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有着怎样的过程?
北京街头的义和团成员清政府在义和团问题上犹豫摇摆,各国公使决定用武力胁迫清朝统治者就范,遂调集停泊在大沽军舰上的海军陆战队四百余人,于5月底、6月初分两批到北京。6月10日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又统率多国联军(史称八国联军)两千余人,从天津直趋北京,形势愈发紧张。时旅顺俄军1700人赶来参加西摩特遣军,因迟到滞留在天津租界内,待机出动。6月中旬,大批义和团亦准备进入北京城。清政府这时失去对局势的控制,为了保住政权,必须作出抉择,或者利用义和团抵抗西摩联军,或者联合西摩联军镇压义和团。义和团声势浩大,反抗斗争得到北京广大居民的同情和支持,部分北京驻军也倾向义和团,加之“扶清灭洋”的口号更使清政府感到义和团无意与它为难,大可利用;而西摩联军气势汹汹,来意不明,且总理衙门大臣许景澄等奉命到使馆交涉,要求其中途折回,遭到坚决拒绝,更增加清政府的疑惧。清政府派军机大臣刚毅、赵舒翘等分批前往涿州“视察”义和团后,6月13日终于承认义和团为合法,准许他们进入北京内城。
直隶长新镇“坎”字义和团牌当西摩统率联军白天津出动时,义和团拆毁铁路,阻挡侵略军前进。11日和12日,联军只前进40多英里,13日下午义和团与西摩联军在落垡、廊坊交锋。他们使用大刀、长矛、抬枪等落后武器,同侵略军浴血苦斗,表现了极大的勇气和牺牲精神。义和团在拆除通北京的铁路后,又破坏落垡以东的铁路、电杆,烧毁杨村大桥,断绝了侵略军同天津租界的交通和电讯联络。18日,董福祥统率的武卫后军(甘军)加入战斗。西摩联军遭到痛击,被迫撤退到杨村,夺得几只木船,运载伤员和辎重,顺流而下。其余军队沿河徒步向天津方向逃窜,一路遭到义和团和清军的追击和堵截。22日,他们抢占西沽武库,获得喘息机会,接着又被清军和义和团重重包围,直到26日才被天津开来的一支援军救出,狼狈逃回租界,死伤近300人。西摩承认,“义和团所用设为西式枪炮,则所率联军必全军覆没”。
西摩联军被围后,与外界消息不通。6月15日,大沽各国海军将领会商营救办法,俄国提出各国军队联合夺占大沽炮台。16日晚,他们向中国守军发出通牒,限第二天清晨二时前交出炮台营垒,由各国接管,否则届时以武力夺取。大沽守将罗荣光断然拒绝。当晚,英、俄、日,德等海军组织突击队,在炮舰掩护下向大沽炮台发起猛攻。守军英勇抵抗失利,炮台陷落,天津的门户被打开。大沽炮台失守消息传到北京,21日,清政府发布对外宣战的谕旨。义和团和清军开始围攻使馆和西什库教堂。
义和团运动的大爆发,特别是义和团进入北京和清政府对外宣战,促使人民群众反帝斗争很快席卷全国。直隶全省、顺天府(治今北京)所属34州县,几乎全投入反抗斗争。山西50多个州、厅、县,共拆毁教堂90多处。内蒙古广大蒙、汉、回族群众积极参加进攻天主教堂的斗争,持续到9月中旬。山东拆毁曹州府大小教堂。东北地区群众破坏沙俄在奉天境内强修的铁路,焚毁吉林、长春、呼兰等处教堂。河南省黄河以南的教堂,除南阳、新野外,全被拆除。浙江秘密结社群众毁教堂,在衢州杀死教士多名。江西群众捣毁法、英、美、德教堂39处,湖南烧毁衡州天主堂,安徽宿松等处教堂被焚。江苏南京、福建厦门、广西象州、甘肃凉州等地出现义和团揭帖,号召进行反教会斗争。云南昆明群众烧毁法、英教堂,四川大邑、邛州、名山等地10多处教堂被焚毁。广东顺德、南海等地会党集合,焚毁教堂。贵州相梓县传习义和拳,分棚操练。陕西渭南哥老会捣毁华县等地教堂。天津派人到新疆的伊犁地区开场练拳。帝国主义直接统治下的上海租界内也“谣言繁兴,人心惶惑”,使侵略分子坐立不安。
