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名誉教授名单
北大名誉教授名单如下:
1、曹文轩教授
语文:民族文化的薪火传承者母语规范化的责任承担者
2、刘意青教授
我国外国文学教学的历史、理论与方法
3、钱理群教授
生命意识烛照下的文学史书写
4、汪玉凯教授
电子政务需要"顶层设计"
5、吴晓东教授
外国现代主义小说的阅读与教学
6、乐黛云导师
回顾与前瞻:中国比较文学新视野
7、于鸿君教授
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8、谭营行教授
走科技前沿深耕群体智能阵地
9、程乾生教授
数学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
现代人为什么不爱读现代诗
朱令四十五是一位著名的作家和诗人,她写下了许多优美的作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等。她的作品多以情感为主题,探讨了人类内心世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1、朱令四十五的诗歌以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情感表达了人类内心的感受和思考。她的诗歌中充满了对人类情感和生命的思考和感悟,以及对自然和社会的关注和思考。她的诗歌形式自由,语言简洁明了,既有现代诗歌的自由和个性,又有古典诗歌的沉着和内敛。
2、朱令四十五的散文则以清新自然的语言和细腻的描绘手法,表达了她对生活、自然和人类的观察和感悟。她的散文中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人类内心世界的探索和理解。她的散文形式多样,既有随笔、游记、也有回忆录和评论等。
3、朱令四十五的小说则以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情感表达了人类内心的矛盾和挣扎。她的小说中充满了对人性的探索和对社会的反思,以及对个体生命的关注和思考。她的小说形式多样,既有短篇小说、也有长篇小说和中篇小说等。
朱令四十五的相关知识
1、朱令四十五是一位著名的作家、诗人和翻译家,以其优美的文笔和深刻的思想而广受读者喜爱。她出生于1973年,北京人,本科和研究生均就读于北京大学,师从著名学者钱理群教授。朱令四十五曾任职于中国青年出版社,并担任《青年文摘》杂志编辑。
2、朱令四十五的创作领域广泛,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和翻译等。她的诗歌作品以清新自然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著称,表达了她对生活、自然和人类的观察和感悟。她的散文作品则以细腻的描绘手法和深刻的人文思考而受到读者喜爱。
3、朱令四十五的作品曾多次获得国内外文学奖项,包括冰心散文奖、华语传媒文学奖等。她的代表作之一是中篇小说《二十四小时》,该小说以一位女作家的视角,细腻地描绘了生命的脆弱和坚韧,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
现代诗也曾经盛行一时,可惜我没有机会亲历,只能在别人的追述里想象那如火如荼的景观。记得我读中学时,诗歌的余热尚存 ,在日记本里我也曾工工整整地抄写过席慕容和汪国真的诗,也购买过顾城的诗集。
进入新世纪以来,诗歌的发展进入了瓶颈,前景不免令人沮丧。本来,在一般的读者眼中,诗歌是一直处于劣势的(相较于散文和小说),再加上一批所谓的诗人——美其名曰——创造性的探索——其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无疑,此弄巧成拙之举,在本已不景气的文学市场的份额中,诗歌不可避免的成为了鸡肋。
作为一个文艺青年,我也爱读诗,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发现了现代诗一些触目惊心的痼疾。鱼鲠在喉,不吐不快,结合自己的心得,今归纳一下,为以下五点:
(一)随心所欲地造词。自“五四”时期,胡适提倡新文化运动以来,近百年中,现代汉语经过变革、演化、丰富、发展,迄今渐趋成熟和完善。正确的、规范的使用汉语,是对每个写作者最起码的要求,可是有些诗人为了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艺术效果,硬生生地造出了一些令人惊诧莫名的新词,诸如“梦香”、“徜翔”、“眸光”……不一而足。而这些自出心裁的新词汇夹杂在模棱两可的诗句里,不仅诘屈聱牙,而且往往使读者不明就里,徒增烦恼。
(二)句读无章法。原本是一句语意通畅、意思明朗的句子,偏偏到了诗人的手里,被无情的肢解,待重新组装后,变得似是而非,甚至面目狰狞。众所周知,诗是分行书写的,标新立异的诗人们总是喜欢把一句话腰斩为两截:一截放在上一句的末尾,一截放在下一句的开头。这样的诗,倘若一气读下来,感觉像是弥留之人的迷乱的谵语——前半句被痰卡在喉咙里,后半句还在肚子里回旋呢!
