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潇湘中的潇水和湘江位于湖南的那里吗?
因湘江是湖南省最主要的水系,而湖南的简称也是湘。而潇水是湘江最大的支流,潇水和湘江的融汇处(今湖南永州零陵区)称潇湘,因为永州也雅称潇湘,潇湘因此而得名。
湘江湖南段:
零陵以上为上游,流经山区,谷窄、流短、水急,雨期多暴雨,枯水期地下水补给占25%左右。永州至衡阳为中游,沿岸丘陵起伏,红层盆地错落其间,河宽250米~1000米,常年可通航15吨~200吨驳轮。衡阳以下进入下游,河宽500米~1000米,常年可通航15吨~300吨驳轮,沿河泥沙淤积,多边滩、心滩、沙洲。长沙以下为河口段,常年可通航50吨~500吨驳轮,多汊道和河成湖泊。河口冲积平原与资、沅、澧水的河口平原连成宽广的滨湖平原。
潇水:
潇水是湘江上游最大的一条支流,从南到北流遍八个县,是湖南永州市流域面积傲大的河流。
潇湘一词的来历及含义
第一种说法:漓湘、潇湘、蒸湘
这种说法是紧紧围绕湘江展开的,将湘江被分为三段,每段都有不同的名字。《水经注》记载,“湘水出零陵始安县(注:今广西兴安县)阳海山(注:今阳朔山)”。
在阳朔山的湘漓分派石碑处湘漓合流,称为漓湘;在湖南永州零陵区与潇水合流之后的一段称为潇湘;在衡阳同蒸水合流之后称为蒸湘。
第二种说法:潇湘、蒸湘、沅湘
这种说法认为,漓湘不能代表现在的湖南,所以在第一种说法的基础上,去掉漓湘,换上沅湘。之所以换上沅湘,是认为沅江是湖南最长的河流,影响力足够,而且沅江流经湘西地区,然后再拐头向东,能涵盖湖南更多的地区。
第三种说法:湘东、湘西、湘南
在1979年版的《辞海》中这么解释三湘:“三湘:近代一般用作湘东、湘西、湘南三地区的总称,泛指湖南全省。”
从《辞海》的解释来看,完全是从近代的角度进行解释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涵盖整个湖南省。而且看起来这里的湘并不是指湘江,而是以湘(湖南)来定的方位,进行东、西、南的划分,达到涵盖整个湖南的最终目的。
扩展资料
湖南位于洞庭湖之南,故称湖南。湖南别称“三湘四水”。而“三湘”、“四水”的称呼其实都围绕一个核心:洞庭湖。
“四水”比较容易理解,指的是湖南境内四条著名的河流:湘江、资江、沅江、澧水,最后都汇入洞庭湖。“四水”的概念基本没有歧义。
“三湘”得名其实也是因为洞庭湖在湖南境内独特的地理、文化地位。由于洞庭湖地处湖南北部偏东,地形以湖泊、平原、丘陵为主,明显不同于西边和南边的崇山峻岭,地形决定了洞庭湖周边区域的交通、历史、文化都比较发达。
洞庭湖辐射的平原、丘陵区域自古就相对比较发达,作为湖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名为“湘中”;而西部雪峰山脉一带,名为“湘西”,南部靠近南岭山脉的区域名为“湘南”。
百度百科-三湘四水
百度百科-三湘
,“潇湘”一词始于汉代。《山海经·中山径》言湘水“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澧沅之风,交潇湘之渊”。到唐代中期,“潇湘”不单意指湘水,而是被诗人们衍化为地域名称。自宋以来,人们多以“三湘”代指湖南。为何称为“三湘”?说法甚多。
一说湘水发源与漓水合流后称漓湘,中游与潇水合流后称潇湘,下游与蒸水合流后称蒸湘,总名三湘。一说湘乡为下湘,湘潭为中湘,湘阴为上湘,合称“三湘”。近代一般用作湘东、湘西、湘南三地区的合称,后泛指湖南全省。
斑竹又叫湘妃竹,和湘妃的传说有关,由于湘妃的泪水滴在竹子上,形成斑痕。因而潇湘多与泪相关,文学作品中常说的潇湘,其意多为思念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