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好奇为题目写一篇文一件事400字左右
好奇
曾经很怪造物主多事,造出一些朝生暮死的小飞虫来,有何意义?我不明白它们对于生的意义。在我看来,他们要不如蝉一样有个好嗓子,数十年如一日的等待只为一个夏天的聒噪;要不如蚊虫一般有一对翅膀,在夏日的某个清晨,可以御风飞翔。但它们终究是卑微的个体,对于整个物种而言,总是那么的微不足道,没有谁会记住它们,没有谁会有关心它们的情感。他们只能利用仅有的生存技能,漫无目的地在某个角落鸣叫、飞翔,没有归宿,一切与我,却感到无比的悲哀。我好奇,我不明白。 昆虫素有向光性,近几日小屋的纱窗坏了,不知何时跑进的几只飞蛾在我的台灯下飞舞,惹得我心烦意乱。生活的挫折使我的情绪变得焦躁,竟也容不得灯下的虫儿,将其困居在器皿之内。在灯光下,我看到飞蛾竭尽全力地冲撞器皿,一次又一次,不断变换方向的尝试着。我好奇地盯着它们,看着它们努力地探找求生之路,即使耗尽了自己的最后一丝气力。我虽被飞蛾求生的精神感动,但更多的是对其这种行为的不解。脆弱的生命不经意间就会失去,没有情感,没有强大的力量,单独地活着,是多么的悲哀。但它却为了这样的生命,不顾一切。我不知道它的追求,也不知道它力量的源头。灯光下,我注视着飞蛾忽然想起余华的《活着》一书。书中的主人公如同飞蛾一般的悲惨命运,但他仍然坚强地生活下去。的确,飞虫的想法很简单,它们生命的信念就是活着。回想起来蝉不就是报着活着的信念在土壤中度日如年;蚊虫也是报着活着的信念乘风飞翔。大千世界的各种生物都是因为活着而活着。而我们生命的意义就是使活着的时间更加精彩充实,只不过是方式不同而已。 某个夏天,我曾一度好奇于昆虫生命的意义,而某个初秋的夜晚我明白了,我更加尊重每一个生命,因为每个生命都来之不易,每个生命都在绽放精彩。 好奇 人可以一无所有,但不能没有好奇心。
这是姥姥常常挂在嘴边的话。姥姥也用自己的奋斗经历诠释了这句话的内涵。 从年轻时候开始,姥姥就是家里的顶梁柱。衣食住行都得从姥姥辛苦劳作中来,姥姥一天从早忙到晚,所挣公分也仅够一家人填饱肚子,眼看儿女到上学年龄,姥姥愁眉不展。即便生活如此困顿,姥姥还是很乐观,她对周围的一切新事物都很好奇,都有兴趣,加上心灵手巧,没有学不会的。 不久,村里来了个教裁缝的,姥姥的好奇心又发作了,她想去学,从而改变一下家里的境况,可家里穷,没有学费,姥姥就犯难了。但姥姥是不肯轻易认输之人,她利用闲时间去偷学艺。他趴在窗户上,看老师们如何给学生示范,然后默记于心,一有空就练习,居然给学会了,至今姥姥的同龄人也不知打姥姥是如何学会做衣服的,而且姥姥的衣服是当地最有名气的。 姥姥理所当然地成了裁缝。可当时村里的衣服款式都很古板,姥姥好奇的天性让她频频进城,她去城里,不是观光,不为采购,就为满大街看那些穿着时髦的衣物,姥姥一边看,一边研究,回到家就连夜赶制,果不其然,姥姥的生意红火起来。 可姥姥不是一个轻易满足的人,她天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进取心,于是,她又开始观察自然界各种花的颜色和形状,然后自己描出来,再用毛线勾出来,由于姥姥心灵手巧,许多动植物经她一润色,栩栩如生了。 在别人平凡无奇的生活中,姥姥总能带给人们意外的惊喜,听妈妈说,姥姥曾经给大姨织过一件毛衣,大姨一穿上,跟变了个人似的,一上街,回头率百分之百,别人都说姥姥做衣服悟性高,其实我知道,那是姥姥好奇心的作用,她对周围的山川草木总有一份兴趣,一份突发奇想的创造,所以做出衣服,当然与众不同了。 现在姥姥已经六十多岁了,生活的风霜在她的脸上留下了一道道痕迹,她也不再开裁缝店了,而是心安理得地享受孩子们对她的孝顺。但她的好奇心让她拥
有一颗童心般的晚年。有时我们陪她打牌,她说老打法没意思,她又研发出一种新的打牌规则,我们听了,只有佩服了。 我相信,拥有好奇心的人是幸福人,姥姥就是这样,她一生都是一个探索者,发现者,她满足自己好奇心的同时,提高自己生活的质量,也提升了生命的意义。 好奇,改变命运,改变生活。
都是好奇惹的祸
