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的艺术成就
郑板桥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已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著有《板桥全集》,下面一起来看看郑板桥的艺术成就!
画竹
自谓画竹多于纸窗粉壁见日光月影的影射怪取得。曾题道:“吾之竹清俗雅脱乎,书法有行款,竹更要行款,书法有浓淡,竹更要有浓淡,书法有疏密,竹更要有疏密。”他擅写竹,更将款题于竹石间,以竹之“介于否,坚多节”来表达自我孤高的情操。
工楷隶
综合草隶篆楷四体,再加入兰竹笔意,写来大小不一,歪斜不整,自称“六分半书”,他以黄山谷笔致增强作画的气势,以“乱石铺街、浪里插篙”形容其书法的变化与立论的依据。
擅画兰竹石
体貌书朗,风格劲峭,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蒋士铨题画兰诗中说:“板桥作画如写兰,波磔奇古形翩翩,板桥写兰如作字,秀叶疏花是姿致。”这段话,将“书”与“画”在他作品中的关系真是说得透剔极了。
书画特色
独创写意,着意趣味。他自谓应有“真气、真趣、真意”
诗文特性
(1)去陈旧套语。
(2)白话代替古典。
(3)暗喻民族志节。
郑燮(板桥)有二首咏竹的诗,其一为“题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首诗既点出竹之“处境”,更直接说出竹的贞定,经得起各种磨难考验,俨然是个顶天立地、昂然不屈的烈士,令人望之生“敬”。
另一首为“题画竹”:
“画竹插天盖地来,翻风覆雨笔头载;我今不肯从人法,写出龙须凤尾来。”前二句写画竹的气势,后二句则双写人与竹的“择善固执”及不从俗流、不为俗物的个性。
《郑燮六十自寿》:
“常如作客,何问康宁。但使囊有余钱,瓮有余酿,釜有余粮, 取数页赏心旧纸,放浪吟哦。兴要阔,皮要顽,五官灵动胜千官, 过到六旬犹少。”
定欲成仙,空生烦恼。只令耳无俗声,眼无俗物,胸无俗事,将几枝随意新花,纵横穿插。睡得迟,起得早,一日清闲似两日,算来百岁已多。
对联
◎ 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
◎ 汲来江水烹新茗,买尽青山当画屏。(题焦山自然庵)
◎ 从来名士能评水,自古高僧近斗茶。(题茶馆)
◎ 删繁就简三秋树,立意标新二月花。
难得糊涂
难得糊涂:一句平淡有味的名言。
他本是个聪明绝顶,通今博古的一代文豪,却偏偏写什么“吃亏是福”、“难得糊涂”,并煞有介事地再加上个注:“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入糊涂更难”。
一般为官者都会了解,为政得罪巨室,就难有好的下场。而板桥一反积习,独行其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最后,不惜扔掉热烘烘的乌纱,而宁可回到冷飕飕的秋江上去钓鱼,也正因他的率真,才能显得如此的洒脱。
他所题的“难得糊涂”,可能有两种含意,一方面似有鉴于官场中的糊涂,他难得那种糊涂,只有及早抽身。另一方面当系看透世态,为免多惹烦恼,不妨糊涂一点。他能保全这种糊涂,也算得是可人了。
板桥三绝
“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正可概其生平,也是最确切的赞颂。传统书香门第的楹联,常题:“传家有道存忠厚,处世无奇但率真”。正是郑板桥的最佳写照。
