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枪矛槊为何总是分不清

是丫丫呀1年前 (2023-12-01)阅读数 23#综合百科
文章标签杆子武器

枪矛槊为何总是分不清

在武术界,一般管硬杆的称为矛,杆子有一定弹性的称为枪,但是这个说法没有古籍记载,同时也很容易找到反例,比如五代十国时期流行的铁枪,《新五代史·王敬荛传》中记载“敬荛为人状貌魁杰,而沈勇有力,善用铁枪,重三十斤。”

按照按照五代时一市斤660克计算,是19.8kg,这个重量显然不是木杆的长枪了,铁杆的长枪那肯定是没可能有什么弹性的。所以说是有弹性的杆子才是枪的说法,就出现了反例,似乎难以自圆其说。

同样也有说有枪缨的是枪,没枪缨的是矛的说法,但宋代《武经总要》中枪九色一栏下有九种不同形制的长枪,其中有的有枪缨,有的没有枪缨,但是都称为枪,而刀八色中的“戟刀”的图样中,反倒也有装着红缨。古代兵书图样里类似的反例也有不少,所以这个说法似乎也难以成立。

而槊就更加扑朔迷离,网络上一直盛传马槊造价高昂,杆子是积竹木柲,要用上等韧木的主干,剥成粗细均匀的蔑,胶合而成。把细蔑用油反复浸泡。一年之后,将蔑条取出,荫凉处风干数月。后用上等的胶漆胶合为一把粗,丈八长,外层再缠绕麻绳。待麻绳干透,涂以生漆,裹以葛布。葛布上生漆,干一层裹一层,直到用刀砍上去,槊杆发出金属之声,却不断不裂,如此才算合格,要历时三年,而且成功率还不保证,网上说几成的都有,大多是说三、四成。

说是做出来的马槊杆子刚柔相济弹性惊人,仿佛就是传说中的神兵利器金色传说级别的武器。

但这种说法根本没有任何的史料记载,而存世的马槊甚至还有带着残杆的,残杆也只是普通木杆,并没有这种工艺。更不用说,生漆本身就是没有弹性的,刷这么多层生漆上去又怎么可能搞出来刚柔相济弹性惊人的杆子呢?根本就是自相矛盾的传言而已。

这种积竹木柲在先秦时期有出土,但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犀利,柲通“柄”,所以就是武器的柄而已,不但不是马槊专属,出土的积竹木柲甚至有不少短的戈杆。反倒是马槊流行的隋唐时期从未出土过这类复合材料的杆子。

不过实际上有人曾经见过这种传说中的复合材料的杆子,是清代的枪杆,持有者说是祖传的,很意外的就是这种工艺实际上居然一直流传到清代,但是杆子本身并没有多么厉害,持有者的祖先也不是什么大将或是世家大族,只是普通的士兵。所以这种杆子十分昂贵,制作周期很长的说法显然完全靠不住。

根据我们推测,很可能是因为当地没有好的枪杆木料,想要又长又直的枪杆,就只能几节木杆拼起来用竹片贴上缠绳刷漆加固,仅此而已。可以说算得上是一个制作比较精良的枪杆,但是绝对算不上什么刀砍不动的金色传说装备。

而且马槊也被传说是刃很长才叫马槊,但《释名》是这么解释马槊的:“矛长丈八尺曰矟,马上所持,言其矟矟便杀也。”

矟通槊,所以所谓的马槊,只是比较长的矛而已,不仅如此,在宋代的《大驾卤簿图》中专门有写着槊的持槊骑兵形象,他们手里的槊也只是杆子比较长,槊头并没有做很长,看起来和矛头枪头没什么区别交叉印证之下,马槊似乎也和枪矛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

所以枪、矛、槊分类的讨论最终往往只能草草地得出个并无区别的结论,但又解释不了为什么会有三种称呼,于是再次开启循环讨论三种称呼的区别。

但实际上枪和矛之所以出现不同的称呼是因为最早的时候枪和矛是真的有区别,是两种不一样的武器。《通俗文》是这么说枪的:“剡木伤盗曰枪。”而《苍颉篇》说的就更明确:“枪,谓木两头锐者也。”

而对于矛的解释也是说的很清楚,《释名》甚至详细的说明了矛这个名称的来源:“矛,冒也,刃下冒矜也,下头曰鐏,鐏入地也。”

