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如何区分大棚蔬菜与天然种植的区别

是丫丫呀11个月前 (12-02)阅读数 7#综合百科
文章标签大棚温室

如何区分大棚蔬菜与天然种植的区别

下面材料仅供参考:

1、照度低:蔬菜塑料栽培,由于光线经过塑料覆盖以及宿老材料的老化、尘土污染、水滴折射、框架材料遮荫,建筑方位的变化,都会降低太阳光的透光率。因此塑料棚内的照度均比露地低。在选购建棚材料时,应充分考虑到采光,提高光能利用率。

2、温差大:在塑料棚的密闭条件下,昼夜温差特别大,可达10-20℃。昼夜有适当温差可增加光合作用,减少呼吸作用,有利于物质的积累。但温差过大,不利于蔬菜的生长与发育。因此,在生产中应根据作物需要进行温度调节,防止发生高温或低温危害。

3、湿度大:塑料棚内湿度忽高忽低,空气相对湿度随湿度变化而变化,中午前后气湿高,空气相对湿度低,夜晚温度低,空气相对湿度高。在密闭的棚内,白天空气湿度低,中午空气湿度达最低,夜晚空气湿度逐渐增高,即使晴天,其相对湿度常达90%以上,而且持续8-9小时以上,水汽量(空气绝对湿度)双外界空气高出5倍以上。空气湿度过高对大多数蔬菜生长发育不利,为多种病害的发生和蔓延提供了有利条件。

4、气流缓慢:在密闭的塑料棚内,气流横向运动几乎等于零,纵向运动也不如露地活跃。气流静止或缓慢运行,叶片长期处于同一位置,接受的光量相对减少,而且还影响二氧化碳的活动,叶片密集区域严重缺乏二氧化碳,影响光合作用的进行。因此,塑料棚栽培蔬菜时必须通过人为通风,使棚内外空气交换,维持一定的空气流速,才能避免因通风不良而造成的下部叶片早衰、发病和落花落果现象。

5、二氧化碳不足:由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的二氧化碳远远超过呼吸作用放出的二氧化碳,因此在相对密闭的棚内缺乏二氧化碳是经常的。一天内二氧化碳变化的幅度也不一样。日出开始到10点含量较低,日落到天明蔬菜进行光合作用前二氧化碳含量最高。据研究,上午消耗的二氧化碳最多,占一天光合量的70%。因此,棚内补充二氧化碳适宜在上午进行。

6、表土盐分积累:塑料棚内不受雨水的冲刷,气温、土温都比露地高,土壤蒸发量大,由于盐分随土壤水分上升,造成土表盐分积累,栽培时间越久,土壤盐分积累越多,种植户要多关注这类问题。

种植大棚蔬菜只有形成一定的规模,才可能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一些在技术和销售方面成熟的菜农,可以通过调查分析,依靠已有的优势,开拓新的市场,扩大生产规模,进而将个人优势转变为地方优势,使更多的人走上致富路,切忌满足现状、裹足不前。

什么是大棚?大棚分哪几种类型?

标准蔬菜大棚,GP832,GP625,GP622等等。钢架材料采用热镀锌钢管,管壁外径以22mm、25mm、32mm为主,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四分六分一寸。这种棚型具有价格低廉,易操作,整个拱架无支柱(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增加支柱和支撑以提高强度),全部由配件组装而成灵活方便等等优势。跨度4米~14米,以8米棚居多。(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增加支柱以提高强度)

1、普通钢架大棚 2、双梁大棚 3、伞形支撑大棚 4、内支柱大棚 5、其他大棚加固

二、连栋大棚,这种大棚主要是由若干个单体棚组成,可以是标准连栋棚形式或者简易连体形式,因为承重量大一般都需要打预埋作基础。总面积以3000~5000㎡一个连栋大棚比较适宜,且长度最好小于50米,以便于通风。跨度以8米宽为标准居多,用于育苗和种植等。

三、智能温室,以一般连栋大棚为元素,增加一些通风、降温、遮阳、太阳能、加热、喷灌滴灌等设备,材料主要以塑料薄膜居多,高端大气上档次的PC板、玻璃智能温室多用来作生态餐厅、观光采摘、科研等等。

四、*日光温室,在北方广大地区冬天气温达到-10℃以下,春秋棚在夜里散热很快,所以大多数人不惜高成本,建造日光温室。这种棚型后面是墙体,前面仍然是钢架为主,可以是方管、椭圆管、双梁钢架、几字型钢等等,多需要焊接或者配件连接,加盖保温被、卷帘机等,现场施工操作性很强,成本要求很大,一般农户很少能接受这种高投资、低回报的棚型。

五、葡萄棚,有单体棚形式也有连体棚形式,主要是遮雨、保温等功能,一般要求承重量大。各地的棚型也各不相同

六、菌类大棚。菌类,我国大部分是木耳和蘑菇种植,该类植物要求温度、湿度、承重挂袋遮阳避光等等。

七、其他特殊大棚。如圆形大棚、车库遮阳棚、阳光房、养殖棚等等,这里就不一一举例。型号不同,规格不同,价格有差异

大棚原是蔬菜生产的专用设备,随着生产的发展大棚的应用越加广泛。当前大棚已用于盆花及切花栽培;果树生产用于栽培葡萄、草莓、西瓜、甜瓜、桃及柑桔等;林业生产用于林木育苗、观赏树木的培养等;养殖业用于养蚕、养鸡、养牛、养猪、鱼及鱼苗等。

种类:蔬菜大棚、塑料大棚、透光塑料大棚、温室大棚、阳光板大棚、智能大棚、单栋温室、连栋温室、单屋面温室、双屋面温室、加温温室、不加温温室等等。

历史及作用

1957年由北京向天津、沈阳及东北地区、太原等地推广使用,受到各地的欢迎。1958年我国已能自行生产农用聚乙烯薄膜,因而小棚覆盖的蔬菜生产已很广泛。

60年代中期小棚已定形为拱形,高1米左右,宽1.5-2.0米,故称为小拱棚。由于棚型矮小不适于在东北冷凉地区应用,1966年长春市郊区首先把小拱棚改建成2米高的方形棚。但因抗雪的能力差而倒塌,经过多次的改建试用,终于创造了高2米左右,宽15米,占地为1亩的拱形大棚。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