举其诗集里三首题画的诗,来看郑板桥三绝--诗、书、画的高妙。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诗云》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云》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鱼竿。
《初返扬州画竹第一幅》
二十年前载酒饼,春风倚醉竹西亭,而今再种扬州竹,依旧淮南一片青。
从这三首诗中,悠悠然的感受到题诗如画的美外,更可闻到他关心民情,以及因案辞官的高操志节;疏放狂宕中,更见其真性情,故人有云,板桥三绝充满了三真:真气、真意、真趣,的确形容得非常贴切。
绘画艺术
封建社会中,士大夫自以为清高、坚贞、虚心,往往在画图中、题画诗中表露其意,但由于历史的、社会的多方面因素,这些士大夫对人生的挫折、社会的不公往往多采取远离生活,逃避现实,隐遁山林,寄情于自然丘壑的态度,作品大都是以闲情寄兴、自娱娱人的为多,即使有感而发的诗题也是泛泛而谈,有它的局限性。
而清代扬州八怪中的郑板桥的题画诗却有所不同,他已摆脱传统单纯的以诗就画或以画就诗的窠臼,他每画必题以诗,有题必佳,达到“画状画之像”“诗发难画之意”,诗画映照,无限拓展画面的广度,郑板桥的题画诗是关注现实生活的,有着深刻的思想内容,他以如枪似剑的文字,针砭时弊,正如他在《兰竹石图》中云:“要有掀天揭地之文,震电惊雷之字,呵神骂鬼之谈,无古无今之画,固不在寻常蹊径中也。”
郑板桥出身于书香门第,康熙末年中秀才,雍正十年中举人,乾隆元年中进士,五十岁起先后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计十二年。“得志加泽于民”的思想,使得他在仕途对连年灾荒的平民百姓采取了“开仓赈贷”“捐廉代输”等举措,这引起了贪官污吏、恶豪劣绅的不满,被贬官。之后,他靠卖画维持生活。郑板桥的一生,经历了坎坷,饱尝了酸甜苦辣,看透了世态炎凉,他敢于把这一切都糅进他的作品中。品析郑板桥不同时期所画的兰竹图上的题画诗,我们可以透过有限画幅的形象联想到郑板桥的人生经历,联想到清代社会的种种腐 败现象,使单幅画面犹如文学作品、影视片一样,叙说着许多许多……
当他任山东潍县知县,曾作过一幅画《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画中题画诗云:“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这画中的竹子不再是自然竹子的“再现”,这诗题,不再是无感而发的诗题,透过画和诗,使人们联想到了板桥的人品,他身为知县,从衙斋萧萧的竹声,联想到百姓困苦疾声,说明他心中装着百姓,情感链系在百姓身上。这时画中的竹叶有了形象的扩展,郑板桥开仓赈贷,救济灾民的场景一幕幕地浮现在人们脑海里,“凝固的瞬间”在观众的脑海里变成了无限延续的故事,好似极富感染力的小说、影片那样,扣人心弦,发人深思。寥寥几笔竹叶,简练几句诗题,让人倍感作品中蕴藏着的深刻的思想、浓浓的情意。再有几幅是郑板桥被贬官后离开潍县,三头毛驴一车书,两袖清风而去,临行前后作的画,其一画竹图题云:“乌纱掷去不为官,囊囊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竹渔竿”,借竹抒发了他弃官为民、淡泊名利、享受人生的平静心态,其二《竹石图》中题诗曰:“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画幅上三两枝瘦劲的竹子,从石缝中挺然后立,坚韧不拔,遇风不倒,郑板桥借竹抒发了自己洒脱、豁达的胸臆,表达了勇敢面对现实,绝不屈服于挫折的人品,竹子被人格化了,此时,“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类似的还有,如《墨竹图》题云:“宦海归来两鬓星,春风高卧竹西亭,而今再种扬州竹,依旧江南一片青。”