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四杰的诗歌和杜甫的诗歌相似之处
初唐四杰诗歌的创作特点
“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位初唐诗人,他们官小而才大、名高而位卑,心中充满了博取功名的幻想和激情,郁积着不甘居人下的雄杰之气.他们以才子齐名出现于文坛,提倡刚健骨气,被称为“初唐四杰”.他们共同反对上官体的纤微雕刻、绮错婉媚,提倡刚健骨气,成为初唐诗歌准备时期的一股新生力量.而四个人的创作个性又有所不同,其中,卢照邻、骆宾王长于歌行,王勃、杨炯长于律涛.“四杰”作诗,重视抒发一己情怀,作不平之鸣.在诗中开始出现了一种壮大的气势和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在古体和歌行中表现得尤为充分.“初唐四杰”对唐诗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一、题材、内容的大.他们把描写场景和题材由宫廷转为走向市井,如卢照邻的《长安古意》;从台阁移到了江山和寒漠,如杨炯《从军行》.并且诗中出现了一种壮大的格调气势,一种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特别是卢、骆的七言歌行,气势宏大,视野开阔,写得跌宕流畅,神采飞扬,较早地开启了新的诗风.有的诗篇有一种昂扬的抱负和气概,这主要反映在他们羁旅送别之作和边塞诗中,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二、对诗的格律形式作了有益探索.首先,五言八句的律诗开始初步定型,尤其是王勃、杨炯的五律,追求对偶的整齐和声律的协调,感情相对稳定,具有一种自负的雄杰之气和慷慨情怀.杨炯的五言律已完全符合近体的粘式律,对五言律的定型起了重要作用.其次,古体和歌行体特别是卢照邻和骆宾王的七言歌行已趋向完备化,气势宏大,视野开阔,有刚健之气.如卢照邻的《行路难》、骆宾王的《帝京篇》.当然,“四杰”诗风亦属“当时体”,并没有完全摆脱当时流行的宫廷诗风的影响,但声律风骨兼备的唐诗是从他们开始形成的。
2.初唐四杰和诗歌的风格
王 勃 (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隋末硕儒王通之孙。14岁应举及第,授朝散郎。沛王李贤闻其名,召为王府修撰,因戏作《檄英王鸡》文,被高宗逐出王府。任虢州参军时,因擅杀官奴,犯死罪。遇赦后,渡海省亲,溺水受惊而死。少时即才华出众,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作诗能突破当时文坛的宫体诗束缚,风格较为清新明朗。名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扫前人送别伤离的低沉格调,历来为人们传诵。亦长于骈文,代表作《滕王阁序》,在唐代就已家喻户晓。学术著作亦丰,除《黄帝八十一难经序》、《平台秘略论赞》等篇被收入《文苑英华》外,余皆散佚。
杨 炯 (650--693?)华阴(今陕西华阴)人。10岁举神童,27岁授校书郎。武后时为婺州盈川令,世称杨盈川。作诗擅长五律,叙写边塞生活的诗作尤为突出,如《战城南》、《从军行》等篇都气势轩昂、风格豪健。其他题材的却未能尽脱绮艳文风。散文多赋、序、表、志等,今存50篇。在所作《王勃集序》中,对王勃改革当时*风的理论和实践,给予了较高评价。"四杰"中,他的诗数量最少,成就也略小些。
卢照邻 (约636--695后)字升之,号幽忧子。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州)人。初任邓王府典签,后迁新都尉,染风疾辞官。居太白山中,服丹药中毒,手足残废,徙居阳翟县茨山下,买园筑坟,终因政治上的失意和病痛折磨,身投颍水而死。他一生不得志,只作过几任小官。为自明遭遇,作有《五悲文》。有诗名,其诗以七言歌行体为佳。作品辞彩富艳,内容广阔,意境清迥,以韵胜。代表作《长安古意》,揭露了上层社会的奢靡生活和内部斗争,在初唐长篇歌行中成就突出。
骆宾王 (约626--684)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初为遁王李元庆府属,又任武功、长安两县主簿。入朝为御史后,因多次上书议论天下大事,获罪入狱,贬为临海县丞。世称骆临海。随徐敬业在扬州起兵反对武则天,兵败,不知所终。骆宾王少负才名,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并称"初唐四杰"。擅长七言歌行。名作《帝京篇》,内容与卢照邻的《长安古意》相近,但篇幅更长、铺排更甚,当时被称为绝唱。又精于五言诗。五律《在狱咏蝉》,借蝉自喻,是脍炙人口的名篇。还善作骈文。在随徐敬业起兵时,写过著名的《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即《讨武后檄文》)。檄文采用抑彼扬手法,很有战斗力和号召力。传武则天读此文亦大加赞赏。