我小的时候,非常顽皮,,对许多事情总是很好奇,由于我这好奇,使我弄出了许多笑话,其中有一件事,是我至今仍记忆犹新。
那是我4岁的时候,在大年夜里,妈妈爸爸正忙着做年夜饭,没空来照顾我,我只好一个人做在客厅里的角落里,独自玩起了变形金刚。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客厅里的桌子上象满汗全席似的,饭菜几乎放满了桌子。妈妈带我洗过手后,我们家三口互道了新年祝福语后,就准备开始享受桌上的美味佳肴了。看着这些饭菜,我口水都流下了三千尺,心想:哈哈,这下我可以吃个够了!这时,爸爸引起了我的注意力,只见他拿着一个玻璃瓶,总是在喝里面的水儿,还连着喝了好几杯。当时我很纳闷:“爸爸在喝什么呢?是水吗?不会吧,水没味道,爸爸会喝水吗?一定不是水,那是什么呢?是很好喝的吗?为什么不给我一杯呢?爸爸平时有什么好吃好喝的都要让我喝的呀!”我开始乱猜起来,爸爸这时又倒了一杯,可这回没喝,而且朝厨房走了过去。我心里挺高兴的,心想:这回我可有机会去喝那的东西啦!我趁这个机会,端起杯子闻了闻,顿时,一股怪怪的味道直窜我的鼻子,把鼻子都窜疼了。我开始有些犹豫了,但心里又想:“是不是好喝的东西味道都是怪怪的?刚才爸爸不是喝的津津有味吗?对!一定是好喝的。”就在我决定要喝的时候,我听见了爸爸妈妈从厨房走出来的脚步声,我心里来不及再犹豫了。于是,也管不了三七二十一,一下倒进了我的嘴里,顿时辣的喉咙直冒烟,舌头都辣麻了,根本控制不住自己,就“哇”的一下把那东西吐到了桌子上,这时爸爸妈妈刚好看到了这一幕。我心想:这回完了!要挨打了。我可真倒霉,他们早不来,晚不来,偏偏这时候来。正当我准备接受打骂的时候,谁知他们看了后,稍一愣,便异口同声的笑了起来,弄的我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后来才知道,那东西是酒!
好奇虽然是件好事,但也有让人倒霉的时候,所以万物都有两面性:一个是好的一面,一个是不好的一面。
余华文学年谱
愿新年胜旧年 愿将来胜过往
当我醒来睁开双眼,又是新的一天。日子从不觉得新鲜,依旧是繁忙的日子。"忙,却似乎也没忙出什么结果,时间被碾得如此之碎,一阵风吹过,稀里哗啦全都不知去向,以至于我试图回想这一年到底干了些什么时,发现自己简直是从一场昏迷中醒来。"过去的一年,于我来说,我丢失了快乐,多的是难过、妥协、委屈。委屈为什么不能遗忘,我真的很努力的忘记,可是脑子不听我的话,那就让它留在印记里吧它们透支了我人生的太多不清醒,庆幸这些糟糕的回忆使我成长,但凡经历,皆为成长。
追求的在得到与失去中无限循环,还有的甚至从未坚持过一天,没有极致委屈痛苦过不知道彻底醒来后的那种所得。与世界交手二十年,我都不曾如此清醒过,2019年是糟糕的一年也是令我成长的一年。总以为岁月很慢,却发现日子如流水般的消逝,只有失去了才感叹这一年。与其感叹时光的流逝,不如对未来的日子有所爱有所期待。想起来余华的一句话:"在时代和个人的种种不幸中,我却看到了生活的种种幸福。酸甜苦辣是食物的味道,喜怒哀乐是生活的味道。"纵使人生百味,也得丰足始末,缓步到头。希望新的一年的我,是更好的我。
从过度在乎到现在的平淡,经历了太多的痛苦,才明白"感情都是相互的,态度也是。"看的太重的东西迟早会刺痛你,现在的我,恍惚明白了。也许是生活的压力让我委屈痛苦到极限了,长期的积攒终于在那几天里爆发了,痛哭过、痛苦过、无奈过、无力过...听到各个年龄段给予我的安慰和建议,我在沉闷的日子里很快醒来了。做人真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稍有不慎便是无尽的折磨,所以人才会有成长改变。
卡森?麦卡勒斯说:"人越是明白,越是有追求,就越孤独。"现实生活里,有时候你就要失去一些东西,有时候你越不在乎一样东西,它总是机缘巧合的来到你面前,无论怎样你都要接住它给你带来的痛苦。接住了你就会变得更好,无论如何,生活中多的是无奈而你要去面对去成长。这一年的生活可能是这二十年真正长大的一年,是时间馈赠我的礼物。在所难免的时候,就去享受成长吧。
只希望后来的我能快乐,新的一年我只求我能快乐,在人来人往的日子里依旧向往温柔,慢慢经历好好成长,希望快乐乘风而来,2020平安喜乐,万事顺遂。