另一幅竹图题云:“我被微官困煞人,到君园里长精神,清香一片萧萧竹,里面阶层终绝尘。”这几幅墨竹图,都是借竹子抒发他遭贬官后,越发洒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情感。至此,我们可以看出郑板桥所画竹子和题画诗,大多是借竹缘情,托物言志,抒发了“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情怀,表现出“立根原在乱岩中,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劲,表达出“写取一枝清瘦竹,乌纱掷去不为官”的气节和气概,凡竹子的高风亮节,坚贞正直,高雅豪迈等气韵,都被他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正是郑板桥作品不同于传统花鸟画之处,不同于前人之处。传统的兰竹大多数表现为欣赏性的、娱乐性的主题,画面主要追求自然形象的真与美、绘画技能的高与低、笔墨运用的娴熟与雅俗,而到了郑板桥的笔下,除了达到这些技能技巧外,题画诗还赋予这题材新的思想内容和深邃意境,使花鸟画亦能产生思想性、抒情性,给人以深刻的感受,让人看了以后,回味无穷,思绪万千……
郑板桥画竹独特,画石亦如此。自然界再无情的石头在他笔下也活了,如《柱石图》中的石头,这也是前人画中常用题材,但很少把它作为主体形象来表现的。而郑板桥在画幅中央别具一格地画了一块孤立的峰石,却有直冲云霄的气概,四周皆空没有背景。画上四句七言诗:“谁与荒斋伴寂寥,一枝柱石上云霄,挺然直是陶元亮,五斗何能折我腰。”诗点破了画题,一下子将石头与人品结合到一块儿,可谓“画不足而题足之,画无声而诗声之。诗画互相为用,开后人无数法门。”板桥借挺然坚劲的石头,赞美陶渊明。板桥赞美他刚直不阿、品格高尚的'人格,同时似乎也有吐露他自己同样遭遇及气度的意思。画中的石头代表了人物形象,蕴藏着刚直不阿、气宇轩昂的品质,使人感到,此处画石头比画人更有意味,更能揭示深刻含义。
郑板桥还有很多以兰花为主题的画,也表现了一些新的内容,借题画诗发挥,寓意对各种各样事物的看法。如:有的借兰花特征,透溢出做人胜不骄、败不馁,持平常心态的胸臆,题画诗云:“兰花与竹本相关,总在青山绿水间,霜雪不凋春不艳,笑人红紫作客顽。”由兰花让人产生联想,做人要像兰花一样幽静、持久、清香,不浮不躁,不争艳。咫尺画幅,拓展无限之大,意境深邃。又如:有的借一丛丛兰花,夹着一些荆棘的自然现象,抒君子能宽容小人之大度的气质。《荆棘丛兰石图》题画诗云:“不容荆棘不成兰,外道天魔冷眼看,看到鱼龙都混杂,方知佛法浩漫漫。” 另一幅《荆棘丛兰石图》题云:“满幅皆君子,其后以荆棘终之何也?盖君子能容纳小人,无小人亦不能成君子,故棘中之兰,其花更硕茂矣。”板桥匠心独运,兰花中穿插几枝荆棘,画兰花与荆棘共存,表达了遇有小人,虚怀若谷、和睦共处,“历经磨练,方成英雄”的宽宏大量之胸怀,读画者亦受益匪浅。越读越感简单的植物具有高深的意境,乐趣无穷。纵观郑板桥笔下所画的兰竹石,细品题画诗,我们不难看出,他喜画兰竹石的缘由,正如他所云:“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而“为四美也”。“有兰有竹有石,有节有香有骨”。在他眼中,兰竹石,能代表人坚贞不屈,正直无私,坚韧不拔,心地光明,品格高洁等品格,因而其题画诗的字字句句,托物言志,意境深远。