再短就死人了。朋友
3.初唐四杰诗歌的创作特点
“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位初唐诗人,他们官小而才大、名高而位卑,心中充满了博取功名的幻想和激情,郁积着不甘居人下的雄杰之气。
他们以才子齐名出现于文坛,提倡刚健骨气,被称为“初唐四杰”。他们共同反对上官体的纤微雕刻、绮错婉媚,提倡刚健骨气,成为初唐诗歌准备时期的一股新生力量。
而四个人的创作个性又有所不同,其中,卢照邻、骆宾王长于歌行,王勃、杨炯长于律涛。“四杰”作诗,重视抒发一己情怀,作不平之鸣。
在诗中开始出现了一种壮大的气势和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在古体和歌行中表现得尤为充分。“初唐四杰”对唐诗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一、题材、内容的大。
他们把描写场景和题材由宫廷转为走向市井,如卢照邻的《长安古意》;从台阁移到了江山和寒漠,如杨炯《从军行》。并且诗中出现了一种壮大的格调气势,一种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特别是卢、骆的七言歌行,气势宏大,视野开阔,写得跌宕流畅,神采飞扬,较早地开启了新的诗风。
有的诗篇有一种昂扬的抱负和气概,这主要反映在他们羁旅送别之作和边塞诗中,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二、对诗的格律形式作了有益探索。
首先,五言八句的律诗开始初步定型,尤其是王勃、杨炯的五律,追求对偶的整齐和声律的协调,感情相对稳定,具有一种自负的雄杰之气和慷慨情怀。杨炯的五言律已完全符合近体的粘式律,对五言律的定型起了重要作用。
其次,古体和歌行体特别是卢照邻和骆宾王的七言歌行已趋向完备化,气势宏大,视野开阔,有刚健之气。如卢照邻的《行路难》、骆宾王的《帝京篇》。
当然,“四杰”诗风亦属“当时体”,并没有完全摆脱当时流行的宫廷诗风的影响,但声律风骨兼备的唐诗是从他们开始形成的。
4.初唐四杰的诗歌的特色,他们的命运对唐代诗歌的影响
“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位初唐诗人,他们官小而才大、名高而位卑,心中充满了博取功名的幻想和激情,郁积着不甘居人下的雄杰之气。他们以才子齐名出现于文坛,提倡刚健骨气,被称为“初唐四杰”。他们共同反对上官体的纤微雕刻、绮错婉媚,提倡刚健骨气,成为初唐诗歌准备时期的一股新生力量。而四个人的创作个性又有所不同,其中,卢照邻、骆宾王长于歌行,王勃、杨炯长于律涛。“四杰”作诗,重视抒发一己情怀,作不平之鸣。在诗中开始出现了一种壮大的气势和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在古体和歌行中表现得尤为充分。
“初唐四杰”对唐诗的贡献主要表现在:
一、题材、内容的大。他们把描写场景和题材由宫廷转为走向市井,如卢照邻的《长安古意》;从台阁移到了江山和寒漠,如杨炯《从军行》。并且诗中出现了一种壮大的格调气势,一种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特别是卢、骆的七言歌行,气势宏大,视野开阔,写得跌宕流畅,神采飞扬,较早地开启了新的诗风。有的诗篇有一种昂扬的抱负和气概,这主要反映在他们羁旅送别之作和边塞诗中,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二、对诗的格律形式作了有益探索。首先,五言八句的律诗开始初步定型,尤其是王勃、杨炯的五律,追求对偶的整齐和声律的协调,感情相对稳定,具有一种自负的雄杰之气和慷慨情怀。杨炯的五言律已完全符合近体的粘式律,对五言律的定型起了重要作用。其次,古体和歌行体特别是卢照邻和骆宾王的七言歌行已趋向完备化,气势宏大,视野开阔,有刚健之气。如卢照邻的《行路难》、骆宾王的《帝京篇》。
当然,“四杰”诗风亦属“当时体”,并没有完全摆脱当时流行的宫廷诗风的影响,但声律风骨兼备的唐诗是从他们开始形成的
5.初唐诗歌特点
这是唐诗繁荣的准备时期,重要诗人有被称为“初唐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此外还有陈子昂、沈佺期、宋之问等。唐代建国初的诗歌仍沿着南朝诗歌的惯性发展,柔靡纤弱,毫无生气。“四杰”的出现开始转变了这种风气。他们才气横溢,不满现状,通过自己的诗作抒发愤激不平之情和壮烈的怀抱,拓宽了诗歌题材。如杨炯的《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雕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这种激扬豪迈的格调,为唐初诗坛吹进一股新风。诗中表现了青年人不甘寂寞,想投笔从戎,到边疆建功立业的热望。宁可做个低级军官(百夫长),也不想作书生老死窗下。继“四杰”而起的是陈子昂,他从理论上对南朝以来衰弱的诗风提出批评,认为这类诗专门玩弄华丽的辞藻,内容空虚,抛弃了《诗经》重视思想性的传统。对此他耿耿于心,提倡学习“汉魏风骨”,恢复建安时代的诗风。他的38首《感遇》诗实践了自己的主张,影响很大。他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苍凉辽阔,哀而不伤,被认为是怀古诗的绝唱。韩愈曾说:“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评价了他在唐诗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沈佺期、宋之问的贡献主要在诗歌格律方面。他们总结了“永明体”以来诗人们探索诗歌格律的成果,以自己的诗作,促进“近体诗”最后定型。
