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是什么?
中医是中华文化传统的医学体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理论体系、诊疗方法。它不仅关注疾病的表面症状,更关注人体的整体健康状态。下面从不同角度对中医进行详细解答:
理论体系:中医理论体系主要包括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理论、经络学说、脏腑学说、辨证论治等方面。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认为宇宙万物都由阴阳两极和五行相互作用而成,人体也是如此。气血津液理论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和能量基础。经络学说认为人体的经脉是人体内部的输送通道,是气血的流动之道。脏腑学说是中医理论的基础,它以五脏为中心,探究脏腑的功能、相互关系和对疾病的影响。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核心,强调个体化治疗和辨证施治。
诊疗方法:中医的诊疗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和针灸、草药、推拿、气功等治疗手段。四诊是中医的核心诊断方法,通过观察患者面色、舌苔、脉搏、声音等病征来判断疾病的性质。针灸、草药、推拿、气功等治疗手段则是通过刺激人体的穴位、使用天然草药、按摩和调节呼吸来调理身体,恢复健康。
健康观念:中医注重保持人体的整体平衡和协调,强调防病于未病、治病于未病的预防观念,提倡“以食为先”、“和为贵”的饮食和生活方式,以及“上医治未病”的医疗观念。
从历史角度来看:中医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中国。中医的理论基础主要源自《黄帝内经》和《难经》等经典著作,而中医实践则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
从理论角度来看:中医是一种以中医经典为基础,通过观察、诊断、治疗疾病的方法和技术,维护和促进人体生理、心理和社会健康的传统医学体系。中医理论主要包括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经络学说、脏腑学说、病因病机学说等,其中的每一学说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应用领域。
从实践角度来看:中医是一种以患者为中心,采用中草药、针灸、推拿、拔罐等自然疗法和手段来治疗和预防疾病的医学体系。中医实践注重综合分析患者病情的整体状况,根据中医理论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中医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涵盖了许多不同的领域和专业知识,如中药学、针灸学、推拿学、医史文献学等。因此,学习中医需要掌握大量的医学知识和技能,并需要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如观察力、判断力、沟通能力等。同时,中医也是一门与生命和健康密切相关的学科,对于学习者的责任和使命感要求也非常高。
中医是一门古老而又不断发展的医学学科,其研究内容涵盖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预防等多个方面。中医注重以人为本、以整体观念为核心的理念,强调预防为主、调节平衡、辨证施治的治疗方法,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方法。