郑板桥最著名就是《墨竹图题诗》了: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市,一枝一叶总关情。 这首诗写他在任上时山东受灾,饥民无数。郑板桥整日为灾民奔波,白天劳顿,晚上思绪万千,夜不能寐。听着冷雨敲窗,风吹疏竹,发出萧萧之声,他立即联想到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于是起身展纸作画,成就此篇,送与上级使其了解民间疾苦。他又上书请示放赈,打开官仓,救济百姓。灾情严重,情况紧急,他来不及等上级批复,毅然决定开仓放粮,同时动员官人煮粥赈灾,因此得罪了上级,被罢官。
上述种种,都是郑板桥借兰竹石与现实生活中的各类现象发生紧密联系,有感而发的创作画,也正是将“文人画”,“脱离现实,逃避现实”,引向“关心现实,注意现实”做出的贡献。题画诗,使比较单纯的花鸟画,有了丰富的社会内容,产生深刻的思想性、抒情性,拉近了与读画者的距离,仿佛进行了心与心的交流、面对面的对话,使“凝固的瞬间”不断延续着,加强了艺术感染力。
题画诗在他笔下,除了在内容上有思想性,抒情性以外,在形式上还更具有艺术性、趣味性。题画诗能充分体现“书画同源” “用笔同法”的艺术趣味,而传统画家的题款跋文,大多题于画的空白处,与画面起平衡作用,但“扬州八怪”的题款已脱传统国画以及“文人画”题款、题诗的窠臼,特别是郑板桥将书法与画糅合在一起,还成了共同表现形象的特殊手法,彼此关系不分割。如《兰石图》,郑板桥别具匠心地将诗句用书法的形式,真草隶篆融为一体,大大小小,东倒西歪,犹如“乱石铺街”地题于石壁上,代替了画石所需的皴法,产生了节奏美、韵律美,又恰到好外地表现了石头的立体感、肌理美,比单纯用皴法表现立体感更具有意趣。这倒成了不可或缺的表现方法,既深刻揭示兰花特征,寓意高尚人品的意境美,又有书法艺术替代皴法的艺术美。让人在观画时既享受到画境、诗境的意境美,又能享受到书法艺术的形式美,沉浸在诗情画意中。另在许多兰竹石的画幅上,他题诗的形式变化多端,不守成规,不拘一格,自然成趣,达到书佳、行款得体,画亦随之增色。所谓行款得体,即是视画面的实际,进行构思,讲究构图的形式美,因而他将题画诗或长题于侧,或短题于上下,或纵题、或横题、或斜题、或贯穿于兰竹之间、藤叶之间,断断续续地题,观其形态,参差错落,疏密有致。是书也是题,是画也是诗,是诗也是画,欣赏每幅画中题画诗,既是绝妙的书法再现,也是将书画相映成趣的综合艺术,书题与画面有机地交融在一起,构成了统一的诗情画意,给人以综合的完美的艺术享受。因而,世人无不赞叹他们是诗书画印融为一体的最佳创作者。
人物生平 少年时期
康熙九年(1670年),郑克于东宁承天府出生,其生母为延平王郑经的后宫夫人黄氏,郑克的嫡母为早已于康熙五年(1666年)逝世的郑经嫡妃唐氏。郑克为郑经的次子,郑克臧为其同父异母的兄弟。
康熙十三年(1674年),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已经起兵反清,耿精忠遣人入台请求郑军入闽作为援助。郑经西征清朝福建的时候,册立嫡长子郑克臧为延平王世子,授予监国的职务、掌理明郑王朝国政。并将陈永华之女陈氏许配给了世子郑克臧, 而 冯锡范 之女冯氏则许配给了郑克 。
康熙十九年(1680年),郑经西征内地的时候被清军主帅康亲王爱新觉罗·杰书击败,无功而返。而就在郑军入闽的时候,监国郑克臧的岳父、东宁总制陈永华奉命留守台湾,兼管这里的兵马和守卫情况,颇有人望,郑军撤回台湾后,郑克的岳父冯锡范嫉恨陈永华,想要谋取他的兵权,郑经大将刘国轩与冯锡范的态度暧昧。冯锡范设计而对陈永华说:“在西征上我没有立下功劳,回来后仍占据国家大位,觉得不妥,所以我将辞去职务,在家静养以渡余年。”这话深深让陈永华感动,既然最令人头痛的一介武夫冯锡范都懂得要刺位,自己也应辞职,即向郑经提出解除兵权的辞呈。郑经不想批,但冯锡范却大加赞同并说道:“永华勤劳数载,形神已焦。今欲乞休静摄,情出于真,宜俯从之。”
康熙十九年(1680年)三月,郑经批准,并将陈永华所管辖全国最骁壮的部队勇卫军交由刘国轩;冯锡范仍然任职侍卫,并不辞职。五月,陈永华被解除职务,并辞去东宁总制之职,不久忧郁而死,陈永华的逝世标志着郑克臧势力大减。