6.初唐四杰和诗歌的风格
摘 要: “初唐四杰”反对初唐时期诗坛上人们普遍效仿的南朝浮靡诗风,认为这种诗风缺乏深刻的思想内容,给人一种萎靡不振的感觉。
他们认为真正健康的诗歌应该骨气充沛,所以追求雄壮、刚健的审美风格。本文结合“初唐四杰”的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分析了他们雄壮刚健的诗歌风格。
关键词: “初唐四杰” 雄壮刚健 诗歌风格 “初唐四杰”生活于唐太宗贞观末年至武周证圣元年的近七十年的时间里,而他们的文学创作高潮则是在唐高宗和武则天共同执政的二圣时期。在此之前的太宗朝,诗人队伍主要是唐太宗和围绕在其身边的宫廷文人,他们的诗歌创作内容比较狭窄。
以“四杰”为代表的下层知识分子走上诗坛以后,彻底改变了诗人队伍由宫廷文人一统天下的格局,使得诗歌创作的题材范围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使诗歌创作题材“从宫廷走向市井”,“从台阁移至江山与塞漠”[1],并以自己的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开启了富有雄壮刚健骨气的唐诗之音,为大唐诗歌盛世的到来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注重诗歌的风骨 “四杰以才子齐名出现于文坛而崭露头角时,就怀着变革文风的自觉意识,有一种十分明确的审美追求: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
[2]“四杰”所提倡的刚健骨气实际上已经开启了唐人风骨论的先河。“风骨”一词最初并不是用来品评文学艺术作品的,它作为文学批评的专门概念来提出,始于南朝齐梁的刘勰。
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篇中,对风骨的阐释奠定了风骨在中国古典文艺学和美学中的地位,涵盖了对文学艺术语言形式和思想感情的两方面要求,而且涉及时代的风貌特征。在文学史上最为人们所熟知的是“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即以“三曹”、“七子”为代表的建安诗人创作的诗歌以其厚实的思想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而体现出来的。建安时期的诗人大多政治理想高涨,建功立业、扬名后世成为他们共同的追求。
另外,当时社会动荡,生灵涂炭,疾役流行,人多短寿,也使他们产生了人生苦短的哀叹。所以他们的诗作在体现刚健骨气的同时,也难免会透露出一种悲凉之气。
唐诗的风骨是对建安风骨的继承和发展。“四杰”在这个继承和发展的过程中就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他们继承了建安文学“志深而笔长”、“梗概而多气”[3]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而扬弃了建安风骨中感慨悲凉的成分。在同上官体的斗争中,“四杰”已将唐初史家蕴涵着唐诗风骨论萌芽因素的“气质”、“贞刚”说发展成为以“刚健”、“雄壮”、“宏博”为内涵的“骨气”说,从而开始形成唐诗的风骨论,指出唐诗革新的方向和道路。
“四杰”的美学追求不仅与建安诗人在主体精神上是一脉相通的,而且直接开启了陈子昂的风骨论。从“四杰”始,经陈子昂,风骨美就成为盛唐诗人努力追求的艺术目标。
二、文质并重 唐诗风骨的另一层意思就是文质兼美。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出了“文、质”两个概念。
这两个概念到了魏晋南北朝时代的刘勰手中得以继承和发展。这一文学思想到了初唐,得到以唐太宗为首的统治集团文人的继承和发扬。
“四杰”毫无疑问受到这一思想的影响。继承前人,走南北文风融合的道路,便是他们这种追求的集中体现。
“四杰”无论是在理论主张还是创作实践中,都自觉继承了这一做法。罗宗强同志指出:“四杰在此的主要价值在于扑捉住了强大的盛唐社会将要要求于文学反映出来的那种精神风貌特质,把初唐政治家提出的文质并重的一般原则,变为具体的可感的美学要求。”
[4]“四杰”在艺术形式上的继承与创新也同样坚持了文质并重的原则。他们对齐梁诗风理论上虽然有些矫枉过正,但在实践中却并未完全否定,而是于继承中有所创新,基本上遵循了文学自身发展的规律。
