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巴藏族与西藏藏族有何异同
一、不同点:
1、康巴,也称安多康巴藏族。康巴人好斗,做事直率,康巴藏族头饰是黑色的带子,康巴主要还是在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
2、西藏藏族不好斗,头饰的彩色的带子,位居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
3、性格和方言不同。
二、相同点:
1、文字属于同一种;
2、统一信藏传佛教。
南北方的衣食住行有什么区别?
藏区不仅仅是有西藏和青海两个省份,如果严格按照省级来划分的话,藏区应该包含的有云南藏区、四川藏区、甘肃藏区、青海藏区和西藏。如果按照方言区划分的话,藏区又被分为了三大部分,分别是卫藏、康巴、安多三大藏区。
一、吐蕃控制青海
青海地区最早的政权可以追溯至周代的羌人部族。魏晋南北朝时,鲜卑慕容部西迁至青海北部、祁连山南麓地带,建立了吐谷浑政权,并控制今青海大部分地区。然而,随着隋王朝及日后唐王朝的崛起,吐谷浑迫于军事压力,不得不臣服于隋、唐政权,这也使汉人第一次完全控制青海大部。
吐蕃政权在统一西藏地区后,便将征服的目光转向同属青藏高原的青海地区。638年,吐蕃攻击作为唐王朝属国吐谷浑。663年,吐蕃攻占吐谷浑全境,将青海南部划入了自己的控制范围。
二、吐蕃瓦解,汉人重新控制青海
后来吐蕃对青海地区的控制,随着吐蕃政权的瓦解而崩溃。不过,汉人也因唐王朝的灭亡而陷入内乱,无力进军青海,致使青海地区继续由吐蕃后裔所建立的“青唐王国”所掌控。之后,尽管北宋、金朝相继征服青海东部,但也未能改变青海大部为吐蕃后人所占有的局面。
正是唐朝时,唐与吐蕃之间时战时和、互相博弈的的历史,让吐蕃的势力向青藏边缘地区渗透。一方面藏族开始迁移到这些青南、川西、甘南、滇西北等地区繁衍和生息,另一方面吐蕃通过宗教、混居、通婚等方式,让原来生活在这里的居民逐渐“藏化”,从而形成了现在三大藏区的局面,也造就这些地区多民族聚居的现实状况。
生活与地理密切相关,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都需要一定的地理知识与技能。下面,就以人们的衣食住行为例加以说明: 1、 服饰与地理 首先,服饰材料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桑蚕生产适宜亚热带,浙江的杭嘉湖地区、广东的珠江三角洲都是我国重要的蚕丝产地。而太阳光照好的新疆地区是我国长绒棉的最重要产区。人们喜爱的羊毛衫与皮衣,原料主要源于我国西部牧区盛产的羊毛和各种皮革。其次,服饰样式与地域特征有关。在炎热干旱的阿拉伯地区,人们喜欢身着白色宽松的长袍。在气温日较差很大的雪域高原,我国藏族牧民往往穿一个胳臂可以露出来的“不对称”的大袍。第三,服饰变化与气候变化有关。在四季分明的地区,人们一般都要准备几套与季节相对应的衣服,夏季男士的短袖衬衫、T恤与女士的连衣裙,春秋季的休闲装和羊毛衫,冬季的滑雪衫和皮夹克等。相反,在“四季无寒暑,遇雨便成冬”的我国云南昆明一带,形成了“四季服装同穿戴”的独特景观。 2、 饮食与地理 从主食结构上看,由于水热条件的不同,我国北方以种植小麦为主,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故形成了“北面南米”的格局。另外中国“八大菜系”的烹调技艺各具特色,素有“南甜北咸,东辣西酸”之说,它的形成也与地理环境有关。就拿“南甜北咸”的形成来讲,就与我国南北方的气候差异有关。我国北方地处暖温带,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气温年较差大,在过去,即使少量的蔬菜也难以过冬,同时又不舍得一时“挥霍掉”,北方人便把菜腌制起来慢慢“享用”,这样一来,北方大多数人也就养成了吃咸的习惯。南方多雨,光热条件好,盛产甘蔗,比起北方来,蔬菜更是一年几荐。南方人被糖类“包围”,自然也就养成了吃甜的习惯。北方人不是不爱吃甜,只是过去糖难得,只好以“咸”代“甜”来调剂口味了。虽说北方现在不缺糖,但口味一旦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变的。 3、 住房与地理 传统民居的样式、材料大多受当地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例如北美因纽特人用冰块作外墙;草原上的牧民为适应游牧的需要通常居住在搭卸方便的蒙古包里;黄土高原的居民利用黄土直立性好的特点开凿窑洞来居住;西南炎热的少数民族地区以竹楼为主。当今商品房的开发也要考虑很多地理因素,如居住的交通位置、周边配套设施的空间组合、周围环境质量综合状况、居住区内部环境设计以及房子的朝向、采光、通风、层高、间距等因素。 4、 出行与地理 人们的出行与地理环境密切有关。在高山峡谷中,人们利用峡谷之中的急流乘皮筏子漂流;在莽莽沙海里,骆驼成为“沙漠之舟”;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人们骑着骏马弛骋如飞;在江南水乡,人们利用船舶在江河上穿梭往来。人们出行,无论是旅游还是出差,都要根据天气与环境情况,决定出发时间与选择交通方式。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