总之,中医是一种独特的医学体系,包括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虽然现代医学的发展和进步带来了很多新的治疗方法和技术,但中医仍然具有其独特的价值和作用,在维护人体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零基础学习中医,可在昆仑藏钥中医资源网了解更多中医视频讲座资源。
1.中医常识中何为虚实
虚,是指正气不足,脏腑功能衰减。
正气包括了气、血、阴、阳、精、气、神以及脏腑生理功能活动等,它具有保卫机体,免受各种致病因素的侵害,维持人体正常新陈代谢,促进人体生长发 育等作用。如果人体正气不足,就会出现一系列抵抗力低下,脏腑功能活动减弱的病理现象, 这就是虚证。
实,指的是邪气实,邪气有余,脏腑功能活动亢盛。邪气大致包括了各种致病因素,比如, 六*、七情、痰饮淤血、饮食劳倦等。
如果邪气停留体内,正气奋起抗争,驱邪外出,正邪交争剧 烈,脏腑功能亢奋,就会出现了一系列病邪过盛所产生的病理现象,这些就是实证。总之,虚指正气虚,实指邪气实,了解了这些,才能分清正邪虚实,即为“虚则补之”“实则泻 之”的治疗用药,打下了坚实基础。
2.中医常识中什么是虚实真假
虚实真假,就是指证候的虚实真假。
主要包括真虚假实和真实假虚这两方面。真虚假实系指疾病的本质是虚证,而有时却反见“实”证的一些表现。
其实,这些“实”证的表现,其实都是假象,因而,称之为假实证。比如,正气虚弱的人,有时反出现类似“实”的表现。
既可以见到纳食减少、疲乏无力、舌胖嫩苔润滑、脉虚无力等正气虚弱的表现,又可有腹胀、腹满腹痛等一些类似“实”证的症状。 如果仔细观察,则可发现腹虽胀满,但有时减轻,和实证的腹满持续不减或减不足言不同,腹虽痛但喜按,和实证腹痛拒按不同。
由此可见,病虚是本质实”象为假象。真实假虚系指实是疾病的本质,而虚是表面现象,是假象,即病属实证而有“虚”的表现。
例如,实邪结聚的病,一方面有大便秘结、腹痛持续不减又常拒按、潮热谵语,舌苔黄燥等实证的表现时,也有脉沉、沉默不语,四肢不温等类似于“虚”证的表现。 但仔细辨别,就可以发现,脉虽沉但沉实有力,沉默不语但说起话来却声高气粗,故这些“虚”证的表现是一种假象,而实证表现才反映疾病的本质。
正如《景岳全书》所说:“大实之病,反见症状。”。
3.中医常识中怎样辨别虚实的真假
通常情况下,虚实真假的鉴别可以从舌脉和症状这两方面仔细审察。
一般来说,凡脉有力者为实,脉无力者为真虚,舌质苍老坚敛,舌苔黄厚者,多为真实;舌质淡嫩,舌苔薄白滑者多为真虚;新病,身体较强壮者多为真实,久病,年高或身体衰弱者多为真虚。但要注意的是,虚实真假很容易和虚实夹杂相混淆。
从本质上来看,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类型的证候,其中,虚实真假是一真一假,而虚实夹杂是虚证实证同时存在。因而,它们的治疗上也是有区别的,虚实真假是针对真象而治之;虚实夹杂则要虚实同治,补其虚攻。
在临床上,虚寒与实寒都属寒证,但由于病因、病因机制、临床表现均有根本区别,因而,在治疗上,特别是在用药上有根本的区别。 所谓虚寒,是指体内阳气不足,寒从内生,即“阳虚则外寒”之意。
是由于机体阳气不足,温煦生化能力减弱,机体不得温暖,而出现寒证的症状,属阳虚证的范围。而实寒是指外感阴寒之邪,使体内阴寒过盛,损伤阳气,出现寒的表现。
阴寒偏盛,阴盛则寒,即“阴盛则内寒”之意。 一般来说,鉴别虚寒和实寒,主要是自疼痛性质与症状这两方面人手:疼痛性质不同。
实寒为剧烈疼痛拒按;虚寒为隐隐作痛喜揉喜按。症状不同。
实寒是寒气侵犯人体局部引起的疾病,除了局部冷痛外,没有全身症状。虚寒则兼有各脏腑功能的衰退,常有神疲乏力,精神不振,胃口不开,大便溏泄,精遗滑泻等症状。
实热与虚热都是由于感受热邪所形成的实热证,是机体阴液亏损或机能亢进所致的虚热证。实热是有身体感受外邪侵人表里肌腠引起,具有发病急,病程短。
高热,怕热,大汗出。神昏谵语,甚则发狂,烦渴引饮等表现。
鉴别实热与虚热,一般要看临床表现,其中,骨蒸潮热或热无定时,盗汗,虚烦,咽干痛,舌绛红,脉细数无力为虚热。
