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为什么人们总是群发拜年短信?

是丫丫呀1年前 (2023-12-27)阅读数 6#祝福语
文章标签短信关系

无差别对待,是人际关系的大忌

最典型的无效社交行为是群发节日祝福短信。一年365天,不论传统节日还是洋节日,是放假的大节日还是不放假的小节日,都能看到群发祝福短信,到了春节前后,更是泛滥成灾。

不出意外,每个人都会被拜年短信大面积轰炸,当然也可能是轰炸别人的。从短信时代到微信时代,流水的平台,铁打的群发拜年短信。这几乎成了通信普及时代中国人的新年俗。裹挟祝福、善意而来的群发短信,我无法拒绝也不能抱怨。可是很久之前,我就不再群发拜年和节日祝福短信了。

01 群发短信是无效社交

我也曾经不免俗地群发过拜年短信,还煞费苦心地综合了好几个拜年短信版本里的吉利话,编完之后甚至通读数遍,力求用词讲究、文句通顺,显得才高八斗、文采飞扬。

印象更深的是被不会使用群发功能的叔叔指派,替他给通讯录里的所有人改写、编辑和群发一个短信,要求有两个:要强调恭喜人家发财;后缀换成他的名字。

后来随着年岁增长,认识的人越来越多,每年收到的群发拜年短信也水涨船高地多了起来。复制粘贴的就不用说了,自己编辑的也大同小异,偶遇稍有人情味的,也因为群发性质,效果大打折扣。

人们对此反感之意日甚一日,2014年春晚,歌手郝云甚至专门创作并演唱了一首《群发的我不回》:

原来你这是群发的信息,

你竟然还忘了修改后缀。

我顿时觉得过年索然无味,

为什么人们总是群发拜年短信?

就好像喝了一碗温白开水。

有一年除夕夜,烟花爆竹此起彼伏地响,祝福短信接二连三地来,我拿起手机准备群发一条,突然觉得自己十分滑稽。

明明知道群发的拜年短信,就算写满文采飞扬的吉利话,也一点温度都没有;明明收到毫无诚意的群发内容自己的内心也是拒绝反感的,为什么还要跟着大家走形式呢?

群发的拜年短信,本质就是国王的新衣,是成年人之间假惺惺的游戏,大家你来我往一起营造一个真诚以待、互相惦念的假象。

群发拜年短信是为了什么呢?无非是想通过送达祝福,来维系或增进关系。但群发拜年短信早就失去了这个功能,甚至开始有反作用。真的,不熟的人就算了,关系亲近的朋友如果扔一条冷冰冰的群发短信给我,我会生气难过好久。所以群发短信早已背离初衷,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

人们看不到这一点吗?我看未必。可是为什么还要继续这么做呢?也许是“人脉”二字在作祟。

群发短信如此泛滥并非偶然,中国是一个关系社会,走关系走关系,走了才有关系。中国人听到“人脉”两个字眼睛是会放光的,所有人都以维系一个庞大的朋友圈为荣,但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所以就采用了群发的方式来维护关系,却不知这种不分对象、无差别的方式,其实是无效社交。

《别独自用餐》的作者需要维护一个数千人规模的朋友圈。为了显示诚意,每年圣诞节,他会给每个人邮寄一张手写的节日贺卡,他自己忙不过来,就雇了几个人帮忙。这种方式比群发短信用心多了,对吧?直到三年之后,有个朋友调侃,他才意识到自己犯了致命的错误:这位朋友发现自己连续三年收到来自同一个人三张笔迹完全不同的贺卡。作者遭遇了和某些人群发短信忘记修改后缀名字一样的尴尬。

走量不走心的社交,是无效社交。

要回的原因,年再对国人来说,是个重要的节日,相互祝福也是人之常情,有人可能疑惑说,群发短信有应付差事的嫌疑。

新朋旧友实际上有远近之分,有交心为朋友两肋插刀,有相互利用的利益关系,也有若即若离情感关系,还有相互信任协作关系。

群发短信无非是想保持认识的关系,指望有朝一日,彼此有个照应,俗话说:养兵千日用在一时。谁能预测意外的发生呢?做好朋友圈的功课,是情商高低的表现。如果不是忙的不可开交,应该还是回复的好,我们曾经记得:路遥之马力,日久见人心。

没必要回的原因。

首先,按心理学来讲,群发的消息一般都不是什么重要消息,这一点就可回可不回了。

其次,这都群发了,收到消息的人肯定也是多,咱就没必要再给他添麻烦了不是(可能发消息的人也没觉得你多重要不是)再说,真要找你他后面也是会来找你的,没有就算了了呗。

最后,郑重的问你自己这个人对你来说重要吗!

如果重要,群发的消息你也可以回啊,一条消息罢了。

如果就是普通朋友,那就看你自己了。

这些都只是建议,具体的话你就遵从自己的内心就好,没必要纠结。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