余华文学年谱(1983-2014)
1983
(24)
2《“威尼斯”牙齿店》短篇《西湖》第八期3《鸽子.鸽子》短篇《青春》(第十二期)
1984
(25)
1《星星》短篇《北京文学》第一期
2《竹女》短篇《北京文学 》第三期
3《月亮照着你.月亮照着我》短篇《北京文学》第四期
4《男儿有泪不轻弹》短篇《东海》第五期
1986
(27)
1《三个女人一个夜晚》短篇《萌芽》第一期
2《老师》短篇《北京文学》第三期
1987
(28)
1988
(29)
1989
(30)
6《虚伪的作品》论文《上海文论》第五期
7《十八岁出门远行》(余华第一部小说集)小说集作家出版社
1990
(31)
1《偶然事件》短篇《长城》第一期
2《读西西女士的》随笔《人民文学》第四期
3《走向真实的语言》论文《文艺争鸣》第一期
4《川端康成和卡夫卡的遗产》论文《外国文学评论》第二期
5《十八岁出门远行》小说集台湾远流出版公司
1991
(32)
2《呼喊与细雨》(余华第一部长篇小说)长篇《收获》第六期
3《偶然事件》小说集花城出版社
1992
(33)
1《一个地主的死》短篇《钟山》第六期
3《河边的错误》小说集长江文艺出版社
4《在细雨中呼喊》长篇台湾远流出版公司
1993
(34)
3《活着》长篇长江文艺出版社
1994
(35)
1《战栗》中篇《花城》第五期
2《吵架》短篇《啄木鸟》第四期
3《在桥上》短篇《青年文学》第十期
4《炎热的夏天》短篇《青年文学》第十期5《活着 》长篇台湾麦田出版社
6《活着 》长篇香港博益出版公司
7《活着 》(法文版)长篇法国Hachette出版公司
9《活着 》(荷兰文版)长篇荷兰De Geus出版公司
10《往事与刑罚》(英文版)小说集美国夏威夷大学出版社
1995
(36)
1《我没有自己的名字》短篇《收获》第一期
3《女人的胜利》短篇《北京文学》第十一期
4《我为什么要结婚》短篇《东海 》第八期5《战栗》小说集香港博益出版公司
6《余华作品集》(三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6
(37)
2《叙述中的理想》随笔《青年文学》第五期
3《长篇小说的写作》论文《当代作家评论》第三期
4《布尔加科夫与》随笔《读书》第十一期
5《谁是我们共同的母亲?》随笔《天涯》第四期
6《强劲的想象产生事实》随笔《作家》第二期
7《三岛由纪夫的写作与生活》随笔《作家》第二期
8《新年第一天的文学对话--关于及其它》访谈《作家》第三期
9《许三观卖血记》长篇长江文艺出版社10《许三观卖血记》长篇台湾麦田出版社11《许三观卖血记》长篇香港博益出版公司12《许三观卖血记》(法文版)长篇法国Actes Sud出版公司
1997
(38)
2《我所不认识的王蒙》散文《时代文学》第六期
3《作家与现实》随笔《作家》第七期
4《奢侈的厕所》散文《长城》第一期
5《活着》(意大利文)长篇意大利 Donzelli出版公司
6《折磨》(意大利文)小说集意大利 Einaudi出版公司
7《活着》(韩文版)长篇韩国青林出版社
1998
(39)
2《契科夫的等待》散文随笔《读书》第七期
3《眼睛和声音》散文随笔《读书》第十一期
4《内心之死--关于心理描写之二》散文随笔
《读书》第十二期
6《活着》长篇南海出版公司
7《许三观卖血记》长篇南海出版公司
8《在细雨中呼喊》长篇南海出版公司
9《活着》(德文版)长篇德国Kleet-Cotta出版
10此外在美国,德国,西班牙,荷兰,韩国,日本都有余华的译著出版
1999
(40)
1《“我只要写作就是回家”》访谈《当代作家评论》第一期
4《卡夫卡和K》随笔《读书》第十二期5《音乐影响了我的写作》随笔《音乐爱好者》第一期
6《黄昏里的男孩》小说集新世界出版社7《战栗》小说集新世界出版社
8《现实一种》小说集新世界出版社
11《我能否相信自己》随笔集人民日报出版社
12《古典爱情》(法文版)小说集法国Actes Sud出版公司
13《许三观卖血记》(意大利文)长篇意大利 Einaudi出版公司
14《在细雨中呼喊》(意大利文)长篇意大利 Donzelli出版公司
