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李白和杜甫的诗歌风格有什么不同?

一语惊醒梦中人1年前 (2023-12-23)阅读数 7#综合百科
文章标签杜甫李白

1.李白属于浪漫主义,杜甫属于批判现实主义 。

李白诗歌各具特色,风格多变,以“飘逸”二字难以概括其不同时期的风格。出蜀前后,李白游奇览胜,受道家思想影响很深,诗歌“飘逸”的风格比较明显;一入长安受到挫折,但他并未失去希望,诗风豪迈奔放、感情炽热,反复歌咏自己有才必用;二入长安之后,李白仕途坎坷,国事也日断衰败,苍生水深火热,诗风一步步接近晋中之窗现实,豪放之中充满忧国忧民的沉郁之情;晚年流放夜郎之时,李白多以衰怨悲痛的笔调抒发情怀,揭露现实,鞭挞社会,诗风明显转为悲壮。

杜甫的诗歌风格形成于安史之乱时期并逐渐在苦难中成形。杜甫深入社会并关切政治和民生疾苦,重视写实。他背负着对晋中之窗国家和民族任务的沉重责任忠实描绘时代的面貌和自己内心的感受。杜甫“没饭不忘君”,艺术风格沉郁顿挫。自中唐到宋代以来都继承了杜甫的写实风格。尤其是宋代江西诗派更是杜甫视为宗祖。他的影响力巨大。

2.李杜创作的最根本区别,简单讲来,乃在于对待主客观的不同态度。用王国维的话说,李白属于‘主观诗人,杜甫属于‘客观诗人’,杜甫擅长客观描写,代表作是叙事诗,他的抒情诗也带有客观色彩。

李白擅长自我抒情,绝大部分是抒情诗,他的叙事诗也带有抒情色彩。其诗始终以“自我”为中心,强调和提升主体的作用,以至达到对客体(描写对象)的驾驭、征服的程度。例如:《蜀道难》。诗人反复咏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其用意正在于处处暗示诗人形象的存在。

李白和杜甫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1,风格不同。

李白属于浪漫主义,杜甫属于批判现实主义。李白诗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彩、瑰丽动人的意境,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奇妙,浪漫主义,立意清晰。

杜甫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叙事诗善于铺陈,高度概括,精心刻画细节,于细微处见真实,抒情色彩浓郁。抒情诗情景交融,抒情、议论、叙事熔于一体,抒情曲折委婉,跌宕反复,属现实主义诗歌。

2,思想不同。

李白的诗,很多表现出求仙出世,流露出人生如梦、及时行乐、逃避现实等思想,这在封建社会正直孤傲的文人中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杜甫的诗,作品大多是反映当时的社会面貌,题材广泛,寄意深远,尤其描述民间疾苦,多抒发他悲天悯人的仁民爱物、忧国忧民情怀。所以李白被称为“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

3,背景和主题不同。

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他性格豪迈,热爱祖国山河,游踪遍及南北各地,写出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同时盛唐国力强盛,多数士人渴望建功立业,李白以不世之才自居,以大鹏、天马、雄剑自比,表现出傲岸不屈的性格。

杜甫生活在晚唐,历经安史之乱战乱流离,经历了唐代的由盛到衰的过程。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揭露和批评。他同情人民,甚至情愿为解救人民的苦难做出牺牲。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

李白和杜甫的对比:

1、派系对比:

李白:唐代著名浪漫主义诗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杜甫: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李白和杜甫的诗歌风格有什么不同?

2、成就对比:

李白:创造了古代浪漫主义文学高峰、歌行体和七绝达到后人难及的高度。

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家,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

3、文学对比:

李白:李白诗中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彩、瑰丽动人的意境,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原因所在。

杜甫:杜甫的诗歌在语言上,普遍认为具有“沉郁”的特点,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杜诗对意象选择的个性化,是杜诗语言的基础。杜甫的诗歌在风格上,是兼备多种风格。

百度百科——李白

百度百科——杜甫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