天津义和团在大沽炮台陷落前,已焚毁仓门口、望海楼等处教堂。租界内的侵略军出来干涉。盘踞老龙头火车站的俄军炮击义和团,造成重大伤亡。曹福田统率的义和团进攻租界和火车站,揭开天津战斗的序幕。他们破坏铁路,阻击从大沽开来的援敌,顽强奋战。大沽失陷的消息传到天津,聂士成所部武卫前军参加战斗,炮击天津租界。大沽各国军队急速向天津进犯,企图与租界内侵略军会合。6月21日,义和团与清军击退俄美军队的联合进攻。23日,俄、英、美军两千余人强行闯入租界。英、美等国军队接踵赶到,人数增至八千以上。西摩联军逃回租界后,天津联军总数超过一万。他们组织力量反扑,义和团在拆毁京津铁路对天津城外围发起攻击。27日,大队俄军联合英、美军队进攻海河东岸贾家沽的北洋机器局(东局子),守军顽强抵御后失利,机器局被夺占。6月底,张德成率静海独流镇义和团到天津参战,驻扎山海关内外的武卫左军马玉昆部也陆续开到天津。7月初,清军与义和团组织了一次联合作战。张德成率领的义和团和马玉昆部清军进攻租界,曹福田为首的义和团攻击老龙头火车站,聂士成所部守南门外海光寺机器局(西局子),并派出一部分军队与练军进攻东局子。这次战斗,义和团与清军互相配合,打得主动顽强,使侵略军胆战心寒。
7月9日,各国军队联合进攻海光寺一带,聂士成率部迎战,中炮阵亡,海光寺西局子被夺占。聂士成勇敢善战,与租界敌军恶战多次,为侵略军所惧惮。当时人记载称:“西人谓自与中国交战以来,从未遇此勇悍之兵。”聂士成战死后,所部步马30营多半溃散,天津城防因此削弱。次日帮办北洋军务宋庆到天津主持战局。13日,联军大举进犯,炮轰天津城,全城大火。时俄、德军为一路,由俄军中将率领进攻东北角水师营炮台(黑炮台);另一路由日、美、英、法、奥军组成,约五千人,由日本福岛少将任指挥,从海光寺直扑天津南门。南门外原是水塘和洼地,义和团掘堤放水、顿成一片泽国。马玉昆部和何永盛部练军,凭城固守,炮击敌军。义和团在城外濠沟里和芦苇丛中阻击敌人,战斗中击毙美军第九步兵团上校团长及其以下军官多名,打死八百余人。这是天津战役中最激烈的一次战斗。当晚,裕禄在马玉昆等保护下,逃到北仓。14日,日本工程兵轰塌南门,敌军从城墙缺口攻入天津城,黑炮台也为俄军占领。天津失陷后,侵略军大肆焚掠,残暴罪行,令人发指。
天津陷落后,俄军统帅召集各国高级军官开会,成立天津临时政府(即“天津都统衙门”),企图由俄军上校担任行政首脑,其他国家表示反对,遂改由俄、英、日各派一名军官组成委员会(后来又增加德国军官一名)。这个机构对天津及其附近地区进行了长达两年的殖民统治,直到1902年8月被撤销。天津刚失陷,俄国即抢占海河东岸近6000亩地方,划为俄租界,超过原来英、法、德、日租界的总面积。其他在天津没有租界的比利时、奥匈帝国、意大利要求建立租界,已占有租界的英、德、日则要求扩大,因此出现了帝国主义分割天津的局面。