4.中医中的虚实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1.实:所谓实,是指邪气盛而正气尚未虚衰,以邪气盛为主要矛盾的一种病理变化。
实所表现的证候称之为实证。发病后,邪气亢盛,正气不太虚,尚足以同邪气相抗衡,临床表现为亢盛有余的实证。
实证必有外感六*或痰饮、食积、瘀血等病邪滞留不解的特殊表现。一般多见于疾病的初期或中期,病程一般较短,如外感热病进入热盛期阶段,出现了以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等“四大”症状,或潮热、谵语、狂躁、腹胀满坚硬而拒按、大便秘结、手足微汗出、舌苔黄燥、脉沉数有力等症状,前者称“阳明经证”,后者称“阳明腑证”。
就邪正关系说来,它们皆属实,就疾病性质来说它们均属热,故称实热证。此时,邪气虽盛,但正气尚未大伤,还能奋起与邪气斗争,邪正激烈斗争的结局,以实热证的形式表现出来。
或因痰、食、水、血等滞留于体内引起的痰涎壅盛、食积不化、水湿泛滥、瘀血内阻等病变,都属于实证。 2.虚:所谓虚,是指正气不足,抗病能力减弱,以正气不足为主要矛盾的一种病理变化。
虚所表现的证候,称之为虚证。或体质素虚,或疾病后期,或大病久病之后,气血不足,伤阴损阳,导致正气虚弱,正气对病邪虽然还在抗争,但力量已经显示出严重不足,难以出现较剧烈的病理反应。
所以,临床上出现一系列的虚损不足的证候。虚证必有脏腑机能衰退的特殊表现,一般多见于疾病的后期和慢性疾病过程中。
如大病、久病,消耗精气,或大汗、吐、利、大出血等耗伤人体气血津液、阴阳,均会导致正气虚弱,出现阴阳气血虚损之证。如崩漏,由于大量出血,其症状除了出血之外,同时伴有面色苍白或萎黄、神疲乏力、心悸、气短、舌淡、脉细等,称作“脾不统血”。
就邪正关系而言,心脾生理功能低下,既有脾虚之证,又有心血不足之候,属虚证。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到你。
5.中医“虚”含义是什么呢
气虚 气虚主要表现为少气懒言、全身疲乏乏力、动则气短、易出汗、头晕心悸、面色萎黄、食欲不振、性功能减退等。
气虚者需补气,药物可选用人参、黄芪、党参等。食物可选牛肉、鸡肉、猪肉、糯米、大豆、白扁豆、大枣、鲫鱼、鲤鱼、鹌鹑、黄鳝、虾、蘑菇等。
可经常交替选服。 血虚 血虚主要表现为面色萎黄苍白、头晕乏力、眼花心悸、失眠多梦、大便干燥。
进补宜采纳补血、养血、生血之法,补血的药物可选用当归、阿胶、熟地、桑椹子等。食物有乌骨鸡、黑芝麻、胡桃肉、龙眼肉、鸡肉、猪血、猪肝、红糖、赤豆等。
6.中医常识中什么是表虚证
表虚证、表实证是论述表证与虚实之间关系的问题。
通常情况下,表虚表实的划分主要根据汗的有无。临床上,表虚证常表现为有汗出,常兼见恶风,发热、脉浮缓等症状。
对于表虚证,《伤寒 论》是这样论述的:“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由此可见,表虚证的成因主要是人体感受风邪,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故汗出。
从八纲虚实的概念来分析,所谓表虚证,是风邪伤人,肌表有邪气,全身正气不虚而致,因而,它仍属于实证的范围。此外,如果患者肺脾气虚,肌表不密,抵抗力低下,容易导致六*邪气的侵犯。
当受风邪侵袭,表现为汗出等表证时,也属表虚证的范围。临床上,表实证具有无汗的特点,且常伴有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脉浮紧而喘等症状。
这是由于感受了寒邪,寒为阴邪,主收引,使皮毛闭塞,卫阳被郁,气血不利,因而,就出现无汗、恶寒 发热、头身疼痛等情况。治疗宜用卒温解表之剂,解除表邪。
故按八纲虚实的概念来划分,表 实证属实证的范围。总之,表虚证、表实证只是表证的两大类型,是相对而言的,辨别表虚证与表实证,要结合 病人体质,以有汗无汗为依据。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