夺得王位康熙二十年(1681年)正月二十八日,郑克的父亲郑经病逝,他的诸位兄弟为争夺王位大打出手。当时世子为郑克的长兄郑克臧,郑克臧是陈永华的女婿,已经成年,担任监国很多年了,各方面的评价都不错。冯锡范想要让年仅十二岁的郑克取代郑克臧,并且派人同郑氏宗亲郑聪、将领刘国轩商议。刘国轩本非奸邪之徒,但冯锡范之父冯澄世对刘国轩有提拔之恩,刘国轩曾拜冯澄世为义父,这层密切关系使刘国轩倒向冯锡范一方,也遗忘托孤使命,促使冯锡范后来的弑君。
并且他们向太妃董酉姑进“郑克臧非郑氏骨肉,而是李氏之子”等谗言,共同策划、发动东宁之变。不久,冯锡范与郑经的诸子以郑克臧非嫡出之由,将其缢杀。郑克承袭了延平王的爵位。政变后,郑克被拥立为新王。继位后,郑克先是晋封宗室与政变的功臣,分别赐予公、侯、伯等爵位;随后又追赐祖辈郑成功夫妇以及父辈郑经夫妇谥号。
郑克被拥立后后,冯锡范自以拥立有功,表封为忠诚伯,仍管侍卫,兼参赞军机。弑君的郑聪为辅政公,然而资才庸懦,事少决断,惟冯锡范是听;郑明、郑智为左右武骧将军。又将“克臧螟蛉难嗣大位”的文书通告四方,民心、军心尽丧。
同年七月,清朝内阁大学士李光地向康熙帝上奏说:“郑经死后,郑克年幼,诸将不能协同作战,郑克不能驭下,兵民离心,如果此时派出大军征讨台湾必能攻克,机不可失啊。”康熙帝听后当即表示同意李光地的建议并且准备攻台。
而此时,郑克统治下的台湾在经济上、军事上也远非昔日可比。经济上,台湾已连续三年发生自然水旱灾害,粮食歉收,米价飞涨。多年战争的消耗,也使台湾府库空虚,财政拮据。为筹集粮饷,扩充军队,抵御清军的进攻,郑氏集团加强了对台湾各族人民的压榨和勒索,岛内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空前激化,各种形式的反抗斗争时有发生。军事上,郑军在大陆沿海地区的作战中损失惨重,最后仅剩千余人逃回台湾。此时台湾、澎湖两地的郑军尚有5万余人,大小战船200 艘左右,但军心涣散,士气低落,不断有郑军官兵驾船投奔大陆,向清 *** 投诚。
兵败降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十一月,清朝福建水师提督施琅提请专征权,进剿台湾。福建总督姚启圣仍然主张招抚。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台湾向清 *** 请求照琉球、朝鲜例,只称臣进贡,不剃发登岸,这一请求遭到了清朝的反对。清郑双方爆发澎湖海战,大清水师提督施琅大败刘国轩及董腾等人,取得澎湖安抚司;刘国轩随后逃回东宁。战败后,东宁朝廷开始商讨接下去的对策,主要分为“再战派”与“主和派”。
再战派以中书舍人郑得潇、建威镇黄良骥、水师镇萧武、中提督中镇洪拱柱等人为中心,向克以及冯锡范力主征伐吕宋、永保明郑国祚;然而,原本听从再战派的冯锡范却听信刘国轩的主和言论,最终选择投降清朝,而年幼无权的郑克也跟他一起投降了。七月初五,冯锡范命郑德潇写降表。七月十五,冯锡范将郑克送交施琅,并提出“三不伤”请求,即清军入岛“不伤郑室一人,不伤百官将士一人,不伤台湾黎庶一个”。八月十三,施琅进入台湾受降。
晚年逝世随后郑克全家被送往京师,隶属汉军正红旗,受封为 海澄公 。台湾平定之后,清廷议政王等会议决议:将明郑后裔及伪官人等,安插直隶、河南、山东等省,但郑克、刘国轩、冯锡范等人不便安插外省,应将伊等近族家口,俱着遣来,编入旗下。施琅得知后权衡利弊,向朝廷上了《移动不如安静疏》,主张就近安插。奏道:“若行移驻,其间有眷口者不少,无眷口者亦多,远涉长途,不堪艰瘁,逃匿生患,所不能无。又沿途搬运,百姓有策应人夫之苦,经过郡县,官吏有备给口粮之费,所到地方有拨动民房之扰;开恳耕作,有应给牛种农具之资,又是一番苦累……”这一意见既有利于稳定刚刚回归的台湾军民人心,又能节省大量人财物,于是康熙帝下旨改变了原来的决定,仅将郑、刘、冯及明裔朱恒等人遣京;其余郑军四万余名投诚人员发回原籍受职、入伍、归农,各听其便。
