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救助和大病救助的区别
根据法律规定,大病医疗救助对象为:农村五保对象;城镇无劳动能力、无经济收入来源、无法定赡(抚)扶养人的人员(简称“三无人员”);
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享受民政部门定定量生活补助的60年代精减退职职工;享受民政部门定期抚恤补助的重点优抚对象等。根据规定大病的救助形式为:大病医疗救助以“资助参合参保、基本诊疗费用减免、特殊门诊定额救助、住院医疗救助、重病慈善救助”五位一体作为大病医疗救助方式。
一、目的不同 大病救助:
由于没有全国层面统一的大病救助或补贴政策及标准,所以完全属于地方政策,地方上各地有各地的社会救助办法,各地不统一,并且有阶段性变化。
医疗保险:大病保险是对城乡居民因患大病发生的高额医疗费用给予报销,目的是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使绝大部分人不会再因为疾病陷入经济困境。
二、对象不同 大病救助:一般是面向低保群体、特困供养群体、纳入地方低收入家庭的老人和未成年人、重残人士、重大疾病患者。
医疗保险:如果没有参保基本社会医疗保险,政府和社会救助并不是普惠性的,引起关注的幸运者有可能享受得到,受益的个体具有不确定性。
三、救助标准不同 大病救助:
一旦产生家庭无力支付的高额医疗费用,生活陷入严重困境的重大疾病患者,由当地县级政府确认为特困人员的,可以享受政府救助。救助标准按照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政府医疗救助资金状况决定。
医疗保险:患者以年度计的高额医疗费用,超过当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为判断标准,具体金额由地方政府确定。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
第二十八条 符合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诊疗项目、医疗服务设施标准以及急诊、抢救的医疗费用,按照国家规定从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中支付。
1、社会性救助包括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农村特困户生活救助、城乡医疗救助等,还有对于突发的灾难,禁忌救助和应急救助包括房屋重建修复,困难生活救助。对于低收入人群和城市中的流浪乞讨人员也有临时性的生活救助。
2、社会性救助包括国家和其他社会主体对于遭受自然灾害,失去劳动能力或者低收入公民给予的一些物质、精神救助,供他们维持基本的生活需求,保障最低生活水平的各种措施。
3、社会救助分为救助和援助,这两种方式的共同目的都是为了维持公民的最低生活保障,而形式区别在于,社会救助具有社会责任,而社会援助属于社会义务。根据社会救助的内容来看,有生活、租房、医疗、教育、法律援助等,而根据手段分类,社会求救有资金、实物以及服务救助。
4、根据时间来看,贫困持续时间的长短变化分为长期性贫困、暂时性贫困和周期性贫困,社会救助就可以针对长期性贫困进行定期救助(低保户),暂时性贫困实行临时性救助(失业救助、自然灾害救助),周期性贫困实行扶贫帮助(扶贫创业)。
请点击输入描述(最多18字)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