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羞与退缩在表现上的一些区别
小孩子一般都怕生的,您应该多锻炼她,孩子的表现属于这个年龄的正常表现,父母积极引导,并创造机会是较好的方法,但是父母自身的榜样作用更是非常的重要,对于孩子的成长问题需要给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孩子逐渐成熟。 小孩都一样,都有一时期注不和群。主要是缺乏运动,多带他到户外活动。
换换花样锻炼身体,既有趣又有效
对于孩子害羞、怕生的行为表现,父母应先了解其原因。一般来说,宝宝出生后六至八个月,便开始进入“认生”期,造成孩子害羞、怕生的背后原因不外乎下列几种情形:
1.个性差异:每个孩子的个性气质都不相同,有的内向、害羞、退缩;有的则是活泼、大方。如果孩子生性内向、害羞或胆小,必然比较容易怕生。
2.互动机会少:现代家庭子女少,无形之中也减少了孩子与同伴互动的机会。再加上有许多父母在孩子小时,样样事情都帮孩子安排好,事事为他代劳,总以为在如此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是最幸福的,但却不知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很难有和大家接触的机会,从而有严重害羞、怕生的倾向。
3.不安全感作祟:宝宝行为发展的第一年,会对主要照顾者产生强烈的依赖感。如果此时不注意影响他,容易造成孩子对人产生畏缩、不信任感,而间接影响孩子日后与人相处的关系。
4.父母教养态度:父母忙于工作没时间陪伴孩子,和孩子缺少联系。或讨厌孩子吵闹、怕孩子一直跑来问问题时,而让孩子以看电视、听录音带等打发时间。当孩子有吵闹行为时,就怒骂他“不安静就要挨打”。孩子有问题来问父母时,不是被奚落一顿,就是要他离开,不要吵大人做事。孩子一再被拒绝,造成日后遇事害羞、怕生的情结,是父母绝对没有想到的。
5.缺乏自信心:因为孩子本身沟通或接触社会的技巧不佳,导致孩子缺乏表现自我的信心,而选择以退缩及逃避的行为来掩饰自己的缺点。
6.遗传因素:父母本身天生个性属于内向、害羞,又缺少与其他邻居、朋友联系的机会,相对的,也会造成孩子害羞、怕生的个性。
找出原因、对症下药
1.未熟悉前,不让陌生人突然接近
每个孩子个性都不一样,对于生性内向害羞、胆小,以及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来说,适应环境的能力较弱,有时看到陌生人时会害怕得大哭,所以在未熟悉前,尽量不让陌生人突然接近孩子,以免孩子受到惊吓而畏缩。
2.增加孩子社交、交往的机会。
现代家庭子女少,无形中也减少了孩子与同伴交往的机会,因此平时可带孩子到朋友家拜访,或是参加一些社会团体活动,为孩子拓展人际关系及社交天地,增加孩子的交往机会。
3.及时给予孩子适当的引导
当孩子有害羞、怕生情结时,父母应给孩子引导,使孩子有正确的观念,但避免勉强地要求孩子。反之,父母若未能及时给予引导,孩子可能会因为这次经验,而误以为逃避便能解决问题。
4.先做好心理准备免除恐惧
如果孩子害怕陌生人,父母不妨在客人上门前先为孩子做好心理准备,如有多少客人、都是些什么人、孩子应有的礼节等。父母也可先扮演客人角色,与孩子先进行模拟演练,降低孩子恐惧、怕生的心理。
5.通过游戏了解孩子并建立自信心。
拿孩子平时喜爱的布偶,陪孩子玩角色扮演的游戏,通过一些已经发生或还未发生的小故事玩一场布偶剧,以增加其交往经验,而父母也可以从游戏中了解孩子的心理,并建立其自信心。
6.勿勉强及否定孩子
有些孩子会因自身的沟通能力或社交技巧不佳,而以逃避的方式对外,如果孩子不愿在客人面前说话,切勿勉强,不要一口咬定“他就是这样害羞,见到客人总是别别扭扭”。父母的话孩子听了,会以为自己个性就是内向、害羞、而视怕生为理所当然。
7.适时给予孩子打气、鼓励
不论孩子的表现如何,父母的态度是很重要的。如果孩子有怕生、害羞的情况时,父母切勿当场给予难堪和指责,事后也要不时为孩子打气,找出孩子怕生、害羞的潜在原因,并耐心教导他打开心房。如果孩子有好的表现时,别忘了给予他适时的鼓励和赞美,建立其自信心。
