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的道教编写了哪些书经?
东晋南朝道教的改革者首推道士陆修静(406~477)。陆氏字元德,号简寂,吴兴东迁(今浙江湖州)人。从小好习文籍,博览强识。少年时修炼辟谷道术,虽外混世务,实内守贞朴。中年遗弃妻室,游弋江川,遍访高士,广搜道经佚文,成为江南道教的一代宗师。
陆修静推行的南朝道教改革,重点在对道教经典的整理、道教教义的发展、道门教规的肃饬,以及道教组织形式的改革等方面。
东晋刘宋以来,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日益广泛。大批佛教经典律学被翻译介绍,佛教僧团与寺院普遍建立,江南一带出家学佛、研究佛典的文人雅士日渐增多,就连陆修静本人也深受佛教的影响,认为“在佛为留秦,在道为玉皇,斯亦殊途一致耳。”佛教的发展,对道教产生了猛烈的冲击。佛教的经典文书可以由西域去印度求取,并通过翻译、改写而广为传扩,但道教的典籍只有来源于假托太上老君、诸天神真降临诰授的形式来制作,这就大大限制了道教教理的发展。于是,依靠扶乩撰文,改写佛经章节,抄袭前代医、卜、占、谶等类方书,变成了东晋道士编写道经的主要材料来源。由此派生的大量道经,经卷孳乳,真伪混淆,杂乱无章,是非相乱,东晋后期,《上清》《灵宝》《三皇》等大批新经典问世,丰富了道教教义,但各派道士在传经过程中,以讹传讹,互相封锁,又使许多道经源流不明,互无统属,流失分散。道教学者陆修静早年便留意收集经典文献,《玄品录》卷三记录他曾“南诣衡湘、九嶷,访南真之遗迹;西至峨嵋、西城,寻清虚之高躅”,为整理道教典籍,辨别真伪,考镜源流,编纂经目,分别品次,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元嘉十四年(437),他刊正《灵宝经》,撰编了《灵宝经目》。
太始三年(467),陆修静又得到上清派杨、许真人手写《上清经诀》真迹,和鲍靓所造《大有三皇经》文,对上清经、三皇文加以整理。太始七年(471)奉敕撰献《三洞经书目录》,共著录道家经书符图、方技方法1228卷。同时,首创在道教史上有深远意义的道教典籍三洞四辅十二类的分类法。
三洞,指玉清境洞真教主天宝君所出的洞真部真经,又称洞真上清经;上清境洞玄教主灵宝君所出的洞玄部真经,又称洞玄灵宝经;太清境洞神教主神宝君所出的洞神部真经,又称洞神三皇经。
四辅,指太玄、太平、太清、正一四部。
十二类,指三洞中又分本文、神符、玉诀、灵图、谱录、戒律、威仪、方法、众术、记传、赞颂、表奏。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