7月14日联军占领天津后,内部矛盾重重,对何时进犯北京争吵不休。直到8月4日,各国联军约两万人,从天津出发进攻北京,其中日军约8000,俄军4800,英3000,美2000,法400,意、奥不满100人,德军没有参加。侵略军兵分两路,日、英、美军为右翼,沿北运河西岸前进;俄、法、意、奥军为左翼,沿北运河东岸推进。当时没有统帅,商定每晚各国头目开会,制定第二天作战方案。清军为阻敌前进,在北仓修筑阵地,决堤放水,淹没西沽、北仓间的大片地段,并在有些地方布了水雷和地雷。次日,联军以日军为主进攻北仓。清军奋力抵御,毙伤敌军400人,但北仓失陷。6日,英、俄、美军进攻杨村,清军迎战失利,裕禄自尽。清政府宣战后一个多星期,就指示驻外各使馆,要它们向各国政府保证,由它“设法相机自行惩办”义和团,并命令军机大臣兼武卫军统领荣禄派人到外国使馆商议停战,后来又一再向俄、日、英、法、德、美政府乞情,请求它们出面调停。但清政府的一切求和活动都没有结果。8月7日,清政府任命李鸿章为议和代表,电商各国停战,前线将领因而更无斗志。11日,联军逼近张家湾,帮办武卫军务大臣李秉衡自杀。12日,侵略军占领通州。次日,俄军率先进攻东便门,日军随即攻朝阳门、东直门。战斗都很激烈,大队清军前去增援。广渠门守备空虚,英军乘隙攻入。14日北京失陷。慈禧太后、光绪皇帝于次日清晨仓皇出逃。16日围攻西什库教堂的战斗结束。慈禧在流亡途中,颁布“剿匪”谕旨,通令各路官兵剿办义和团,要做到斩尽杀绝。联军占领北京后,大肆烧杀抢劫。除侵略军官兵外,传教士、外交官和侨民亦有参与掠劫者。北京许多房屋成了瓦砾堆,被杀者的尸体到处可见。八国联军将北京全城分为几个占领区,实行军事统治,镇压居民反抗。英、德、法等军继续派出部队,四出攻城略地。9月间,俄军占领北塘、唐山、秦皇岛等地,控制北京、天津到山海关铁路。德国元帅瓦德西又率领两万德军到中国,并任联军统帅。10月中,他派出德、英、法、意军队从北京、天津两路进攻保定。直到次年4月,瓦德西组织了46起“讨伐队”(其中33起为德军)四出侵扰,西至直晋边境的娘子关、紫荆关,西北到张家口,南到直鲁边境。所到之处烧杀掠劫,无恶不作。
《呼兰河传》读书心得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呼兰河传》。它是我国著名作家萧红写的一本书。
有人说《呼兰河传》不像是一本小说,而我却觉的《呼兰河传》是对我引响最大的一本书。
《呼兰河传》写的基本都是萧红童年的故事。那时的人们都很迷信,对萧红的只有歧视,而她的祖父对她的爱却是无穷无尽。书中,萧红用轻盈的笔调写下了她的童年,其中,萧红很多次提到了她的祖父与她嬉戏玩耍的场面,读了让人不忍发笑。
读到这里,我感觉萧红的童年是过得非常无悠无律同时也感到自己身在童年感到高兴,是呀,童年是上帝送给我们小朋友最好的礼物,所以我们要好好珍惜自己的童年。萧红的童年基本上都在那充满迷信的小城——“呼兰河”里渡过的。
在呼兰河这小城里,充满了迷信的影子什么海龙王啊,什么叫魂啊的,跳大神啊。迷信还是迷信,跳了大神,给人去病。看了生日再去嫁,若是生日不好但家里很有钱的男孩是可以嫁得的。生日不好的女孩子即使是家财万贯也取不得。看,旧时代的人就这样男孩子总比女孩子地位高,家里没钱人家根本不把你当人看。