人们对文质的顾此失彼,在文学史上造成了文学的畸形发展。有的形式过于华美但无深刻的思想内容,有的内容充实形式却过于捉襟见肘,这都是不可取的。
“四杰”继承并发展了文质并重的传统。他们注意到了情与物事的内在联系,并从情的生发特征着眼,强调文学的抒情功能,使文章内容不至于失真且形象生动,语言的优美更是如虎添翼。
王勃从感悟起兴的角度探讨了诗歌的抒情性;骆宾王经历曲折,求仕、赋闲、入幕、从军、起义,复杂的人生遭遇使他对人生有更多更深的体验,对于诗歌的抒情特质体会尤深。“四杰”从感物起兴的角度论述诗歌创作的抒情特质,正是陈子昂“兴寄”论的先河,因此陈子昂的风骨论与兴寄论正是对“四杰”诗论的向前发展。
三、以赋为诗 “初唐四杰”追求雄壮、刚健的审美风格在诗的形式创新方面就表现为以赋为诗。闻一多对“四杰”以赋为诗的原因作了精彩的论述:“他们都曾经是两京和成都市中的轻薄子,他们的使命是以市井的放纵改造宫廷的堕落,以大胆代替羞怯,以自由代替局缩,所以他们的歌声需要大开大阖的节奏,他们必须以赋为诗。”
[5]这是一种审美传达的需要,改造旧制的需要。他们要用市井意识取代宫廷意识,这种内容的要求就必然需要采用相适应的形式机制。
大、壮、长,正是赋作为形式的特征。“四杰”是一批才子,才华横溢,意气风发,情感冲决机制,诗歌内容突破形式,改变诗。
7.初唐四杰和诗歌的风格
摘 要: “初唐四杰”反对初唐时期诗坛上人们普遍效仿的南朝浮靡诗风,认为这种诗风缺乏深刻的思想内容,给人一种萎靡不振的感觉。
他们认为真正健康的诗歌应该骨气充沛,所以追求雄壮、刚健的审美风格。本文结合“初唐四杰”的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分析了他们雄壮刚健的诗歌风格。
关键词: “初唐四杰” 雄壮刚健 诗歌风格 “初唐四杰”生活于唐太宗贞观末年至武周证圣元年的近七十年的时间里,而他们的文学创作高潮则是在唐高宗和武则天共同执政的二圣时期。在此之前的太宗朝,诗人队伍主要是唐太宗和围绕在其身边的宫廷文人,他们的诗歌创作内容比较狭窄。
以“四杰”为代表的下层知识分子走上诗坛以后,彻底改变了诗人队伍由宫廷文人一统天下的格局,使得诗歌创作的题材范围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使诗歌创作题材“从宫廷走向市井”,“从台阁移至江山与塞漠”[1],并以自己的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开启了富有雄壮刚健骨气的唐诗之音,为大唐诗歌盛世的到来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注重诗歌的风骨 “四杰以才子齐名出现于文坛而崭露头角时,就怀着变革文风的自觉意识,有一种十分明确的审美追求: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
[2]“四杰”所提倡的刚健骨气实际上已经开启了唐人风骨论的先河。“风骨”一词最初并不是用来品评文学艺术作品的,它作为文学批评的专门概念来提出,始于南朝齐梁的刘勰。
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篇中,对风骨的阐释奠定了风骨在中国古典文艺学和美学中的地位,涵盖了对文学艺术语言形式和思想感情的两方面要求,而且涉及时代的风貌特征。在文学史上最为人们所熟知的是“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即以“三曹”、“七子”为代表的建安诗人创作的诗歌以其厚实的思想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而体现出来的。建安时期的诗人大多政治理想高涨,建功立业、扬名后世成为他们共同的追求。
另外,当时社会动荡,生灵涂炭,疾役流行,人多短寿,也使他们产生了人生苦短的哀叹。所以他们的诗作在体现刚健骨气的同时,也难免会透露出一种悲凉之气。
唐诗的风骨是对建安风骨的继承和发展。“四杰”在这个继承和发展的过程中就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他们继承了建安文学“志深而笔长”、“梗概而多气”[3]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而扬弃了建安风骨中感慨悲凉的成分。在同上官体的斗争中,“四杰”已将唐初史家蕴涵着唐诗风骨论萌芽因素的“气质”、“贞刚”说发展成为以“刚健”、“雄壮”、“宏博”为内涵的“骨气”说,从而开始形成唐诗的风骨论,指出唐诗革新的方向和道路。
“四杰”的美学追求不仅与建安诗人在主体精神上是一脉相通的,而且直接开启了陈子昂的风骨论。从“四杰”始,经陈子昂,风骨美就成为盛唐诗人努力追求的艺术目标。
二、文质并重 唐诗风骨的另一层意思就是文质兼美。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出了“文、质”两个概念。
