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号”航天飞机回收卫星是什么?
摘天上的星星,曾是多少童话中的幻想。但是,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却成了活生生的事实。
1984年11月12日和14日,美国航天飞机“发现”号,真的从地球轨道上“摘下”两颗“星星”——两颗人造地球通信卫星,并把它们运回地面。
这两颗“星星”,一颗是印尼的“帕拉帕B——2”,另一颗是美国西方航空公司的“西联——6”通讯卫星。它们从航天飞机上发射后,由于自身的定位火箭提前灭火,没有进入轨道。
九重天外摘星星的过程分两个阶段进行:首先是“追赶”,然后是“捕捉”和“搬运”。
这两颗卫星由于火箭发动机失灵,进入了一条“无用”的椭圆形轨道。而航天飞机的圆形运行轨道一般离地面300公里左右。为了“捕捉”卫星,从1984年5月到10月,美国地面站的工程师们利用遥控讯号,把卫星的椭圆形轨道变成了圆形并且把它们的远行轨道的高度降低到接近航天飞机的运行轨道。“发现”号11月8日发射进入的运行轨道,比卫星的轨道低约48公里,比卫星落后约10000公里。“发现”号用了4天时间“追赶”上了这两颗卫星,把航天飞机和卫星之间的距离缩短不到11米。
这时,宇航员穿上“航天喷气包”,手持6米长的杈杆“飘”上去,插入卫星尾部的火箭“喷气管”,杈杆前部像雨伞一样,自动张开固定在卫星尾部;然后航天飞机上的机械手臂伸出去,由另一个宇航员将卫星顶部的天线夹住,接着把被揪住头尾的卫星拖进货舱指定位置,拿下杈杆,截去天线,用一个A型框架盖上锁住。
这次摘的第一颗“星星”是印尼的“帕拉帕”,最先出马的那个宇航员叫艾伦。由于准备用来夹住卫星圆形天线的框架窄了0.5厘米,而不能使机械手臂发挥作用,结果艾伦像抱着一个哭闹踢打的孩子,与另一个守候在货舱里的宇航员加德纳一起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卫星拖进货舱里锁定。整个“捕捉”和搬运过程花了6小时又10分,比原定时间延长了10分钟。
11月14日,摘第二颗“星星”先由加德纳出征,这次接受了前次的教训,艾伦骑在机械手臂的顶端工作台上,抓住顶端不放,按照同伴吩咐翻动它的位置。加德纳将卫星尾部锁住,女宇航员还是像头一次一样在舱内操纵机械手臂,这样把第二颗失控卫星终于连拖带拽地拉进货舱里固定。
这次航天飞机“摘星星”成功,被认为是“航天史上最雄心勃勃和最重要的活动之一”。从经济上讲,收回卫星每颗花500万美元,修理后,可以6000万美元再度出售;从商业竞赛上,可以消除航天飞机发射卫星连连失败的“沮丧情绪”;从航天发展上,这次行动表明可以利用航天机队在地球轨道上构筑永久性太空站,在军事上还告诉人们:既然可以在轨道上抓回自己的卫星,难道不能在太空捕捉或破坏敌方的通讯卫星吗?
不错。
发现号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而且趣味生动,非常适合小朋友阅读。
发现号是一本大型全彩少儿百科科普期刊,新奇、趣味、感悟是它的办刊宗旨,选材非常广泛,包括科技、自然、历史、军事、天文、艺术、生物等多个领域。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