也就是说在汉代及先秦时期的枪是没金属头的,就是削尖的木棍,而矛是有金属头尾的武器。无独有偶,日本安土桃山时期也使用类似的竹枪,就是竹子削尖就给农民当长枪用。

这种解释就很好地说明了为什么出现枪和矛这两种称呼,因为最早的时候这确实是两种武器。但是为什么后来枪和矛变成差不多的武器了呢?这就是因为槊的出现打破了古人的严谨分类,开启了鄙视链,导致了数千年枪矛槊称呼上的鄙视链循环。

之前就提到了《释名》说:“矛长丈八尺曰矟,马上所持,言其矟矟便杀也。”所以这里就能看出来,其实矟和矛是没什么区别的,杆子材质也好,尖头也好,其实都一样。只是长度上是一丈八的才被称为矟,而这个名称来源也跟枪、矛不同,不是为了分类而起的名字,是为了显示自己牛逼起的名字,你们拿的那个是矛,我这个已经不是普通的矛了,是矟,我用这个唰的一下就把敌人杀了,很快啊!

这就直接导致了矟这个称呼就是为了开启鄙视链,显示自己和其他人武器的等级不一样,我这个是金色传说装备,你们那个就是白色普通装备。但是槊和矛本就没什么太大的区别,好呗,你说你那是矟,矛就低你一头,那我也说我这是说,我也矟矟便杀不就完事了?

于是慢慢的因为矛成为鄙视链底端,手里的长矛顿时不香了,于是大家都不用矛这个称呼了。

但就像都发钱等于没发钱一样,大家都称为矟了,那岂不是高贵的骑兵和低贱杂兵用的武器没区别了?于是为了强行区分,骑兵用的称为矟,步兵不愿意称为矛,那就换个名呗,于是枪这个名字就被翻了出来赋予了新的意义。步兵用的称为枪,骑兵用的称为槊。

但是用枪也是矮一头啊,还是鄙视链底端,这个问题并没有真正被解决。到了隋唐时期,槊愈发流行,于是步兵再次说自己手里的叫步槊,甚至搞出了大量的杂槊,甭管长得像不像,反正名字里带个槊字就有逼格。

这种搅乱市场的行为最终变成了槊这个名头被用烂了,逼格被拉下来了,槊这个名字从鄙视链的顶端跌落尘埃,大家都不爱称呼自己的武器为槊了。于是枪成功上位,五代时期流行的铁枪,因为各路猛将的卓越表现被人们津津乐道,于是枪成为了武人眼中最靓的仔。

到了宋代《武经总要》里甚至有九种长枪形制,槊在北宋成为了仪仗器,蔡邕的《独断》中说:“天子出,车驾次第,谓之卤簿。”

所以北宋的大驾卤簿图里持槊武士就是仪卫,而非真正的作战部队。同时北宋的兵书《武经总要》里也没有槊,这更说明北宋时期作战部队使用的武器已经不用槊这个称呼了。

《无间道》里说得好:“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槊这个名称导致矛这个名称被歧视到没人愿意用,而宋代之后,槊也沦落到了没人愿意用这个名字的地步。于是新的一轮循环开始了,大家用的都叫枪那岂不是显不出来高低贵贱?于是矛又被拉出来再次沦为鄙视链底端的名称。

明代各种枪乃诸器之王的论调,用矛的那是下面的杂兵。所以出现了枪杆是有弹性的,可以用出各种不可思议技巧的说法,矛是硬杆,么得技术含量。

枪矛槊为何总是分不清

而这个杆子有弹性更牛逼的论调显然就被网上试图给槊复辟的人们拿去,成为了制作三年才能制作完成的马槊杆子弹力惊人这种反智的论调。但是毕竟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行,试图复辟不过是螳臂当车的行为,终将被历史的车轮碾碎。

于是马槊是高贵武器的论调只在网上火了一段时间,在有一小部分人真的花高价订做所谓的积竹木柲的马槊杆之后,马槊的神话迅速破碎,那些积竹木柲成为了冷兵器圈子里时代的眼泪。

但是当现在是个人都说自己用的是枪法之后,枪这个名称也开始有盛极而衰之象,长枪这个名字开始有点烂大街了,于是现在网上的论调又变成了软杆的长枪那是表演的花活,真正实战的那得是硬杆的长矛!