《呼兰河传》里的故事,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的,苦闷和寂寞也一样,而这一心情投射在《呼兰河传》的暗影中,见之于全书的情调,也见之于思想部分,这是令人惋惜的。
看完了《呼兰河传》这本书,我留下了无限的思考。《呼兰河传》讲了萧红小时候和祖父的故事,这本书的语言并不华丽,但朴素的语言,平凡的人和事同样动人。
萧红的童年是快乐的,因为有了一个疼爱她的祖父。祖父带着他在菜园里,摘黄瓜、浇水,给她点灯笼,让萧红玩得不亦乐乎。让我难以忘怀的还是祖父给萧红点灯笼了,萧红在房间中翻箱倒柜,找出了一个陈旧的、落满灰尘的灯笼,祖父细心地把灯笼擦拭干净,点上蜡烛,给萧红玩,直到坏了为止,但祖父依然笑眯眯的。这是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可是祖父却有着惊人的耐心和宽容。首先,萧红翻箱倒柜,家里一定翻得七零八落的,一般家长见了都要大骂。其次,萧红找到了一个破旧的灯笼,一般的家长一定没有耐心擦干净,点上蜡烛给孩子玩。更重要的是萧红把灯笼打坏了,祖父没有把她臭骂一顿,居然还笑眯眯的。正因为有了这样一位慈祥的祖父,萧红才有了一个快乐的童年。
萧红的童年是快乐的,因为有了一个不平凡的村子。这个村子里有一个作恶多端的大泥坑,这泥坑经常弄翻马车,淹死人、牲畜,还阻挡了许多人的前进道路。有了这个泥坑,村里里顿时热闹非凡,翻了马车擡马车,人掉下去了救人,挡住了人从旁边的墙上面爬过去。没有一个人觉得累,更没有一个人要把这个“无恶不作”的泥坑填平。我想,假如填平了这个坑,村子就恢复了冷清,变得寂寞,大家没事可干,失去了擡车的乐趣……当然了,这个泥坑也给村里人带来了“福利”,当牲畜淹死的时候,许多人都去抢猪肉吃,杀猪的捡了回去,就会以半价卖出去。在艰苦的乡村生活中,处处闪耀着人性的真、善、美的光辉。
萧红的童年是快乐的,因为有了许多人陪她玩耍。冯歪嘴子啊,她们家的厨师啊,都是她的“寻乐工具”,团圆媳妇只有十几岁,她很乐意陪着萧红玩,乐此不疲,但她最终命运多舛。
我们再也体验不到萧红的童年生活了,但书中字里行间流露的人性的至纯至美,仍然使我的内心暖暖的。
时间一去,就在也不复返了,直到人们长大了,年老了,才回想起童年的时光,回忆起童年的趣事。《呼兰河传》的作者萧红或许也觉得童年时光宝贵,于是写了这本关于作者童年的散文《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主要讲了作者童年和祖父在后院里玩耍的情景和跟家人逛庙会,看团圆媳妇等温暖人心的事情。
但令我最印象深刻的就是作者像发现“宝藏”似的发现又小又黑的储存室的时候,瞧见了没有见过或是更好玩的东西,铜环、木刀、竹尺、观音粉。过了一段时间,作者萧红得到了一个小锯,她用它毁坏东西,椅子上锯一锯,炕沿上锯一锯,后来她把自己心爱的木刀也锯坏了。作者时时刻刻都把小锯带在身边,连吃饭的时候,也要用小锯锯馒头。
从这以后,祖父祖母常常说作者萧红,但她不听他们的话,仍然是该拿就拿,让祖母回忆起了很多往事。
童年,本该是快乐的,可是有些人总是悲观的心态去面对童年,面对生活,总是说自己“苦啊,真苦啊!一点儿自由都没有。”之类的话,这样怎能不苦呢?你能像人家萧红一样,把自己童年欢乐时光的点点滴滴都记录下来吗?你能让别人知道你的童年心情悲伤或愉快吗?如果你不能,那么你没有资格喊苦!