这两个概念到了魏晋南北朝时代的刘勰手中得以继承和发展。这一文学思想到了初唐,得到以唐太宗为首的统治集团文人的继承和发扬。
“四杰”毫无疑问受到这一思想的影响。继承前人,走南北文风融合的道路,便是他们这种追求的集中体现。
“四杰”无论是在理论主张还是创作实践中,都自觉继承了这一做法。罗宗强同志指出:“四杰在此的主要价值在于扑捉住了强大的盛唐社会将要要求于文学反映出来的那种精神风貌特质,把初唐政治家提出的文质并重的一般原则,变为具体的可感的美学要求。”
[4]“四杰”在艺术形式上的继承与创新也同样坚持了文质并重的原则。他们对齐梁诗风理论上虽然有些矫枉过正,但在实践中却并未完全否定,而是于继承中有所创新,基本上遵循了文学自身发展的规律。
人们对文质的顾此失彼,在文学史上造成了文学的畸形发展。有的形式过于华美但无深刻的思想内容,有的内容充实形式却过于捉襟见肘,这都是不可取的。
“四杰”继承并发展了文质并重的传统。他们注意到了情与物事的内在联系,并从情的生发特征着眼,强调文学的抒情功能,使文章内容不至于失真且形象生动,语言的优美更是如虎添翼。
王勃从感悟起兴的角度探讨了诗歌的抒情性;骆宾王经历曲折,求仕、赋闲、入幕、从军、起义,复杂的人生遭遇使他对人生有更多更深的体验,对于诗歌的抒情特质体会尤深。“四杰”从感物起兴的角度论述诗歌创作的抒情特质,正是陈子昂“兴寄”论的先河,因此陈子昂的风骨论与兴寄论正是对“四杰”诗论的向前发展。
三、以赋为诗 “初唐四杰”追求雄壮、刚健的审美风格在诗的形式创新方面就表现为以赋为诗。闻一多对“四杰”以赋为诗的原因作了精彩的论述:“他们都曾经是两京和成都市中的轻薄子,他们的使命是以市井的放纵改造宫廷的堕落,以大胆代替羞怯,以自由代替局缩,所以他们的歌声需要大开大阖的节奏,他们必须以赋为诗。”
[5]这是一种审美传达的需要,改造旧制的需要。他们要用市井意识取代宫廷意识,这种内容的要求就必然需要采用相适应的形式机制。
大、壮、长,正是赋作为形式的特征。“四杰”是一批才子,才华横溢,意气风发,情感冲决机制,诗歌内容突。
1. 含河的诗句
登鹳雀楼 年代:唐 作者:王之涣 体裁:五绝 类别:山水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凉州词 年代:唐 作者:王之涣 体裁:乐府 类别:边塞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浪淘沙 年代:唐 作者:刘禹锡 体裁:乐府 类别: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菩萨蛮 年代:唐 作者: 体裁:词 类别:闺情 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上秤砣浮,直待黄河彻底枯,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
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 秋望 年代:明 作者:李梦阳 体裁: 类别: 黄河水绕汉边墙, 河上秋风雁几行。
客子过濠追野马, 将军弢[1]箭射天狼。 黄尘古渡迷飞挽[2], 白日横空冷战常 闻道朔方多勇略, 只今谁是郭汾阳。
黄河二首 年代:唐 作者:杜甫 体裁:七绝 类别: 黄河北岸海西军,椎鼓鸣钟天下闻。 铁马长鸣不知数,胡人高鼻动成群。
黄河西岸是吾蜀,欲须供给家无粟。 愿驱众庶戴君王,混一车书弃金玉。
北风行 年代:唐 作者:李白 体裁:乐府 类别: 烛龙栖寒门,光曜犹旦开。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唯有北风号怒天上来。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
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 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纹金鞞靫。
中有一双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 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
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渡河北 年代:南北朝 作者:王褒 体裁: 类别: 秋风吹木叶, 还似洞庭波。 常山临代郡, 亭障绕黄河。
心悲异方乐, 肠断陇头歌。 薄暮临征马, 失道北山阿。
塞上曲 年代:唐 作者:李白 体裁:乐府 类别: 大汉无中策,匈奴犯渭桥。五原秋草绿,胡马一何骄。
命将征西极,横行阴山侧。燕支落汉家,妇女无华色。
转战渡黄河,休兵乐事多。萧条清万里,瀚海寂无波。
绍熙别庙二首 年代:宋 作者:真宗 体裁: 类别: 美咏河洲,德巡妫汭。 徽音如存,笔修祀事。
缩以包茅,酌以醒齐。 灵来顾歆,降福攸检。
酒泉子 年代:唐 作者:温庭筠 体裁:词 类别: 楚女不归, 楼枕小河春水。 月孤明, 风又起, 杏花稀。