以此来看,即便冷兵器在如今已经脱离了战场,成为小圈子的爱好,但是人性从未改变,在有显示逼格的需求下,枪、矛、槊名称的鄙视链轮回依然没有停止,还在按照应有的轨迹继续轮回旋转。

兵器殳和槊

1、长度

槊:丈八以上为槊。

矛:丈八以下。

槊的定义,文献资料是这么说的:

《说文》:矛也。亦作矟。

《通俗文》:矛长丈八谓之槊。 

《博雅》:矟,矛也。

《释名》:矛长丈八尺曰矟,马上所持,言其矟矟便杀也。

所以槊就是一种长度为丈八的矛,别名矟。

2、材质

至于槊的杆,其实我国古代军阵所用,均为硬木枪杆,而且均要求足够粗,从未有什么弹性要求。

军阵用器的矛柄,全铁杆的记载很多。譬如王彦章王铁枪,又或者明末的军阵用槊大师石敬岩等,尤其推崇铁枪。

资料:

陆桴亭《石敬岩传》:……二月十二日,追贼于宿松,贼伏山谷中,空城以诱。我师轻进,贼伏起,断中坚为二,文达死之。

公与英犹未食,分左右奋击,自辰至晡,杀贼无算。英马蹶被执,公大呼往救,枪锋所及,无不披靡,围散复合者数。已而枪折马毙,公挥短刀步战,犹力杀数十人,至死不仆。

初,公与予论马槊,谓马上槊犹马上箭,对镫抹(拉、推)揪乃可发枪,若分骔者全恃马力,倘敌马力强,能折人枪,故马槊以浑铁为贵。公之死,卒(最终)以围合敌众枪力不及,而贼马又强,皆如其所论云。

戚继光的著作里,也专门强调了枪杆必须要硬、粗。

3、用途

马槊:古代在马上使用的兵器,专指马上所用的长矛。马槊比矛的威力更大,当然,造价也更高。 南朝·梁简文帝?《马槊谱序》:“马槊为用,虽非古法,近代相传,稍以成艺。”

矛:较短,主要为陆兵使用。

枪:为步兵武器,是最基本的武器,一般三米以上由大量步兵持械组成方阵,可攻可防。

扩展资料

实际上,在中国的骑兵首次大规模登上历史舞台的汉代,这些骑手们真正得心应手的武器并非槊这种长矛,而是较短的戟。汉代以及汉代之前,中国也存在着诸如夷矛之类的长柄武器,但是这些大多是战车之间拼杀所用的武器。在骑兵兴起之后,伴随着战车一起走下了历史的舞台。

而另一些诸如铍和铩,则是步兵使用为主。尤其是常常被误认为是马槊前身的铍,在《左传》中记载:阳虎前驱,林楚御桓子,虞人以铍盾夹之,阳越殿。“铍盾”这种使用方法,说明铍极有可能是一种主要为步兵所使用的武器,并且铍的装柄方式是扁茎,即将的铍锋插在柄里。

显然这种装柄方式,结构强度不如矛类的銎式,即将柄插入矛锋,不适合具装骑兵那种高冲击力的作战模式。因此铍与马槊之间就不大有可能存在什么继承关系。当然,也有一种学术观点认为,铍到了西汉开始转向銎式,并更名为铩。但其是否用于骑兵作战还需要进一步的可靠考古证据。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马槊

1、槊——加长升级版的矛。

2、槊类似狼牙棒?错误!

槊是刺杀类的兵器,而狼牙棒是击打类兵器。最大的区别是:槊头的长尖刺刀很长,能达到60厘米,狼牙棒的小尖刺是象征性的,刺杀作用很小。

这种错误源自小说评书单雄信的兵器“金顶枣阳槊”,它被误写为“金钉枣阳槊”,这与历史真实的狼牙槊类似。狼牙槊是历史真实的马槊之一,马槊最长可以达到四米,为了避免被敌人抢夺(历史真实的尉迟恭就善于避槊、夺槊),而在槊头和槊杆连接处加装一段铁箍,上有铁钉。但是,狼牙槊还是槊,是有长尖头的。

3、枪的长度约相当于人体直立,手臂伸直向上的高度。矛的长度有2——3米,槊长度有3——4米 / 矛头比枪头大,枪头比矛头细。矛刃又平又扁,怪异的形状很多,比如蛇矛,而枪刃通常设计成三角棱锥形。槊头等于矛头。

4、殳——是长棍子头装上圆形、棱形金属头(平滑的,无尖刺),打击、撞击类兵器,也有装上短矛头的(可能是长矛的前身)。/ 狼牙棒是尖锐的钉子,殳的金属头上面有一些是乳钉(小凸起,不锋利)。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