8.通过童话故事书启发孩子
三岁左右的孩子已听得懂故事,妈妈可以通过故事书内容,开启孩子的心扉。如害羞的鸭子和没有自信心的天鹅,如何勇敢地踏出第一步,结果变成美丽又受欢迎的成员。以富趣味的教育性对话说给孩子听,让他踏出害羞、怕生情结。
耐心教育打开心房
大人不要要求孩子去做做不到的事,当孩子产生挫折、退缩时,给予正确引导。做到了,给予鼓励及赞美,加强其自信心。
带孩子参与社交活动时,尽量避免让孩子一开始时,接触态度不佳或讲话很大声的长辈,以免孩子吓到,更加退缩。
引导孩子与其他小朋友交往,刚开始大人可随时守在一旁,待孩子大开心房、融入活动时再离开。
孩子有害羞、怕生行为表现时,切勿当场给予难堪和指责,增加其挫折和退缩。
社会退缩的行为表现及应对策略
社会退缩不能或不愿与同伴发起和进行有效的互动,缺少社交行为。表现为自我行动能力差、对物的兴趣大于对人的兴趣、交往策略欠缺、容易被拒绝等。这种独自状态给社会退缩儿童的发展带来诸多不利影响。须要采取完善自我能力结构、进行积极的行为矫正、加强社交策略培养、引导儿童融入交往环境、改善各种人际关系等应对策略,帮助退缩儿童积极融入社会。
关键词:社会退缩;行为表现;应对策略
作者简介:陈红梅(1982-),女,佳木斯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项目编号:12522292
学术界对社会退缩的关注和研究已有半个世纪之久,国外的学者Rubin、Asendorpf、Coplan、Hart等已经分别从不同的层面作了大量的有益的探索,他们倾向于把退缩行为界定为独自一人不愿意与他人交往的独处行为。我国学者陈会昌、郑淑杰、叶平枝、陈欣银等人也分别尝试对社会退缩儿童进行了研究。现在,虽然对社会退缩的概念还没有达成共识,但学术界都不约而同地用“独自”“独处”等词语来描述社会退缩的行为,即社会退缩儿童不能或不愿与同伴发起和进行有效的互动,缺少社会交往行为。
一、社会退缩儿童的行为表现
(一)自我能力结构不完善,自我行动能力差
儿童自我能力包括个体在社会情境中全面的感知、适度自控、及时决策、适当反应和准确反馈的能力和交往技巧、选择语言、显示表情、遵守规范的能力。[1] 退缩儿童的自我能力结构往往是不完备的。退缩儿童的自我认知常是否定或是消极的,自我评价低或过分自卑,从而不能对情境进行全面的感知、及时地进行自我调控从而作出适当的反应。部分退缩儿童表现出感觉统合能力失调,严重地影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导致其人际关系敏感或学习能力和社交能力出现障碍。[2]自我行动能力是指个体对自我进行的调解、管理、约束、控制等行为。社会退缩儿童由于受到负性自我认知的影响,自我价值感会降低,当面临时间、地点、人物都不断变化的社交情境时,他们一贯以“我不能”“我不会”来应对,逃避和退缩就成为了最终的选择。
(二)对物的兴趣大于对人的兴趣,喜欢独自地探索或旁观
大部分退缩儿童经常被老师或同伴描述为安静、孤独、沉默寡言、害羞等等,退缩儿童在社会交往环境中绝大多数时间是独自游戏或独自进行探究活动,似乎对物的兴趣要大于对人的兴趣。他们表现出较低的交往动机和较高的回避动机。还有一部分儿童既想参与又害怕参与同伴活动,受儿童的抑制性气质或者对负性评价的预期的因素影响,表现出在不同的交往情境中犹豫不决、胆小、拘谨、无所事事等行为。社会退缩儿童更喜欢远离集体而独自活动。在与他人交往时, 退缩儿童体验到更多的是紧张、不安、焦虑等情绪,原因可能是他们不能对别人发出的信息作出正确的解读和判断,他们不知道自己应当做什么,所以对交往活动不感兴趣, 甚至会有焦躁、厌烦、冷漠等表现。
(三)交往策略欠缺,同伴接纳性低,容易被拒绝
有些退缩儿童主观上有参与同伴活动的意愿,但由于不会正确地使用交往策略而经常遭到拒绝,因此他们不得不独自行动。退缩儿童不能正确地运用发起、协调、让步、交换等交往策略。例如,当有儿童提出一个建议而退缩儿童不想参加时,他不会提出新的建议使活动继续下去,而是退出或直接否定。他们缺乏有效的协商策略,只考虑自己的意见和观点,不顾及他人,表现出较强的依赖和退缩。久而久之,这部分儿童会受到同伴的排斥和孤立,他们不得不在同伴活动的情境中退出,或表现为独自一人的游戏与活动,或表现为机械的、频繁的身体运动。