清廷不许郑克回福建居住,与家人被软禁在北京朝阳门外的一条胡同里,而这里正是当年清廷软禁其曾祖父郑芝龙的地方。为防止前明及郑氏政权余党滋事,清廷对郑克的活动进行严格控制。在降清后20多年间,郑克仅回泉州两趟,一次为祖父郑成功的遗骸迁回泉州,一次为郑氏祖庙修缮,且每次仅停留数日便被要求限期返京。
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内务府编立佐领,由郑克的二弟郑克管理,分隶正黄旗汉军。雍正四年拨入正红旗汉军。清廷对郑克不谓刻薄,也非厚待。郑克虽授以公爵称号——汉军公,却有衔无职,坐吃山空。郑家人口众多,一个佐领仍无法维持生活,因此请求归还在闽、粤被侵占的祖产,结果是在晋江、同安、漳州、广东各地祖产全被地方官所占,非但不还,反将郑氏家人诱往数年,拖毙二命。
康熙四十六年丁亥(1707年)八月二十七日(9月22日),年仅37岁的郑克卒于北京,爵位无袭。郑克弟郑克,奉清朝之命将郑成功、郑经骸骨迁葬福建泉州。郑克死后,其母黄氏向清廷要求发还郑家产业,但不了了之。
主要成就康熙二十年(1681年)正月二十八日,郑经逝世,他死后王位的继承顺理成章应由长子、监国郑克臧即位,但冯锡范起而反对,联合郑经的王弟郑聪、郑明、郑智、郑柔等人杀掉郑克臧,协助郑克夺得王位。
郑克即位之时,清朝 *** 统治中国已成定局,郑氏政权逐步演变成为地方割据政权。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七月八日,清 *** 派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率水陆官兵2万余人、战船200余艘,从铜山向澎湖、台湾进发。清军向澎湖守军发起攻击,郑军溃败。郑克率众归顺清 *** ,台湾的统一也使得东南安定,匪患大减。
人物评价郑成功之后其子孙郑经、郑克为首的郑氏集团,将他们统治下的台湾变成同清 *** 长期对峙的独立王国,为结束分裂局面,消除东南沿海的长期威胁,实现国家的统一和安定,清 *** 对台湾郑氏集团从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战略和策略。澎湖海战后,郑克在大势所趋之下,率残部归降,不仅减少了战争伤亡,而且也是其后康熙皇帝设置台湾府,第一次真正意义在台湾岛上建立行政机构进行管辖。(元代只是在澎湖设立巡检司,几年甚至几十年才上岛看一次)
家族成员 祖辈高祖父:郑士表(另一说郑绍祖),字毓程,号象廷,福建泉州府南安石井乡人。
曾祖父:郑芝龙,又名一官,号飞黄。为明末时期东南沿海武力海商集团之***,因从事海上贸易而致富,并组织强大的武力做为后盾,为后来郑氏王朝抗清实力的奠基人。
曾祖母:田川氏(1601年-1646年)日本九州平户川内浦人。名不详。她生于田川家,后来母亲改嫁给从中国福建泉州移民到平户的华人铁匠翁翊皇,她也成为翁翊皇的继女,因而亦作翁氏、翁太妃。
祖父:郑成功。
祖母:董酉姑,福建惠安进士礼部侍郎董先之女,郑经生母。
父母父亲:郑经,郑成功长子,字符之,号式天,乳名锦。继承父亲延平郡王、招讨大将军之官爵;在英国东印度公司的纪录中被称为“ *** 王”。
嫡母:王妃唐氏。
生母:黄氏。
兄弟兄长:郑克臧。
弟弟:郑克。
妻子冯氏,冯锡范之女。
儿子长子:郑安福。
次子:郑安禄。
三子:郑安康。
史籍记载《清史稿·卷二百二十四·列传十一》
《台湾通史:卷二建国纪》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