道在天地之间,无限大又无限小,所以说“不远而难极也”。虚与人之间没有什么距离,但只有圣人能做到虚,所以说“并处而难得”。人们所要记住的是心意专一。清除欲念则心意疏通,疏通则虚静。虚静就可以专一。心意专一则独立于万物之上,独立则明察一切,明察一切就到达神的境界了。神是最高贵的,馆舍不加扫除,贵人就不来居住了。所以说“不洁则神不处”。所谓“人皆欲知而莫索之”,就是说,人们所认识的对象是外界事物,而人们认识的主体是心。不把心修养好,怎么能认识外界事物?修养心的最好办法,莫如使它处于虚的状态。虚,就是无所保留,所以说能做到连智慧都抛掉,就没有什么可追求的了;能做到无所保留。就没有什么可筹划的了。不追求又不筹划就可以做到无虑,无虑就回到虚的境界了。?

(衡心)虚无无形谓之道,化育万物谓之德,君臣父子人间之事谓之义,登降揖让、贵贱有等、亲疏之体谓之礼,简物、小未一道。杀僇禁诛谓之法。 (管子36心术上)

译文?虚无无形叫作道,化育万物叫作德,摆正君臣父子这类人间的关系叫作义,尊卑揖让、贵贱有别以及亲疏之间的体统叫作礼,繁简、大小的事务都使之遵守统一规范,并规定杀戮禁诛等事叫作法。?

(衡心)天之道,虚其无形。虚则不屈,无形则无所位,无所位,故遍流万物而不变,德者,道之舍,物得以生生,知得以职道之精。故德者得也。得也者,其谓所得以然也。以无为之谓道,舍之之谓德。故道之与德无间,故言之者不别也。间之理者,谓其所以舍也。义者,谓各处其宜也。礼者,因人之情,缘义之理,而为之节文者也,故礼者谓有理也。理也者,明分以谕义之意也。故礼出乎义,义出乎理,理因乎宜者也。法者所以同出,不得不然者也,故杀僇禁诛以一之也。故事督乎法,法出乎权,权出于道。 (管子36心术上)

译文?天道,是虚而无形的。由于虚,就不受挫折;由于无形,就无所抵触。无所抵触,所以能普遍流通于万物之中而不变。德,是道的体现,万物依赖它得以生长,心智依赖它得以认识道的精髓。所以,“德”就是“得”,所谓得,那就等于说是所要得到的东西已经实现了。无为叫作道,体现它就叫作德,所以道与德没有什么距离,谈论它们往往不加区别。硬是要问它们有所距离的道理,还是说德是用来体现道的。所谓义,说的是各,行其宜。所谓礼,则是根据人的感情,按照义的道理,而规定的制度和标志。所以,礼就是有理,理是通过明确本分来表达义的,因此,礼从理产生,理从义产生,义是根据行事所宜来定的。法,是用来划一不齐的社会行动而不得不实行的,所以要运用杀戮禁诛来划一。事事都要用法来督察,法要根据权衡得失来制定,而权衡得失则是以道为根据的。?

大道可安而不可说。直人之言不义不颇,不出于口,不见于色,四海之人,又孰知其则?( 管子36心术上)

译文?大道,可以适应它而不能说得明白。真人的理论,不偏不颇,不从口里说出。不在表情上流露,四海的人,又谁能知道他的法则呢??

(言道)道也者、动不见其形,施不见其德,万物皆以得,然莫知其极。故曰“可以安而不可说”也。莫人,言至也。不宜,言应也。应也者,非吾所设,故能无宜也。不顾,言因也。因也者,非吾所顾,故无顾也。“不出于口,不见于色”,言无形也;“四海之人,孰知其则”,言深囿也。 (管子36心术上)

译文?所谓道,动作时看不见它的形体,布施时看不到它的德惠,万物都已经得到它的好处,但不知它的究竟。所以说“可以安而不可说”。“真人”,言其水平最高。“不偏”,说的是“应”。所谓应,即不是由自己主观筹划,所以能做到不偏。“不颇”,说的是“因”。所谓因,即不是由自己主观择取,所以能做到不颇。“不出于口,不见于色”,说的是道的无形;“四海之人,孰知其则”,讲的是蕴藏极深。?