玉钗斜亸云鬟重, 裙上金缕凤。 八行书, 千里梦, 雁南飞。
感皇恩 年代:宋 作者:毛滂 体裁:词 类别: 绿水小河亭,朱阑碧甃。江月娟娟上高柳。
画楼缥缈,尽挂窗纱帘绣。月明知我意,来相就。
银字吹笙,金貂取酒。小小微风弄襟袖。
宝熏浓炷,人共博山烟瘦。露凉钗燕冷,更深后。
感皇恩 年代:宋 作者:毛滂 体裁:词 类别: 绿水小河亭,朱阑碧甃。江月娟娟上高柳。
画楼缥缈,尽挂窗纱帘绣。月明知我意,来相就。
银字吹笙,金貂取酒。小小微风弄襟袖。
宝熏浓炷,人共博山烟瘦。露凉钗燕冷,更深后。
2. 含“河”的诗句1、《望庐山瀑布》——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3、《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4、《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万千仞岳上摩天”
5、《使至塞上》——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6、《惠崇春江晚景》——苏轼:“篓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7、《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夜阑卧听风听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8、《过零丁洋》——文天祥:“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9、《古诗十九首》——汉无名氏:“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10、《关雎》——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11、《山坡羊 潼关怀古》——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12、《长恨歌》——白居易:“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13、《兵车行》——杜甫:“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14、《石壕吏》——杜甫:“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15、《将进酒》——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16、《行路难》——李白:“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17、《古从军行》——李颀:“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18、《破阵子》——李煜:“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楼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19、《凉州词》——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20、《八声甘州》——柳永:“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21、《桂枝香》——王安石:“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22、《满江红》——岳飞:“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23、《别云间》——夏完淳:“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还有《木兰辞》。
3. 文言文中‘河’有哪些意思,带例句河〈名〉
hé形声。字从水,从可,可亦声。“可”意为“肩挑、担荷”(以运送土石方)。“水”与“可”联合起来表示“肩挑土石,筑堤防汛”。
本义:需要不断用土石加固加高堤防的水道。
特指:黄河。
说明:黄河所流经的黄土地,其土质疏松,植被稀疏,不似长江所流经的南方土地,故历史上曾多次改道,造成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为了约束黄河的泛滥,古代统治者不得不经常性地大规模征发徭役,以人海战术用大量土石方增高千里长堤,使得今日的黄河成为“地上河”、“悬河”。
甲骨文有“河”字,其字从水从可,其“可”字为一人徒肩挑之形,结合黄河治理的历史,可以理解“河”字本义就是“肩挑土石方以巩固黄河堤岸”。由于北方河流(如淮河等)大多与黄河相似,经常泛滥改道,需要时常征发人徒治理,故北方河流通名为“河”。相反,中国南方河流很少泛滥改道,与人工河流相似,故南方河流通名为“江”(江字从水从工,“工”即指“人工”,故“江”本义为“人工水道”,引申义理解为“不会泛滥改道的水流”)。