二、社会退缩行为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一)社会退缩行为影响儿童的社会化进程
退缩行为的一个特点就是同伴接纳性低。近代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在同伴互动中,能有机会更好地认知自己和他人观点间的差异,儿童同伴之间的社会互动能够促进其去自我中心或观点采择的发展。而毫无疑问,社会退缩行为会影响儿童的发展。陈欣银研究表明,儿童良好的社会认知能力与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关。退缩儿童的同伴关系不良会导致儿童一系列的不良情绪,如焦虑、沮丧和学校适应不良等,会阻碍儿童的健康发展(HAWKER,2000)。社会退缩影响还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男孩被同伴评价为退缩行为的比女孩多。 SHEPARD研究发现在青春期, 害羞的男孩子具有较低的自尊, 与不害羞的同伴相比, 害羞的男孩在结婚、生子、立业等方面都会比较晚 [3]。
(二)儿童退缩行为影响其人格和自我概念的相关发展
有研究指出同伴拒绝和忽视会影响儿童的自我概念和健全人格的形成。无论是主动退缩还是被动退缩的儿童都拥有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缺乏有效的同伴交往和互动,更多的时间处于单独状态。有效的社会交往和同伴互动是自我形成的一个重要保障。退缩儿童在交往情境中经历了更多的否定和消极感受,对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更多为负性认知与评价,与受欢迎儿童相比,退缩儿童表现出显著的孤独感和社会分离感(GAZELLE&LADD,2003),且这些消极的感受会持续到青春期早期。而这一时期是儿童健全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社会退缩儿童由于长期处于被排斥或孤独状态,他们会逐渐接受自己的社交地位,认为自己的能力就是差的,这种不正确的自我认知,导致消极的自我概念,并可能衍生出更多的问题行为。这些都会影响到儿童的自我认知和社会对其产生的评价。
三、积极有效应对儿童退缩行为的策略
(一)完善自我能力结构,进行积极的行为矫正
退缩行为的形成是个体身心素质、家庭教育、环境影响等多种因素长时间共同作用的结果。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大多数行为是后天学习的结果。经过有效的行为训练可以建立起良好的行为模式,消退不良的行为模式。一个人在社会交往中能否取得成功取决于两个关键性因素:社交技能和自我评价。这两个关键因素的获得就是人的角色系统和能力结构的整合,是个体在社会条件下连续的漫长的发展过程。自我能力结构是儿童在教育和实践活动中逐步建构起来的,完善儿童的自我能力结构可以进一步扩展其社会化的心理空间。积极有效的行为矫正可以帮助退缩儿童增强自我调解、管理、约束、控制等能力。对不同类型的退缩儿童可以采用同伴配对法、社交技能训练等方式进行干预,对于年龄较低的儿童可以采用游戏干预法进行矫正。 (二)引导儿童融入交往环境,改变“单独”状态
同伴交往是儿童学习社交技能融入社会的重要途径,已有众多研究证实,缺乏同伴交往是儿童成长中的危险因素。退缩儿童的“独自”一人的行为状态对其长远发展极为不利,改变单独状态是对退缩儿童进行干预的重要策略。退缩儿童对于社交场景的退出独自行为包括主动退出和被动退出。根据退缩儿童不能和不愿与人交往的动机,可以选用不同的教育引导方法:对于主动退出的儿童加强其对于社交情境的全面感知和对自我的正确评价;对于被动退出的儿童主要加强交往策略的培养。借助游戏引导儿童融入交往情境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选择,游戏情境可以让儿童感受到自然、信任、放松、完全自由,在游戏进程中感知自己存在的状态和需要改进的方向,进而开始新的转变。引导儿童融入交往环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耐心引导,逐渐带领退缩儿童走出单独状态。
