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国内外茶文化的联系与区别

小肉包1年前 (2023-12-02)阅读数 20#综合百科
文章标签中国茶道

中国茶文化是中国制茶、饮茶的文化。作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饮茶在古代中国是非常普遍的。中国的茶文化与欧美或日本的茶文化的分别很大。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层次。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在历史上吹响了中华茶文化的号角。从此茶的精神渗透了宫廷和社会,深入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宗教、医学。几千年来中国不但积累了大量关于茶叶种植、生产的物质文化、更积累了丰富的有关茶的精神文化,这就是中国特有的茶文化,属于文化学范畴。

中国茶文化的内容主要是茶在中国精神文化中的体现,这比“茶风俗”、“茶道”的范畴深广的多,也是中国茶文化之所以与欧美或日本的茶文化的分别很大的原因。

自公元805年,日本僧人最澄从中国带回茶籽开始,中国的茶叶走向了世界。目前,有资料表明,世界上饮茶最多的是爱尔兰人,每年人均饮茶在十公斤以上。还有英国的卡林娜皇后喜饮红茶,并说饮茶使她身材苗条,西方一些国家都喜欢喝红茶,品饮红茶也代表了西方国家的茶文化,也是他们待客的礼节,比如在英国红茶无所不在。稳定而高雅的“英国下午茶”文化在这短短的几百年中形成并普及。在温暖的阳光下,上等的茶品配上精致的点心,并有悠扬的音乐相伴,在轻松自在的心情中与知心好友共度一个优雅的午后,这现在已成了年轻人追求和崇尚的一种生活方式了。

韩国的传统茶礼,其形式与日本茶道相似,基本是对茶的冲泡和品饮,而高丽五行茶礼则大大突破了韩国茶礼的传统模式,以规模宏大、人数众多、内涵丰富,成为韩国最高层次的茶礼。高丽五行茶礼是古代茶祭的一种仪式。茶叶在古高丽的历史上,历来是“功德祭”和“祈雨祭”中必备的祭品。韩国的“传统茶”和中国茶不同,韩国“传统茶”里不放茶叶,但可以放几百种材料。中国人一般不会在茶水里加糖,但是韩国的“传统茶”不是加糖就是加蜂蜜,没有不甜的茶。“传统茶”不用开水冲泡,而是将原料长时间浸泡、发酵或熬制而成。据记载,中国茶传入朝鲜半岛时,被当地人看成是一种有助于修行的饮料,饮茶之风曾随着佛教的兴盛达到顶峰。到了朝鲜王朝中期,儒教兴起,饮茶逐渐式微。渐渐地,具有药用价值的各种汤,包括药丸和膏熬成的汤,都被称为“茶”,这便是“传统茶”的前身。现在,韩国“传统茶”已经成为一种强调天然和健康的甜饮,中国茶在韩国只剩“绿茶”一种了。

茶道,尤其是绿茶,是日本除了喝酒以外,最具特色的消遣。茶在8世纪的时候就从中国传到了日本,而茶道却是在12世纪末才被少数人所接受,在14世纪时,茶道才频繁出现在只有上层人士出席的聚会上。日本茶道的前身是“斗茶”,“斗茶”最早是以游艺的形式出现在文人雅士之间。日本茶道讲究典雅、礼仪,使用之工具也是精挑细选,品茶时更配以甜品。茶道己超脱了品茶的范围,日本人视之为一种培养情操的方式。日本茶道源之于中国,可是如今要想一睹中国茶道之风采,恐怕还非去日本不可。

土耳其茶室,是名副其实专门卖茶的。泡茶者把晶亮的茶倒在高约两村的玻璃细杯里,再放在铜质小碟上,连同两块方糖一起捧给顾客。茶的种类很多,除了惯见的红茶外,还有各种各样的水果茶,诸如:葡萄茶、橘子茶、苹果茶、杏子茶等,不过,当地人民爱喝的,还是单加糖、不加奶的红茶。这样的一小杯茶,价格非常便宜,只收30里拉而已(合新币一毛钱);然而,由于杯子容量少,单喝一杯是不够的,至少必须喝上两、三杯,才能过瘾、也才能止渴。

法国人接触茶叶,是中国茶传入荷兰后转销法国而来的。史载1636年饮茶风气虽在巴黎盛行,但直到上世纪初,普通法国人并不饮茶。只是到了近年,法国人养成午后饮茶习俗后,饮茶才在法国各阶层兴起,目前法国茶室已经多过餐饮店。法国人饮茶一般在下午4时半至5时半,有清饮和调饮两种。其中清饮和我国目前饮茶方式相似;调饮则加方糖或新鲜薄荷叶,使茶味甘甜。而无论清饮或调饮,均有各式甜糕饼佐茶。法国人饮茶以绿茶为主流,名贵茶饮用者主要是上流社会人士,包括一些英、美、俄诸国侨民。年轻人视茶为老派人物饮料,过去多拒之,近年大有改变,以茶代替可乐或牛奶者,已经大有人在。