同特指。
河,河水出敦煌塞外昆仑山,发原注海。――《说文》
导河积石。――《书·禹贡》
河阳之北。――《列子·汤问》
三豕涉河。――《吕氏春秋·慎行论》
又如:河堧(黄河河边之地);河湟(黄河与湟水);河朔(泛指黄河北岸的地方);河洛(黄河与洛水);河堑(黄河沿岸的壕沟)
河流的通称
南方无河也,冀州凡水大小皆谓之河。――《汉书·司马相如传》注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韩信钓河曲。――《后汉书·郦炎传》
4. 文言文中‘河’有哪些意思,带例句“河”是形声字。从水,可声。
1、本义:黄河
河,河水出敦煌塞外
昆仑山,发原注海。——《说文》
2、河流的通称
南方无河也,冀州凡水大小皆谓之河。——《汉书·司马相如传》
3、天河,银河
秋河曙耿耿。——谢元晖《诗》。注:“天汉也。”
4、指河洲,河滨
即今滑州白马县河津也—— 班固 《汉书·卷三十五》
5、指河伯(河神)
齐人有谓齐王曰河伯大神也——《韩非子》
6、指河图
鳯鸟河图皆王者之瑞——《汉书》卷五十六
5. 《河水》 文言文翻译沧州南面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大门倒塌在河中,两个石兽一起沉入河底。
经历十多年,和尚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以为它们顺流而下了。摇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痕迹。
一个讲学者在寺庙里教书,听了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轻,埋在沙里,越沉越深。
沿着河边寻找它们,不也荒唐吗?”大家信服它是正确的言论。 一个老船夫听了这话,又嘲笑说:“凡河中落入石头,应当从上游寻找它们。
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轻,水冲不走石头,它的反作用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面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越冲越深,到一半的地步,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
像这样冲击,石头再转移。不停地转移,于是反而逆流而上了。
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唐;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按照他的话,果然在几里外寻到了石兽。那么天下的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例子很多,难道可以根据一个方面的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编辑本段]字词解释: ①沧州:今河北省沧州市。
临:靠近。河:指黄河。
干:岸边。 ②山门:寺庙的大门。
圮:倒塌。 ③阅:经过。
岁:年。余:多。
④棹:船桨。这里作动词用,划船。
曳:牵引。钯:通“耙”,整地的农具。
⑤木柿:木片. ⑥湮:埋没. ⑦颠:颠倒,荒唐. ⑧河兵:水手. ⑨啮:咬.这里是冲刷的意思。坎穴:洞坑。
⑩臆断:主观判断 11已:停止。
6. 描写河流优美的诗句或文言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望北山而流涕兮,临流水而太息 水之如天,本色是矣。
水色至黑,天之幽冥。 水之根,源于天,昔苍穹洞开,雨四十九日。
水之象,天为本,水天一色,霞骛齐飞。 水之性,天之化,春夏秋冬,雨雹雾雪。
水清灵,天空明,水如天否? 水至清则无鱼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静水流深 两首回文诗 潮随暗浪雪山倾,远浦渔舟钓月明。 桥对寺门松径小,槛当泉眼石波清。
迢迢绿树江天晓,霭霭红霞海日睛。 遥望四边云接水,碧峰千点数鸿轻。
轻鸿数点千峰碧,水接云边四望遥。 晴日海霞红霭霭,晓天江树绿迢迢。
清波石眼泉当槛,小径松门寺对桥。 明月钓舟渔浦远,倾山雪浪暗随潮. 古风一首: 黄昏六点星,飞堕天南方。
荡荡无边秋,水色涵天光。 紫壶如朱槿,鲜妍敌露霜。
紫琼如芙蓉,风韵何清凉。 紫烟如芝兰,涧谷含幽芳。
紫云如木犀,内秘天家香。 鹤林如甘菊,端可寿而臧。
满泛九霞觞,与客秋兴长。 紫清如芰荷,堪制仙人裳。
愿言六人者,驾月宝帝旁。 先拜紫皇前,次谒王母房。
人间尘埃子,白日空茫茫。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碧水香以净,松声吹露华。