(无为)天曰虚,地曰静,乃不伐。洁其宫,开其门,去私毋言,神明若存。纷乎其若乱,静之而自治。强不能遍立,智不能尽谋。物固有形,形固有名,名当,谓之圣人。故必知不言,无为之事,然后知道之纪。殊形异埶,不与万物异理,故可以为天下始。 (管子36心术上)

译文?天是虚的,地是静的,”所以没有差错。清扫房屋。开放门户,排除私欲,不要主观成见。神明就似乎出现了;事物总是纷杂地好象很乱,静下来就自然有条不紊。能力再强也不能把一切事情都包揽起来,智慧再高也不能把所有事情都谋划周到。物的自身本来有它—定的形体,形体自身本来有它一定的名称,立名正合于实际,就叫作圣人。所以,必须懂得什么是不由自己去说的理论,不用亲自去做的事业,然后才懂得道的要领。尽管万物的形态千差万别,但从不违背万物自身的规律,所以能成为天下万物的始祖。?

(守虚)天之道虚,地之道静。虚则不屈,静则不变,不变则无过,故曰“不伐”。“洁其宫,阙其门”:宫者,谓心也。心也者,智之舍也,故曰“宫”。洁之者,去好过也。门者,谓耳目也。耳目者,所以闻见也。“物固有形,形固有各”,此言不得过实、实不得延名。姑形以形,以形务名,督言正名,故曰“圣人”。“不言之言”,应也。应也者,以其为之人者也。执其名,务其应,所以成,之应之道也。“无为之道,因也。因也者,无益无损也。以其形因为之名,此因之术也。名者,圣人之所以纪万物也。人者立于强,务于善,未于能,动于故者也。圣人无之,无之则与物异矣。异则虚,虚者万物之始也,故曰“可以为天下始”。? (管子36心术上)

译文?天的道是“虚”,地的道是“静”。虚就没有曲折,静就没有变动,没有变动就没有失误。所以叫作“不成。”,“清扫室屋,开放门户”:室屋,指的是心。 心是智慧的居处,所 以称作“室屋”。清扫它,即清除好恶的意思。门,指的是耳目。因为耳目是听、看外部事物的。“物的自身本来有它一定的形体,形体自身本来有它一定的名称,”这是说名称不得超出事物的实际,实际也不得超过事物的名称。从形体的实际出发说明形体,从形体的实际出发确定名称。据此来考察理论又规正名称,所以叫作“圣人”。“不由自己亲自去说的理论”,意思就是“应”。所谓应,是因为它的创造者是别的人,抓住每一种名称的事物,研究它自身形成的规律,这就是“应”的做法。“不用自己亲自去做的事业”,意思就是“因”。所谓因,就是不增加也不减少。是个什么样,就给它起个什么名,这就是“因”是做法。名称不过是圣人用来标记万物的。一般人行事总是立意强求,专务修饰,欣味逞能,而运用故巧。圣人则没有这些毛病。没有这些就可以承认万物的不同规律。承认万物的不同就能做到虚,虚是万物的原始,所以说:“可以为天下始。”?

(衡心)人之可杀,以其恶死也;其可不利,以其好利也。是以君子不休乎好,不迫乎恶,恬愉无为,去智与故。其应也,非所设也;其动也,非所取也。过在自用,罪在变化。是故有道之君,其处也若无知,其应物也若偶之。静因之道也。 (管子36心术上)

译文?人可以用杀戮来镇压,这是因为他们怕死;可以用不利之事来阻止,这是因为他们贪利。所以君子不被爱好之事所诱惑,不被厌恶之事所胁迫,安愉无为,消除了智谋和故巧。他的处事,不是出于他自己的主观筹划;他的行动,不是出于他自己的主观择取。有过错在于自以为是,发生罪过在于妄加变化。因此。有道的君子,他在自处的时候,象是没有知识;他在治理事物时,象是只起配合的作用,这就是静因之道。?

人迫于恶,则失其所好;怵于好,则忘其所恶。非道也。故曰:“不怵乎好,不迫乎恶。”恶不失其理,欲不过其情,故曰:“君子”。“恬愉无为,去智与故”,言虚素也。“其应非所设也,其动非所取也”,此言因也。因也者,舍己而以物为法者也。感而后应,非所设也;缘理而动,非所取也,“过在自用,罪在变化”:自用则不虚,不虚则仵于物矣;变化则为生,为生则乱矣。故道贵因。因者,因其能者,言所用也。“君子之处也若无知”,言至虚也;“其应物也若偶之”,言时适也、若影之象形,响之应声也。故物至则应,过则舍矣。舍矣者,言复所于虚也。 (管子36心术上)

译文?