印度是第二个从中国带走茶籽的,目前随着茶树繁育技术的进步,印度越来越多的茶园开始采用无性系茶苗,结果造成原先作繁殖之用的茶籽大量积压。阿萨姆茶非常有名。

和中国相比,几内亚的茶文化并不深,也没有什么复杂的制茶工艺。“拉登茶”的成分和做法比较简单:用当地的一种香草、糖浆、20小包茶叶、方糖、蜂蜜及一些调和物混合在一起,经过8天的发酵后就制成了“拉登茶”。人们起初出于对茶名的好奇前来品茶,现在他们逐渐体会到“拉登茶”的保健作用。卡马拉说:“我每天要喝5升茶水。这种茶有滋补品的香味,饮用后对男性健康大有好处。”一些饮茶者还表示,“拉登茶”有治疗便秘及呼吸系统疾病的功效。其实,卡马拉的这一“发明”并非首创。在几内亚的邻国马里和塞内加尔,有一种广受欢迎的红茶名叫“萨达姆”。

哦哦。。不说很多了。。。一些感受。。仅供参考吧。。。。

认识一下世界各国茶文化。

日本:日本人有自己的“茶道”,有一些人家在家里专门设了茶室。客人过来要迎客入茶室时,要跪坐在茶室门口,先让客人一个个的进去。而客人在经过门口的时候,要在门口旁洗手,再脱鞋入茶室,主人等客人全部进去后才进入茶室,和客人鞠躬行礼。当主人开始要煮茶时,客人要退出茶室,到花园走走,让主人自由、放松地准备茶具、煮茶、泡茶。主人泡好茶后,再让客人回茶室,一起品茗。在饮茶结束后,主人还要跪坐在门外,跟客人祝福道别。所以,要体会日本的茶道先练练看自己能跪多久。

俄罗斯:俄罗斯人常喝红茶,他们习惯先在茶壶里泡上浓浓的一大壶,要喝时,倒出少许在茶杯里,冲上开水,根据个人习惯,灵活地调浓或淡。当有客人来时,把茶壶里的浓茶一倒,冲上开水,在往里面加入蜂蜜或果酱,就变成了可口的茶饮料。小编觉得俄罗斯饮茶方式看起来挺方便的。

内蒙古:蒙古人的饮食习惯以是肉食为主,但只吃肉食容易太过油腻,所以蒙古人几乎每顿都喝茶。蒙古人喝的是砖茶,和我们平时饮用的茶是不一样的,砖茶顾名思义就是像砖一样的块状茶,要饮用时,切一小块放入锅内加水煮开,里面还会加入盐巴、牛奶、羊奶、奶油就成了奶茶,这种茶不能用简单的沸水冲泡。

印度:印度有一种叫“萨马拉茶”,就是在茶里面加入姜和小豆蔻。印度人的传统饮茶方式也很特别,他们会先把茶倒在盘子里,然后用舌头去舔饮。忌讳用左手去递送茶具,左手在印度是用来洗澡和上厕所的。

泰国:泰国的气温比较高,所以泰国人更喜欢喝冰茶,喜欢在热茶中放入一些冰块,饮用起来让人感觉凉快舒服。

英国:英国是一个绅士的国度,英国人对于喝茶也是很有讲究的。按正规的话,最起码一天要喝4顿茶,包括早晨醒来空腹喝的“床茶”;上午11点喝一次“晨茶”;午饭后喝一次“午茶”;晚饭后再喝一次“晚茶”。英国人的泡法也跟我们中国不一样,他们是把茶叶末连袋浸泡在热水里,一小袋只泡一遍。家庭饮用时,还会在泡茶的茶壶装一个过滤杯,用来过滤碎碎的茶末,并在茶汤里加入糖、柠檬或新鲜的牛奶,喝法和我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国内外茶文化的联系与区别

美国:美国人喝茶就跟喝速溶咖啡是一样的,讲求方便、迅速,不喜欢泡茶复杂的工艺也不喜欢在茶杯出现任何茶叶的痕迹。在美国,一般喝茶都是欧洲风味的,不是中国式的。在美国,大多数人更喜欢喝冰茶,畅销到美国的也是罐装的冷饮茶,美国人在喝茶时,会先在冷饮茶中放入冰块或者直接把茶放入冰箱冰好,要喝时可以闻到沁人心碑的香味,入口冰凉爽快,胸中顿时清凉,如沐春风。美国人的这种喝法缺点就是没办法体会到喝茶的意境、情调。

德国:德国人也常喝茶,尤其是花茶,但他们所谓的花茶是“有花无茶”,用各种花瓣加上水果果干制成的。与我国的用茉莉花,玉兰花或米兰花等窨制过的花茶完全不同。我们中国更注重的是花味之香远,而德国追的是花瓣之真实。德国人也喝我们中国的茶叶,但泡法也是很神奇,与其说泡茶不如说是“冲茶”来得更贴切。他们会用沸水不断的冲金属筛子上的茶叶,冲下的茶水再通过安装于筛子下的漏斗流到茶壶里,这种方法泡出来的茶叶特点就是味道比较淡,颜色也相对比较浅。

土耳其:土耳其人热情好客,来客人了都会请客人喝茶。茶里面最出名的是苹果茶,热情的主人会为客人准备一杯土耳其茶、土耳其咖啡或苹果茶。很多初次到土耳其的客人会觉得土耳其茶喝起来较苦,土耳其咖啡浓得化不开,都不是那么讨喜。而土耳其苹果茶却很容易让喝过它的人就爱上它,浓浓的苹果香和茶香相融,让人喝起来身心舒爽。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