15《许三观卖血记》( 德文)长篇德国Kleet-Cotta出版
16《许三观卖血记》(韩文)长篇韩国青林出版社
2000
(41)
1《回忆十七年前》散文《北京文学》第九期
2《山鲁佐德的故事》散文《作家》第一期3《网络和文学》散文《作家》第五期
4《文学和民族》散文《作家》第八期
5《内心之死》随笔集华艺出版社
6《高潮》随笔集华艺出版社
7《当代中国文库精读--余华卷》小说集香港明报出版公司
9《世事如烟》(韩文版)小说集韩国青林出版社
10《古典爱情》(法文版)小说集法国Actes Sud出版公司
2001
(42)
1《没有边界的写作--读胡安.鲁尔福》散文随笔《小说界》第一期
2《灵魂饭》散文随笔《上海文学》第五期3《不衰的秘密文学》散文随笔《大家》第十二期
4《中国当代作家选集丛书--余华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5《当代中国小说名家珍藏版--余华卷》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2
(43)
1《我的文学道路--苏州大学“小说家论坛”上的讲演》访谈《当代作家评论》第四期2《一个人的记忆决定了他的写作方向》《当代作家评论》第四期
3《这只是千万个卖血故事中的一个》《当代作家评论》第五期
4《自述》《小说评论》第四期
5《叙述的力量--余华访谈录》访谈《小说评论》第四期
6《小说的世界》《天涯》第一期
7《文学与记忆》《文学报》2002年3月14
9《灵魂饭》随笔集南海出版公司
10《说话》演讲集春风文艺出版社
11《我没有自己的名字》自选集云南人民出版社
12《我能否相信自己》随笔集台湾远流出版公司
13《灵魂饭》随笔集台湾远流出版公司14《活着》(日文版)长篇日本角川书店
15《在细雨中呼喊》(法文版)长篇法国Actes Sud出版公司
16《古典爱情》(合集,法文版)小说集法国Actes Sud出版公司
2003
(44)
1《自序》散文随笔《当代作家评论》第一期
2《可乐和酒》散文随笔《散文百家》第四期
3《朋友》散文随笔《小说界》第二期
4《什么是爱情》,《歪曲生活的小说》散文随笔《作家》第二期
5《活着》,《许三观卖血记》(英文版)长篇美国兰登书屋
6《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随笔集台湾远流出版公司
7《黄昏里的男孩》,《世事如烟》,《战栗》小说集台湾麦田出版社
8《在细雨中呼喊》(韩文版)长篇韩国青林出版社
9《世事如烟》(意大利文)小说集意大利 Einaudi出版公司
10《许三观卖血记》(荷兰文)长篇荷兰De Geus出版公司
11《往事与刑罚》(挪威语)小说集挪威Tiden Norsk Forlag出版公司
2004
(45)
1《阅读,音乐与小说创作》散文随笔《作家》第十一期
2《文学中的现实》散文随笔《上海文学》第五期
3《远行的心灵》散文随笔《花城》第五期
4《余华作品系列》(十二卷)上海文艺出版社
5《许三观卖血记》(德文)长篇小说德国btb出版社
6《呼喊与细雨》长篇小说台湾麦田出版社
2005
(46)
1《西.伦茨的》随笔《上海文学》第三期
2《奥克斯福的威廉.福克纳》随笔《上海文学》第三期
3《致保罗先生》随笔《作家》第四期
4《一个作家的力量》随笔《小说界》第六期
5《文学作品中有跳动的心脏》随笔《编辑学刊》第五期
6《余华:这十年》访谈《作家》第十一期7《兄弟》(上)长篇小说上海文艺出版社
8《兄弟》(上)长篇小说台湾麦田出版社9《古典爱情》(越南文)小说集越南文学出版社
2006
(47)
1《兄弟》(下)长篇小说上海文艺出版社2《回到现实,回到存在--关于长篇小说的对话》访谈《南方文坛》第三期
3《夜话》访谈《小说界》第三期4《一九八六》(法文版)中篇 法国Actes Sud出版公司
5《大仲马的两部巨著》随笔《编辑学刊》第一期
6《执着阅读》随笔《大学时代》第四期7《古典爱情》(九元丛书)小说集人民文学出版社
9《兄弟》(下)长篇台湾麦田出版社10《现实一种》小说集台湾麦田出版社11《鲜血梅花》小说集台湾麦田出版社12《战栗》小说集台湾麦田出版社