我的外婆是一个很好的“隔代诉苦”的例子。有一天晚上,我们一家正在吃晚饭,趁爸妈没注意,外婆又开始跟我诉苦了。谁知道她一说话,爸妈就把注意力转移到了她的身上。“柳亦馨啊,我跟你说,你看我们那个时候多苦啊!我在家里是最大的一个,太婆去山上砍柴、采茶叶,我一个人在家里带七八个小孩,太婆回来看我没照顾好他们,就打我嘞……”外婆后面说的话,我一句都没听进去,只是在刚才那会儿,外婆一边说,一边用手指着我的鼻了尖儿,脸上露出带孩子的自豪和被打的悲伤神情。“你那什么时代现在什么时代了呀,真是的。”一旁的妈妈又出来帮我抱怨着,“不对不对,人的童年总有乐趣的嘛,你看人家萧红写了整整一本童年趣事呢!带孩子也得到了带孩子的方法和乐趣,挨打也受到了教训,所以童年不仅有乐趣,而且还有意义。”我一锤定音般的定下了结论,使爸妈都无话可说。
童年虽然过得很快,但是童年的趣事和深刻的道理总能深深地烙在我的心上。
《呼兰河传》更像一部自传,萧红回忆着出生小城的每条街每间商店,自家的每间屋子每个摆设,当然还有那些人那些事,好的坏的,不好的不坏的,好的不见得怎样优美,坏的也不会有多可恶,总是命当如此,哭也由不得人,笑也由不得人。东大街的泥坑,陷了多少次马,也没有人说要去填;漏粉人家的'草房歪得一塌糊涂,也没见人说要去修;七月十五呼兰河上的水灯慢慢向下游漂,漂着漂着就灭了一盏;邻家人的歌声,像一朵红花开在墙头上,越是鲜明,就越觉得荒凉。竟是生也由不得人,死也由不得人。
萧红的文字,总是无止尽地沉落下坠,看着让人又喜欢又心疼。这样的女子纤细敏感偏偏缺少足够的爱,她童年时,母亲父亲都不喜她,唯一亲厚的爷爷没有多久也去世了,当诺大的世界只剩下她一人,她却还有一生的路要走,而这一生,荆棘满路,无人相伴,究竟要怎么走。
满篇满纸,都是回忆,满眼满心,都是萧索。这书不该看的,看了要有心魔。佛家说,你若望向深渊,深渊也会回望你,我只怕,萧红她已在深渊。芸芸众生,各有自己的无奈挣扎,保不准什么时候一个念头就放任自己坠落,跌进无边黑暗里,永远永远都不想醒来。而我绝对不能这样,我连那个崖边都不可以靠近。一切脆弱,就只在今夜。
但,蚀出的大坑,可以填上;松动的围墙,可以修补;悲凉的人生,却有什么方法补救?
这几天天我读了一本叫《呼兰河传》的书,书里讲了好多萧红和祖父有趣的故事。
我记得这本书里有一段特别有趣的故事,讲了萧红与她的祖父一起玩耍,一起干活,生活充满了乐趣。如:萧红在后园里摘了一束玫瑰,给祖父戴在草帽上,而祖父却浑然不知,还说:“今年春水大,花香二里都能闻见。”从这能看出祖父非常疼爱萧红。其中,这个小城的东二街道的六七尺深的大泥坑让我印象特别深刻。不下雨那泥浆好像粥一样,下了雨,这泥坑就变成河了。在那个大坑里淹死过许多人、猪、狗、猫、马。那个大坑家家户户都知道,就是没有说把这个坑填平。
在那个年代,人们不管多么善良,心里也有那些百害而无一利的旧思想和土方法。文章的开头觉得还是非常轻松的、非常好的。但是,读到后面,会觉得越来越沉重。在结尾的时候,萧红写了她的祖父已经死了,而后花园的主人也不见了,让我读了,觉得更加难过、悲伤。
童年,在我们眼中,它充满了快乐,充满了幸福,所以人们常说,童年是一生中最令人难忘的日子,我想作家萧红也是这么觉得的吧!
在作家萧红的笔下,她的爸爸对她很冷淡,而妈妈对她很凶,祖母更是对她不好,她的童年里最快乐的时光是与花园祖父在一起,因为在这花园里,她很自由,想干嘛就干嘛,院子就像是她的一样,而祖父很慈祥,永远不会不耐烦,因此在我眼里,萧红的童年生活是快乐的。相比之下,而那团圆媳妇的命运就没有萧红那么好了,她十二岁就送到在呼兰河这座城市里名声很好的老胡家,可谁知,这才十二岁的小姑娘,刚一送过来,天天拉车,晚上还得遭受婆婆的严刑打骂,不知身上有多少伤痕,最终年纪轻轻便去世了,而原本人丁兴旺的老胡家老胡家,从此惨遭灭门。看看,萧红在那么小就得不到父母的关心,只有祖父,这不令人很痛心吗?何况在当时,这样的生活还算是快乐,再来看看团圆媳妇,这么小就嫁人,不知耽误了自己多少的学业,浪费了多少的青春,再嫁过来后,还被婆婆如此折磨,丧失了一条无辜的小生命,无不令人痛心疾首?