众仙鸾鹤散,寂寂五云家。 小桥划水剪荷花,两岸西风晕晚霞. 满地落花风打扫,一溪流水雨缠绵. 淡如水雨落花轻,薄似冰羽翼轻灵.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春风不动非无力,江水无波亦有情 以下答案多为词: 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 人月圆·钱塘江潮 钱塘江浪雄狮舞,万马跃奔嘶。
迸空裂岸,经年怒气,狂泄无遗。 疯涛厮杀,惊心荡魄,扑斗飞驰。
潮头抖擞,云天百里,拍岸冲堤。 《江南好》 天共水,水远与天连。
天净水平寒月漾,水光月色两相兼。 人与景,人景古难全。
景若佳时心自快,心还乐处景应妍。休与俗人言。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毂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鹂。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远,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 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 长随君,君入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
湘水上,女罗衣,白云堪卧君早归。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波声拍枕长淮晓,隙月窥人小。
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 竹溪花浦曾同醉,酒味多于泪。
谁教风鉴在尘埃?酝造一场烦恼送人来!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 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
江头潮已平。 愁满眼,水连天。
香笺小字倩谁传?梅黄楚岸垂垂雨,草碧吴江淡淡烟。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我在长江头/你在长江尾/摺一只白色的小纸船/投给长江水/我投船时发正黑/你拾船时头已白/人恨船来晚/发恨水流快/你拾船时头已白(余光中《纸船》) 扁舟去作江南客,旅雁孤云。
万里烟尘,回首中原泪满巾。 碧山对晚扁舟冷,枫叶芦根。
日落波平,愁损辞乡去国人。 张帆欲去仍搔首,更醉君家酒。
吟诗日日待春风,及至桃花开后却匆匆。 歌声频为行人咽,记着樽前雪。
明朝酒醒大江流,满载一船离恨向衡州。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蓣洲. 江头风怒,朝来波浪翻屋. 旧恨春江流不断,新恨云山千叠 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 借钱塘潮水,为君洗尽,岳将军泪。
月光如水水如天 曾经沧海难为水 海神东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浙江八月何如此,涛如连山喷雪来。
7. 文言文中的江与河一般指什么江:
1、指长江
江之永矣。--《诗·周南·汉广》 滔滔江汉。--《诗·小雅·四月》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桌还。-- 温庭筠《送人东归》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杜甫《秋兴八首》
2、中国古国名。嬴姓,在今河南正阳西南,公元前623年灭于楚。
3、是中古州名。晋置,辖境约当今江西全省并西延至湖北省武昌附近。后专指江西省九江一带
---------------------------------------------
河:
“河”字在秦汉以前基本上是黄河的专称,而河流称为“川”或者“水”(但也有例外,如《山海经》曰:“昆仑山,纵广万里,高万一千里,去蒿山五万里,有青河、白河、赤河、黑河环其墟。”)先秦的文献中找不到黄河一词,成书于汉武帝征和年间的《史记》全篇也不见黄河的说法。
1. 黄河
2. 河流的通称
南方无河也,冀州凡水大小皆谓之河。——《汉书·司马相如传》注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韩信钓河曲。——《后汉书·郦炎传》
散作满河星。——清· 查慎行《舟夜书所见》
河出伏流。——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鸡翼城河面。——《广东军务记》
3. 天河,银河
秋河曙耿耿。——谢元晖《诗》。注:“天汉也。”
4. 指河洲,河滨
5. 指河伯
如:河公(河伯);河庭(河伯的住所)
6. 指河图
如:河纪(指河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