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美德有什么特点?
1、重视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2、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3、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 4、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5、追求精神境界,重视道德需要。6、强调道德修养,塑造理想人格。
中华传统美德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精神财富,是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源头活水。
(1)重视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公义胜私欲”是中国传统道德的根本要求。两千多年前的《诗经》已经提出“夙夜在公”的道德要求,认为日夜为公家办事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尚书》也有“以公灭私,民其允怀”的思想,认为朝廷官员应当以公心灭除自己的私欲,这样就一引以得到老百姓的信任和依附。西汉初年的贾谊在他的《治安策》中提出“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宋代的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都体现了强烈的为国家、为民族献身的精神。
(2)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
中华传统美德崇尚“仁爱”原则,主张“仁者爱人”,强调要“推己及人”,关心他人。孔子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孟子强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荀子则强调“仁者自爱”。墨子提出“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古人主张“和为贵”,提出了“亲仁善邻,国之宝也”的思想,强调社会和谐,讲求和睦友善,倡导团结互助,追求和平共处。 在人际相处上,中国人历来主张与人为善、推己及人,建立和谐友爱的人际关系; 在民族关系上,中华各民族互相交融、和衷共济,建设团结和睦的大家庭; 在对外关系上,中华民族倡导亲仁善邻、协和万邦,与世界其他民族在平等相待、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发展友好合作关系。推崇仁爱、崇尚和谐、爱好和平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高尚品德。
(3)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
在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谦敬既是个人修养的美德,也是为人处世的道德要求。谦即自谦,虚以处己;敬即敬人,礼以待人。谦敬与礼让是联系在一起的,如孟子所说,“恭敬之心,礼之端也”。中国传统道德文化认为,礼是人与其他动物相区别的标志。“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也是人的一盘身之本。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左传》中也说:“礼,人之干也。无礼,无以立。”中国传统道德在提倡谦敬礼让的同时,提醒人们不骄不矜,戒骄戒躁。
(4)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
“养心莫善于诚”。信是指一种诚实不欺、遵守诺言的品格。孔子提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认为“民无信不立”。荀子则进一步将信推行于选贤治国,使信不仅成为朋友伦理、交际伦理的规范,而且扩至一切伦理关系皆应以诚信为本。“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为人思诚,信以行义,“信近于义,言可复也”。诚信之德在于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讲究信用,遵守诺言。
(5)追求精神境界,重视道德需要。
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强调,人之所以不同于其他动物,是因为人有道德。人们除了有物质需要外,还有精神需要,而一切精神需要中最高尚的需要就是道德需要。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的根本点就在于人能够“明于庶物,察于人伦”,即能本着“仁义”行事。荀子也说,人之所以能够保持群体性特征,归根结底是由于人能够遵守礼仪,否则人就会由于争斗而发生祸乱,祸乱发生就会造成人与人的彼此分离而变得弱小,就不能胜物。总之,中华传统美德始终强调道德是人之为人的根本,弘扬彰显人的道德精神,以崇高的道德境界来激发人的道德主体性。
(6)强调道德修养,塑造理想人格。
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认为“仁”这种道德品质和道德境界,对人们来说,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人们应当“吾日三省吾身”。荀子认为,“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墨家也非常重视“修身”,强调“察色修身”和“以身戴行”,注重社会环境对人的道德品质的影响。 中华民族虽然历经无数磨难与困苦,但始终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应当说,这是同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美德的作用分不开的。
西方传统美德和中国传统儒家美德的异同