(三)故弄玄虚。我想大家都有过这样的阅读经历:明明一首诗中所有的字都认识,可这些常用字被诗人连缀成诗后,就发生了魔术般的效应,横竖让人捕捉不到诗的主旨,有时连诗的字面上的情感表达都无法捉摸。读者深受其苦,诗人却自视高明。我曾经把自己写的一首诗拿给一位文友,当面请他批评、指正。他匆匆瞟了一眼,笑着对我说,你写的这个东西,放在上世纪80——90年代,或许还有生存的空间,在今天,它只能被毙掉,因为你写的诗能让人读得懂,这可是大大的失败,你要赢得别人的认可,就要把诗写成印象派的画作,让整个人类都无法理解你的动机,如果连耶和华和撒旦都无法理解的话,你就成功了,说完,他哈哈大笑。对于文友的高论,我只能苦笑。但我明白,眼下,这是“诗”赖以生存的不二法门。
(四)言犹未尽。有些诗洋洋洒洒的写了50多行(甚至更多),一眼望去,绵延跌宕、蔚为壮观;读下去,或气贯长虹、或缠绵悱恻、或文采斐然……但通篇下来,有时不免予人一种言犹未尽之感,明显的感觉到作者并没有把所要表达的情感淋漓尽致的呈现。当然,此种做派,谈不上是艺术的留白,也无法达到引人意远的境界,只能说是虎头蛇尾。面对此种情形,我不禁在想,难道作者想让读者把这未竟的诗续写完整吗?真是可笑。
(五)丧失了音乐美。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诗须有形式,要易记,易懂,易唱,动听……”。鲁迅先生文中所强调的“易唱,动听”,无疑,是指诗的音乐性,这也是诗的美学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众多经典,在当时都是用来吟唱的。反观如今充斥在纸质媒体和网络平台上的“诗歌”,它们哪里还有一点音乐美的影子?它们已经完全亵渎和背叛了“诗歌”的特质和内涵,滑向了虚妄和造作的深渊。
北岛在一篇文章中记述了一件事。他的侄女对他说,如果他日后出版了散文集可以送给她一本,如果他出版了诗集,那就别送了。北岛虽然把这件事记述得云淡风轻,我们仍然可以在字里行间捕捉到诗人难言的隐痛。诗歌沦落至此,夫复何言!
我越来越不爱读现代诗了,因为读出的都是梦碎的讯息,我买的几本诗集蜷缩在角落里早已蒙上了尘埃。直到有一天,我无意中读到了汪峰的《春天里》和许巍的《两天》的歌词,仿佛在暗夜里看到了一弯新月。《春天里》充满了淡淡的忧伤和浓浓的人文情怀;《两天》洋溢着哲理的追寻和成长的思索。它们远比如今一些所谓著名诗人的诗作更具生命的气息,也更具直抵人心的力量。钱理群教授把崔健的《一无所有》的歌词作为诗歌选入大学语文教材,看来是不无道理的。
当下的诗人们,应该像诚实的音乐人致敬,不要继续迷信荒芜和虚空,像他们一样学会关心成长和心灵;像他们一样学会敬畏土地和岁月;学会反思和继承,学会把自己的创作深深的扎根于生生不息的生活。以一颗赤子之心仰视人生和信仰,这样创作出的作品才不会失血、失重,唯有独出机杼的作品才能走进读者的心里。这是历史的经验,也是所有的诗人应该审视的。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