13《一九八六》(法文版)中篇法国Actes Sud出版公司
14《我没有自己的名字》(法文版)短篇法国Actes Sud出版公司
15《活着》(瑞典文)长篇瑞典Ruin出版社16《兄弟》(越南文)长篇越南人民公安出版社
17《许三观卖血记》(越南文)长篇越南人民公安出版社
2007
(48)
1《录像带**》散文《西湖》第二期
2《日本印象》散文《西湖》第二期
3《文学不是空中楼阁》散文随笔《文艺争鸣》第二期
4《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散文随笔《读书》第九期
5《飞翔与变形》散文随笔《收获》第五期6《阅读与写作》散文随笔《上海文学》第十二期
7《从大仲马说起》散文随笔《西部》第十一期
8《三十岁后读鲁迅》访谈《青年作家》第一期
9《“混乱”与我们时代的美学》访谈《上海文学》第三期
10《我能否相信自己》随笔集明天出版社
11《在细雨中呼喊》(英文版)长篇美国兰登书屋
12《许三观卖血记》(瑞典文版)长篇瑞典Ruin出版社
13《许三观卖血记》(希伯来文)长篇以色列Am Oved出版社
14《兄弟》(韩文版)长篇韩国人文主义者出版社
2008
(49)
1《兄弟》(法文版)长篇法国Actes Sud出版公司
2《兄弟》(英文版)长篇英国
3《兄弟》(日文版)长篇日本
4《我写下了中国人的生活--答美国批评家William Marx问》《作家》第一期
5《流行音乐的力量》《视野》第二期
6《轻盈的才华》《作家》第七期
7《伊恩.麦克尤恩后遗症》《作家》第十期
8《有恒》《风后的心》《我的小鸟》《月城姑娘》诗歌《凉山文学》(第一期
9《中国早就变化了》《作家》第十五期
2009
(50)
1《飞翔和变形--关于文学作品中的想象之一》《文艺争鸣 》第一期
2《生与死,死而复生--关于文学作品中的想象之二》《文艺争鸣 》第一期
3《细节的合理性》《文艺争鸣 》第六期4《两位学者的肖像--读马悦然的>《作家》第十九期
5《“80后作家在对社会撒娇”》《羊城晚报》12月6号
6《被遗忘的革命》《纽约时报》5月31号7《兄弟》(英文版)长篇小说美国 Pantheon出版公司
8《兄弟》(德文版)长篇小说
9《兄弟》(意大利文版)长篇小说
10《兄弟》(西班牙文版)长篇小说
11《十八岁出门远行》(法文版合集)法国Actes Sud出版公司
2010
(51岁)
1《一个记忆回来了》《文艺争鸣》第一期2《当德国成为领跑者》《京华时报》2010年7月6号
3《我想写出一个国家的疼痛》访谈《东吴学术》创刊号
4《十个词汇里的中国》(法文版)随笔集法国Actes Sud出版公司
2011
(52)
1《文学与经验》《文艺争鸣》第一期
2《文学中的现实和想象力》《延河》第三期
3《消费的儿子》《视野》第十二期
4《给赛缪尔.费舍尔讲故事》《大方》第二期
5《文学:想象,记忆与经验》复旦大学出版社
6《十个词汇里的中国》随笔集台湾
7《十个词汇里的中国》(英文版)随笔集美国
2012
(53)
1《我们的安魂曲》《全国新书目》第三期
2013
(54)
1《读后》《东吴学术》第二期
2《很生气》《纽约时报》评论版4月11号3《第七日》长篇小说新星出版社
4《间奏:余华的音乐笔记》随笔集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4
(55)
1《小记童庆炳老师》随笔 《南方文坛》第一期
说明:《余华文学年谱》列表主要根据《余华文学年谱》(刘琳 王侃编著,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5年8月一版一印)整理而成,时间截止到2014年(55岁),查阅方便直观;余华年龄仍采用书中年龄;书中有的作品发表前后重复,以前面为准;并对书中的遗漏(主要是1993年《活着》和1996年《许三观卖血记》的出版)进行了补充;但仍可能有错误或遗漏,仅供参考!谢谢!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