一般的人往往被迫于所厌恶的事物,而失掉他应喜好的东西;或者被诱惑于所喜好的东西,因而连可恶的事物都忘记了。这都是不合于道的。所以说;“不休乎好,不迫乎恶。”厌恶要不丧失常理,喜好要不超越常情,所以叫作“君子”。“安愉无为,消除了智谋和故巧”,说的是保持空虚纯洁。“他的应事不是出于他自己的主观筹划。他的行动不是出于他自己的主观择取”。这是说“因”的道理。所谓因,就是撇开自己而以客观事物为依据。感知事物而后去适应。就不是由自己所筹划的了;按照事物的道理采取行动,就不是自己所择取的了。“有过错在于自以为是,发生罪过在于安加变化”:自以为是就不能够做到虚,不能虚,主观认识就与客观事物发生抵触了;妄加变化就会产生虚伪,产生虚伪就陷于混乱了。所以,道以“因”为贵。因。就是根据事物自身所能来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君子自处时象是没有知识”;说的是最虚境界。“他在治理事物时象是只起配合的作用”,说的是经常适应事物,好比影子与形体相似,回响与发声相随一样。所以,事物一到就去适应,事物一过去就舍开了。所谓舍开,说的是又回到虚的境界。

#励志名言# 导语人际关系最重要的,莫过于真诚,而且要出自内心的真诚。真诚在社会上是无往不利的一把剑,走到哪里都应该带着它。 无 整理“关于诚信的名言警句:诚实比一切智谋更好”,以供大家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感谢大家的阅读与支持!

 

  篇一:关于诚信的名言:欺人亦是自欺

 1、诚实是人生永远最美好的品格。——高尔基

 2、没有一处遗产像诚实那样丰富的了。——莎士比亚

 3、诚实和勤勉应该成为你永久的伴侣。——本·富兰克林

 4、即使开始时,怀有敌意的人,只要自己抱有真实和诚实去接触,就一定能换来好意。——池田大作

 5、诚实是艺术的要素。只要我们总对自己诚实,艺术总在那里,它决不会让我们失望的。——柯尼利亚·奥提斯金约

 6、诚实比一切智谋更好,而且它是智谋的基本条件。——康德

 7、走正直诚实的生活道路,必定会有一个问心无愧的归宿。——高尔基

 8、坦白是诚实和勇敢的产物。——马克·吐温

 9、诚实的人从来讨厌虚伪的人,而虚伪的人却常常以诚实的面目出现。——斯宾诺莎

 10、如果能追随理想而生活,本着正直自由的精神、勇往直前的毅力、诚实不自欺的思想而行,则定能臻于至美至善的境地。——居里夫人

 11、对于诚实的人来说,牢记自己的义务是一种荣誉。——普劳图斯

 12、讲真话有人不喜欢,但还是要讲。——周扬

 13、最狡狯的谎言会在最单纯的事实前无地自容。——蒙森

 14、你能在所有的时候欺骗某些人,也能在某些时候欺骗所有的人,但你不能在所有的时候欺骗所有的人。——林肯

 15、欺人亦是自欺,此又是自欺之甚者。——朱熹

 16、除非你的话能给人安慰,否则保持沉默;宁可因为说真话负罪,也不要说假话开脱。——萨迪

 17、诚实是力量的一种象征,它显示着一个人的高度自重和内心的安全感与尊严感。——艾琳·C·卡瑟拉

 18、诚实,像我们所有的节操一样,应当分成消极的与积极的两类。消极的诚实便是西卜女人那一种,在没有发财的机会时,她是诚实的。积极的诚实是每天受着*而毫不动心的,例如收帐员的诚实。——巴尔扎克

 19、实笃一清如水的生活,诚实不欺的性格,在无论哪个阶层里,即使心术最坏的人也会对之肃然起敬。——巴尔扎克

 20、如果能随理想而生活,本着正直自由的精神,勇敢直前的毅力,诚实不自欺的思想而行,一定能臻于至美至善的境地。——居里夫人

 

