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北京冬奥会元素有哪些?

乐乐1年前 (2024-01-21)阅读数 10#祝福语
文章标签冬奥会北京

北京冬奥设计中的中国元素

1、北京冬奥会徽

中国元素:汉字、书法草书、剪纸

2022年北京冬奥会会徽冬梦,主要由会徽图形、文字标志、奥林匹克五环标志三部分组成,将厚重的中国文化内涵与国际现代风格相融合,使人眼前一亮。

图形主体运用中国书法形态表现了汉字冬并力图展现运动员的赛场英姿,舞动的线条流畅灵动,形如飘舞的丝带,增添了节日的喜悦氛围,也象征着北京冬奥会将在中国春节期间举行。

BEIJING2022在形态上也融合了中国书法与剪纸的特点,增强了字体的文化内涵和表现力,强化了会徽的整体感和统一性。

会徽主色调为蓝色,代表着冰雪与纯洁、未来与梦想,呈现出新时代的中国新形象、新梦想,寓意着对冬奥会美好祝福的愿景。

2、北京冬奥吉祥物

中国元素:国宝熊猫、中国灯笼、中国红、吉祥语

2022年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灵感源自中国国宝——熊猫,其憨态可掬的形象深受全世界人民喜爱。将熊猫与冰外壳相结合进行设计创作,体现了冬季冰雪运动和现代科技特点。

2022年北京冬残奥会吉祥物雪容融灵感源自有着2000多年悠久历史的中国符号——灯笼,以中国红为主色调灯笼,不但烘托了中国传统春节的欢庆氛围,也代表着欢乐与喜庆、光明与温暖、希望与梦想。

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赛会志愿者标志设计理念

北京冬奥会元素有哪些?

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赛会志愿者标志由国际通用手势“我爱你”演化来的标志,像一个青春的笑脸,充满了动感和激情,生动展现出奉献、爱与微笑的主题。

标志颜色由红色、**组成,代表热情和欢迎。图形采用国际通用手势“我爱你”,体现国际化、时尚化、年轻化。通过飘逸、动感的飘带形式,表达“心动”的感觉,体现“纯洁的冰雪,激情的约会”愿景。

标志上半部图形由寓意连胜的“VVV”组成,象征志愿者“手拉手”参与冬奥服务冬奥的热情;图形下半部分“笑脸”表达了“奉献、爱与微笑”的主题。志愿者的微笑是北京最好的名片,既是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传承,也是对志愿精神“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体现。

“春节冬奥添喜气,华夏梅林绽新花”“冰雪腾起彩虹梦,健儿舞开春日花”“福临北京冬奥,喜到全球千万家”。

中国春节世界同庆,北京冬奥全球瞩目。春节寄寓着阖家团圆的美好愿景,奥林匹克精神从一开始就象征着全人类的和平、友谊和团结。“现代奥林匹克之父”皮埃尔·德·顾拜旦曾说:“复兴奥林匹克运动的理想旨在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文明汇聚一处,融为一体”。当前很多国家和地方都受到中国春节文化影响,北京冬奥会更是全球瞩目。春节+冬奥,让中国和世界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春联、窗花、福字、灯笼……祈福永恒不变;剪纸、烙画、蛋雕、内画……非遗大显身手。人们用心“装饰”春节,饱含对新年幸福期许的同时,也在默默祝福、盼望着即将到来的北京冬奥会。

一起向未来,开启新时代。曾几何时,不要说参与冰雪运动项目,可能连冬奥会这个体育盛会我们也是知之甚少。如今,在北京冬奥会的影响下,我国不仅冰雪场地的数量得到大幅增加,并且冰雪运动在大江南北也呈现出全面开花之势,特别令人欣慰的是,很多普通群众都是以个人自发的方式参与到冰雪运动之中来,在很多地方还掀起了一股参与冰雪运动的热潮。所以说,北京冬奥会不仅点燃了许多人对精彩“冬梦”的期待,同时也激发了很多人对冬季运动项目的喜爱。我们相信北京冬奥会必将载入史册,并且也一定会开启冰雪运动的新时代,在冬奥会的示范推广下,一定会带动更多的普通群众参与到冰雪运动之中来,促使大家以实际行动诠释奥林匹克运动的题中应有之义。

舞动冰雪,点燃梦想。北京冬奥会开幕之日,也是虎年第一个节气“立春”之日,在这充满希冀的时刻,让我们怀揣冬奥梦想一起赴冰雪,一起向未来,衷心祝愿各国运动健儿在赛场上如虎添翼、虎虎生威,赛出风格、塞出成绩、塞出壬寅虎年的精气神。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