我们现在的生活,十分快乐,幸福,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宠着,爸爸妈妈呵护着,老师教导着,同学帮助着,和呼兰河传里的孩子们比较,我们的生活丰富得多,可是呀,我们并不知道如何去珍惜这一美好的时光,反而,动不动开口大骂,甚至动手,她们害了你似的,我想读完这本书你应该会有所启发。
让我们好好珍惜自己正拥有的东西:快乐幸福的生活。
《呼兰河传》这本书是萧红所写的一本侧面感谢祖父的书,她以轻松自然的笔调写了自己童年的事情。
萧红小的时候家里有重男轻女的习惯,所有的亲人当中,只有祖父一个人疼她,她童年的玩伴也只有祖父一个人。所以,萧红在书中用了大量的笔墨写了她和祖父之间发生的事,而对其它事情几乎只是一笔带过,在萧红心中,也许永远记住这些事,就是对祖父表达感恩的最好行动吧。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也要学会如何感恩父母,感恩亲情。有时,一件很小的事情也能表达感激之情,也能让父母欣慰,因为她们需要的回报很小,就是要让我们从小学会感恩。
近期我读完了《呼兰河传》这本书。
萧红,现代著名女作家,原名张乃莹。1911年6月2号出生于黑龙江呼兰县的一个封建地主管理家庭。因其作品的独特艺术魅力,被称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
民国四大才女之一。她一声命途多舛,为反抗封建包办婚姻,曾离家出走,颠沛流离和生活窘迫占据了她大部分时间。因此,萧红才能深刻体会到底层人民的艰辛和无奈,并自觉的以平民和女性的视角来写作。
1940年,客居香港期间,她创作了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着是一部奇异而独特的书,以抒情的笔调、散文化的结构、诗话的语言以及直率朴拙的情趣共同构成了令人痴迷的"萧红体"。在现当代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茅盾先生曾评价道:《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于它这"不像"之外,还有些别的东西——些比像一部小说更为"有人"些的东西;它是一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呼兰河传》中的一些章节由于描述精彩、抒情优美,曾被节选入课本,如《火烧云》《祖父的园子》等。
我很喜欢《呼兰河传》。
一个名符其实的淘气包萧红的童年,都记在了这本《呼兰河传》里了,她带给我们她美好的童年记忆。年仅33岁的萧红,她的一生实在是不幸,最美好的也就是童年了。
小的时候的她总是让人有操不完的心,在童年生长的地方最痛爱她的只有她的祖父,她整天跟祖父在园子里奔跑、种地、搞恶作剧、来消磨时间。我读了这本书后,怀念起了自己的童年,现在学习越来越不容易,我逝去的童年也逐渐随时间忘却。没有时间再留念。而这本是却奇迹般的让我想起了我的童年,两个童年的比较、更是两个年代和两个社会的比较让我鼻子发酸。我也能体会到作者写这本书时的悲凉。
《呼兰河传》这本书故事情节很普通,主要讲了发生在乡下的事情,发生在呼兰河这个小镇上的有趣事情,大概人物有:作者、祖父、团圆媳妇、有二爷、冯歪嘴子和老厨子,我记忆最深刻的是这个故事:作者喜欢吃,有一次,一户人家的一头小猪乱跑掉进井里了,大伙把小猪擡上来的时侯,小猪已经死了,祖父立即拿了钱,买了这头小猪,回家以后,祖父把小猪贴了泥,放到了坑灶上烧过了一会儿,便可以吃。有一次,一只鸭子又掉井了,因为鸭子比猪更好吃,所以作者要把鸭子赶井里去,被作者的祖父给看见并阻止了。
这个故事就透露了作者天真无邪的心和热爱乡村生活,思念乡村生活,也告诉了我们作者小时侯发生在呼兰河镇上的有趣故事,这本书比较独特,它虽写了人物,但没有主角,茅盾曾这样评价它的艺术成就“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全书共七章各自都有特点,但是又是一个整体。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