美德女朋友是你们还没有结婚,伴侣则是你们已经结婚了。
美德女朋友是你们还没有结婚,是在你需要的时候会来到你的身边的人。而伴侣则是你们已经结婚了,正常情况下是会伴随你走完一生的人,伴侣要与你承担起家庭的一切责任,并且同甘共苦,同喜同乐。
与女朋友在一起时,需要对她有感情上的付出,而对方也愿意接受你,会对你有所回报,并且两人也会在一起经历快乐。由于自由恋爱的发展,女朋友在大多数人的心中也从单一的女性朋友发展成了情侣中女性的一方。
内容介绍
希望你洗手做羹汤,在家当田螺姑娘的人数不胜数,尊重你的想法看到你独立灵魂的人却屈指可数。男人内心往往希望伴侣能略弱于自己,在面对生活选择的时候,大部分情况也会选择让对方事业退步,成为家庭的主力。
把爱你挂在嘴边的人也最说些让人意乱情迷的话,但是从行动来看,他也只能说说。男人爱你的时候许诺你的时候一定是真心的,但当他违背誓言的那一刻也是真心的。所以,爱既要看话语,也要看行动。听听情话没毛病,脑袋不迷糊也很重要。
中西方的教育在我看来就是两个极端,西方像是一本敞开的有滋有味的故事集,喜忧参半,而中华的教育却如一册厚重的习题集,虽然劳累却用处颇多。但是,任何的方法都有它的漏洞。
一对俄罗斯夫妇带着一个看上去五六岁的孩子游览花园,突然,孩子掉进了一个一米深的肮脏的泥潭里,他大声的呼救着,希望爸爸妈妈拉他上来,可是,父母乡没有看见一样,从旁边绕过。一群中国的留学生看见了,想要救那孩子上来,旁边的夫妇却摇了摇头,示意不可。孩子在泥潭里又哭又闹,留学生们都面面相觑。过了一会,孩子不再哭叫,不一会儿,那孩子从泥潭里爬了出来,父母赶紧抱起他,他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我不由得为之震撼,深感那孩子从泥潭中爬出的快乐、自豪,无比的骄傲。再看看下面,却使我无奈的摇头叹息:“妈妈,让我安乐死吧!”15日晚,巴南区18岁的高中生小伟(化名)给母亲发去短信。今年元旦,小伟与同班初恋女友蒙蒙(化名)分手后,曾两度割腕自杀未遂。昨日,心力交瘁的母亲向心理医生寻求最后帮助。小伟和蒙蒙是某重点中学高二学生,两人均成绩优异。小伟性格内向,与蒙蒙交往不久,即遭到老师、双方家长极力反对。可两个孩子半年后竟开始同居,成绩一落千丈。因闹别扭,今年元旦蒙蒙向小伟提出分手。15日晚,王女士接到儿子想“安乐死”的短信,吓得脸色苍白。其实,儿子想死已不是第一次。大年三十晚,小伟在婆婆家吃完团年饭,独自提前回家。他给同学打完“最后一个电话”,在卧室割腕自杀。“感觉不对”的同学及时赶到,破门将小伟送到医院。小伟在给母亲的遗书上说:“半月来,我每到晚上就一个人躲着哭泣……可没有她的世界,我活不下去……”两周后,小伟再次割腕自杀。为留住儿子的性命,王女士上门哀求蒙蒙和其母亲帮忙。王女士拿出一封蒙蒙写给小伟的旧信。信中用很大篇幅记录的竟是两孩子因为一个昵称而吵架的事。自小伟第一次自杀后,他自闭在屋里,和母亲的交流全靠短信。接到儿子想“安乐死”的信息,王女士被打垮了。她在给儿子的回信中称,“如果你主意已定,等妈妈把工作交代完后,陪你一起去。”王女士说,从小伟出生自今都对他百依百顺。而且小伟一直由外婆带大,在家简直就是小皇帝,连双袜子都没洗过。“他从来都是被无微不至地被关怀着,失恋应该是他长这么大遭受的最大挫折。”溺爱让孩子不会爱。小伟不能遭受失恋的挫折,是因为长期以来他在家中获得太多溺爱。他长期处于被爱的位置,永远都是他对别人说“NO”。一旦有人对自己说“NO”,他就很难接受。“怕挫折是如今独生子女的普遍弱点,家长少些溺爱,才是真正为孩子好。”
我觉得,中西方的教育,不仅仅是现象上的不同,本质更是有许多区别。先看中国的教育:从小到大一直是围绕载题海之中,无穷无尽,从小学就开始拼命的写作业,作业成了难以跨越的小山。然而,西方的教育则是以玩为主,直到高中才紧张的学习。但是,中国的孩子数学能力却特别的强,有许多逻辑数学的世界纪录都市中国人创造的。由于基础知识的优越,我们还是很占优势的,外国国家的公司,总愿意雇用我们,我们的思维能力所向无敌。一个13岁的小女孩在几分钟之内就算出了无数又长又繁杂的式子,创立了一项新的世界纪录,中国的历史上也出了很多数学名人,解答了百年难解的难题。况且,如今的学校也很注重我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我们就更胜一筹了。可是,尽管我们国内的学生的数学能力很强,从小学开始不断的做练习。一个教授,他谈到中国人数学的问题,他说,“为什么中国人的数学能力那么强,却最终都不喜欢数学?我研究生毕业的时候想继续读博做一个RESEARCH,找班里数学成绩比较好的中国人一起,他们都不理我,跑出去赚钱了!”中国还是有一些不足和缺憾的,虽然优点也不少。 再者,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育也并不亚于西方各国,(尽管有部分家长与之相反)。我们中国是泱泱大国,有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文化,受到儒家的影响,我们的教育是十分重视美德的。从牙牙学语起,我们就会说“礼貌”、“美德”、“尊重”等等非常复杂的词语。小学,我们就学习各种语言,告诉我们深刻的道理。初中,我们更是学习孔孟之道,相濡以沫。我们从远古时代就是礼仪之邦,直到现在我们还是彬彬有礼的炎黄子孙。
西方的education不是中国的教育,中国的教育也不是西方的 education,education 和教育的差别,就像放养动物和圈养动物的差别。教育使人成为知识的奴隶,而education则是使人成为知识的主人。在西方词典中,education 的第一意义是训练是指导是引出,第二意义是知识和能力,第三意义才是教育——而且也决不像中国这样沉重。而我们的词典却把教育作为第一甚至唯一的意义,显然这是一个有意的根本性的误解。在西方它根本没有中国的教育这个词这么沉重这么高贵神圣,二者不说风马牛不相及,至少也是差别极大。把人家不存在的东西强 加于人或者把主要的东西歪曲了,正是自己观念的反映。教育强调的是被动、服从、规律、接受,而不像education那样强调的是主动、探索、创新、发展。
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改革的开放,所有的方式都在改善,教育也不例外,西方的人民正在慢慢加强它们的基础教育,而中华的传人也在努力的融合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我相信,未来的一天里,祖国的花儿和全世界的孩子们都会更加茁壮的成长!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