(三)改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及退缩儿童对自己的认知
改变退缩儿童的退缩行为须要儿童自身以及周围的教育者和同伴共同作出努力和改变。改变儿童的退缩行为不仅要改变儿童对自己的不正确的认知,还要改善退缩儿童的人际关系和社交环境。要从根本上改变儿童的退缩行为,首先要提高对退缩儿童的关注,关注可以使其社会期望、社会角色发生变化,相应地会导致其行为动力的变化,以及对自身要求和行为的变化。这种关注须要退缩儿童的父母、教师及同伴都作出积极的努力和调整,在生活、教育、游戏中把“独自”行动的退缩儿童带回到正常的交往活动当中来,给退缩儿童更多的交往机会和积极关注。其次还要改善退缩儿童的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最大限度地给儿童以安全感和归属感,这也是儿童建立自信、正确进行自我评价和融入社会的基础和源头。所以,退缩儿童的教育者在积极关注的基础上,还应该给儿童更多的接纳、包容、尊重和关爱,帮助其更好地融入社会。
参考文献:
[1]王振宇.儿童心理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5:277.
[2]陈红梅,阎瑞华.农村留守儿童感觉统合能力的发展及影响因素分析[J] .教育教学论坛,2013(9)
[3]EISENBERG,N.SHEPARD,S.A.FABES,R.A,ETAL.(1998).SHYNESS AND CHILDREN ,EMOTIONALITY ,REGULATION ,AND COPING: CONTEMPORANEOUS ,LONGITUDINAL ,AND ACROSS-CONTEXT RELATIONS ,CHILD DEVELOPMENT,69:767-790.
编辑/吕秀妍
论文来源:《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4年1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m.xzbu.com/1/view-5197977.htm
热门文章
克格勃轰动世界的三大海外追杀行动
请拔下玫瑰上的刺
给儿子的一封家书
农民工“临时夫妻”现象探析
于光远与孙历生的悲怆婚姻
漫谈潘玉良裸体画的精神层面
心理测试在企业招聘中的应用
历史录音的回味:潘寅林与《红色小提琴》
贪官黄瑶“最省心情妇”:巨额分手费典当了儿子前途
洪学智将军的夫人――张文传奇
不伦孽情,13岁少女爱上继父
从将军到扶贫引路人
相关文章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及应对策略研究
高中校园暴力行为表现及对策分析
培养智障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
中小企业人才流失及应对策略
幼儿礼仪行为表现的现状研究
初中语文教学的困境及应对策略
地铁接触网的常见故障及应对策略
正确应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出现的情感问题的策略
大数据下社会热点问题对高校学生思想的影响及应对
新形势下企业财务风险及应对策略浅析
浅谈玉米春播注意事项及应对策略
浅析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应对策略
外语学习焦虑及应对策略研究
浅谈学生个性差异及应对策略
护理“双语教学”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误区及应对策略
农村家庭教育的缺失及应对策略探究
校园网贷的成因、危害及应对策略
刍议车辆设备管理的不足及应对策略
初中语文多媒体教学的误区及应对策略
人事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