  篇二:关于诚信的名言:守信用胜过有名气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中国俗语

 对人以诚信,人不欺我;对事以诚信,事无不成。——(中)冯玉祥

 信用既是无形的力量,也是无形的财富。——(日)*幸之助

 良心是我们每个人心头的岗哨,它在那里值勤站岗,监视着我们别做出违法的事情来。——(英)毛姆

 走正直诚实的生活道路,必定会有一个问心无愧的归宿。——(苏)高尔基

 不要说谎,不要害怕真理。——(俄)列夫.托尔斯泰

 坦白是诚实和勇敢的产物。——(美)马克.吐温

 失足,你可以马上恢复站立;失信,你也许永难挽回。——(美)富兰克林

 一个人严守诺言,比守卫他的财产更重要。——(法)莫里哀

 对自己真实,才不会对别人欺诈。——(英)莎士比亚

 信用难得易失。费10年功夫积累的信用往往会由于一时的言行而失掉。——(日)池田大作

 人际关系最重要的,莫过于真诚,而且要出自内心的真诚。真诚在社会上是无往不利的一把剑,走到哪里都应该带着它。——(中)三毛

 信用就像一面镜子,只要有了裂缝就不能像原来那样连成一片。——(瑞士)阿米尔

 闪光的东西,并不都是金子;动听的语言,并不都是好话。——(英)莎士比亚

 守信用胜过有名气。——(美)罗斯福

 诚实比一切智谋更好,而且它是智谋的基本条件。——(德)康德

 失掉信用的人,在这个世界上已经死了。——(英)哈伯特

 遵守诺言就象保卫你的荣誉一样。——(法)巴尔扎克

 对人以诚信,人不欺我;对事以诚信,事无不成。——(中)冯玉祥

 信用既是无形的力量,也是无形的财富。——(日)*幸之助

 良心是我们每个人心头的岗哨,它在那里值勤站岗,监视着我们别做出违法的事情来。——(英)毛姆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中国谚语

 走正直诚实的生活道路,必定会有一个问心无愧的归宿。——(苏)高尔基

 不要说谎,不要害怕真理。——(俄)列夫.托尔斯泰

 坦白是诚实和勇敢的产物。——(美)马克.吐温

 

  篇三:关于诚信的名言:一言九鼎重千秋

 诚者无妄。——程颐

 神莫神于至诚。——张商英

 祸莫大于无信。——傅玄

 诚信为人之本。——鲁迅

 一言九鼎重千秋。——陈毅

 信不足,安有信。——管仲

 小信诚则大信立。——韩非

 人背信则名不达。——刘向

 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

 一言不实,百事皆虚。——邱心如

 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司马光

 人无忠信,不可立世。——程颐

 廉者憎贪,信者疾伪。——欧阳修

 君子于信,义不食也。——《易经》

 诚之所感,触处皆通。——吴处厚

 诚信者,天下之结也。——墨子

 不信不立,不诚不行。——晁说之

 诚以待物,物必应以诚。——《宋史》

 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戴圣

 丈夫一言许人,千金不易。——司马光

 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欧阳修

 推人以诚,则不言而信矣。——王通

 推诚而不欺,守认而不疑。——林逋

 廉士不辱名,信士不惰行。——刘向

 百虑输一忘,百巧输一诚。——顾图河

 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左丘明

 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北宋哲学家周敦颐

 信是立身之本,恕乃接物之要。——清代学者王永彬

 失去信用是一个人的损失。——约·克拉克

 获取信用是要付出很高代价的。——杰罗尔德

 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司马光

 诚者,圣人之本,百行之源也。——周敦颐

 知识分子的道准则应以诚信为根本。——王小波

 喜时之言多失信,怒时之言多失礼。——陈继儒

 马先驯而后求良,人先信而后求能。——刘安

 诚不至者物不感,损不极者益不臻。——欧阳修

 成书在理不在势,服人以诚不以言。——苏轼

 不相信任何人的人知道自己无信用。——奥尔*

 如果要别人诚信,首先要自己诚信。——莎士比亚

 诚之一物,存诸之则忠,加诸人则恕。——元好问

 言而必有信,期而必当,天下之高行也。——刘安

 学贵信,信在诚。诚则信矣,信则诚矣。——程颐

 待人以诚而去其诈,待人以宽而去其隘。——*

 不足于行者,说过;不足于信者,诚信。——荀子

 失去了诚信,就等同于敌人毁灭了自己。——莎士比亚

 心口如一,犹不失为光明磊落丈夫之行也。——梁启超

 失掉信用的人,在这个世界上是已经死了。——赫伯特

 修学不以诚,则学杂;为事不以诚,则事败。——晁说之

 一言得而天下服,一言定而天下听,公之谓也。——管仲

 言之所以为言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为言?——谷梁赤

 失去了信用的人,就再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了。——绪儒斯

 诚者,物之终绐,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戴圣

 唯天下至诚,方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中庸》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孔子

 一个创业者最重要的,也是你的财富,就是你的诚信。——马云

 天失信,三光不明;地失信,四时不成;人失信,五德不行。——张弧

 上不信,则无以使下;下不信,则无以事上,信之为道大矣。——吴兢

 如果漂亮的脸蛋是份推荐书的话,那么圣洁的心就是份信用卡。——布尔沃·利顿

 惟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惟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戴圣

 信用是难得失的,费十年功夫积累的信用,往往由于一时的言行而失掉。——池田大作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