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地球上最后的夜晚

乐乐1年前 (2024-03-01)阅读数 10#古诗
文章标签万绮雯野餐

第一次看《地球上最后的夜晚》是2013年10月。现在看到当时的记录一面慨叹竟然五年多了,以为没过多久。另一方面觉得看过的书标记一下还是有必要的,即使当时一个记号一个词,回头再看时也能回忆起些许当时看书的些许感触。当时打了五颗星,现在依旧是五颗,只是没有当时看过后那种惊喜的感觉了。

作者是智利的罗贝托波拉尼奥,关于生平做过的事写的是流浪者、诗人。地球上最后的夜晚这本短篇小说集,果真像作者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遇到的人听到的事——艺术源于生活。

有一篇“戈麦斯帕拉西奥”,看时想起扬之水或者汪曾祺写的文章来,作家到某个地方感受当地风土人情,当地的编辑部或者文化部的人带领参观之类的事。这篇的不同在于将带领者的生活掺杂进来,那么一篇观光散文就变成了一篇小说,“我”无可奈何地听,却能听得出对方目前的生活状态及心境。

“地球上最后的夜晚”,看时完全记得情节,但还是有一丝提心吊胆,担心父子俩的这次旅途中会出现什么再也回不去的大事件。事件正要发生的时候,故事结束了,旅程还在继续。

“圣西尼”讲的是“我”与圣西尼之间的笔友故事,一个是我喜欢的作家,一个是正要起步写作生涯的我。我写信给圣西尼,意料不到收到圣西尼的回信和鼓励,更加积极地参与写作比赛,并与圣西尼相互鼓舞。以写作为生的我们并非生活中的得奖者,捉襟见肘的困境就像家常便饭充斥在生活里。

“一件文学奇事”讲的是B写了一本书嘲笑某些作家的书,书中嘲笑的对象之一A,有知名度、有钱、有读者。B觉得对方早已关注他,因为看过他的这本书也知道自己隐喻嘲讽的人是他。B千方百计关注A的动向,后来打听到A家的电话便不断电话去想和A见一面。至于为什么见面,见面要说什么做什么,B根本没有底儿。A对B没什么概念,关于在书评中对B写的书的点评也比较中肯。B通过自己的臆想将A设置为假想敌。作者在对B的描述中不留余地,如果B代表作者本人,佩服作者犀利的描写,还有就是能写得出来。真实地面对自己有时不是很难,难在还要把这种真实一字一句地描述出来,没有辩解也没有虚饰。

“通话”用短短的篇幅写了一场疯狂地单恋,B与昔日情人X通过电话再次取得联系,得以再续前缘。B欣喜若狂,觉得这次一定可以和X共谱连理。他前往X所在的城市见面,和X共度的每一夜都让B再次感到爱情。谁知对方没过多久就没有任何理由的和他说算了。他不甘心也不接受这个结果,反复给X电话并去找X,X对他的死缠烂打并不买账,说了不再见就是不再见。B一直不死心,直到有一天B被警察传唤,了解他们交往的经过,并告知X已经死了。短短地篇幅中,作者将一个想爱一个决定跑的情感状态写得非常有画面感,整个故事没有太多血肉,好像只有一副骨架子,但血肉可以通过这幅骨架子自己添油加醋的加上去。

“毛毛虫”写的是一个逃学的孩子天天跑去书店看书的故事,他遇到一个每天坐在同一个地方的男人,他和这个男人聊天,还一起看过一场**。这个神秘男子生了一场病,孩子帮他买药,照料。这个神秘的男人是谁呢?他好像懂的很多又有很多故事。我们期待着有故事的人的讲述,然而故事在此戛然而止。

“安妮穆尔的生平”是篇幅较长的一个故事,毕竟讲的是生平嘛。这个女人一生漂泊,不断遇到男人,可是她遇到的每个男人好像都不太着调。“我”和安妮也有过一阵子交往,后来以安妮离开作为结束。颠沛的生活并没有令安妮失去自带的光环,好像她过着的有了上顿没下顿,从一个地方辗转到另一个地方的生活,正是对她这个人的滋养。

“小眼席尔瓦”让我想起毛姆写的关于印度的故事。这个故事讲的是关于未成年人受虐待和遭受性虐待的事儿,由席尔瓦讲给我听的关于席尔瓦亲身经历的事。看完久久回不过神儿来。

……基本上这本书里的B也好,我也好,大多和文学有关,几乎每个人的世界都支离破碎,但是又有些许的希望隐藏在文字中。引用作者一句话作为结束吧:“我们不会停止阅读,即使每本书总有读完的时候,如同我们不会停止生活,即使死亡必然来临。”

《地球最后的夜晚》上映后,就遭猫眼观众吐槽看不懂,差评如山倒。究其根本原因是宣传策略的失误,硬是将一部文艺片渲染成商业类型片的包装,片名就是一个自带科幻属性的词组,难怪会被误解的这么深。其实你如果发自内心的喜欢过《路边野餐》这部**,才能亲身领会毕赣在《地球最后的夜晚》的用意,毕赣的**其本质不在于讲故事,而是表达一种梦幻的意境,而这种意境需要细嚼慢咽才能体会毕赣要表达的内容。

**中出现过许多关键词,如绿皮书、野柚子、泥石流、钟表、乒乓球拍、老鹰、枪、照片、烂苹果等等,这些关键词都是解开谜题的钥匙,缺一不可。如果你非要用线性叙事那套规则去框架毕赣的**,我只能说你必然会吃不少苦头。《路边野餐》是毕升对18年前记忆的回溯,《地球最后的夜晚》是罗宏武对12年前情人的追忆。

毕赣**最大的特色是不会告诉你故事的结果,只会撒下线索让你自己去解开谜题,这才是《地球最后的夜晚》的迷人之处。

绿皮书:

万绮雯和同伙偷东西时,偷的一本爱情故事书,她会把这本书送给自己最心爱的人。

书里的扉页有一段咒语,只要念扉页上的咒语,爱人的房子会旋转。

绿皮书对应《路边野餐》中的《告别》磁带。最终万绮雯将绿皮书送给了罗宏武,说明万绮雯是真心爱罗宏武的,而非单纯利用他杀人;而结局罗宏武来到万绮雯曾经偷书的房子,念了扉页的咒语房子真的旋转起来了,证明罗宏斌是发自内心地爱万绮雯,也照应了前文万绮雯偷书时,房子会旋转的伏笔,绿皮书的作用基本石锤了两人互相深爱的事实,而非互相利用。

复合人:凯珍

地球上最后的夜晚

**共出现过四种时空:现实、回忆、梦境、超现实。梦境是记忆和现实的二次整合,实则是潜意识里的欲望。《地球》中罗宏武一种做了三次梦。

开场时:他第一个梦刚醒来。

**的第二幕:他在公交车内做了第二个梦。

**第三幕:他在**院做了最后一个长梦。

一开始导演担心观众分不清现实与梦境,就给观众下了定心丸——凡是万绮雯出现的场景都是梦。除此之外,通过衣服的颜色也是一个区分的方法——白色短袖为现实,黑色外衣为梦境。

在毕赣**的梦境中是难以找到具体化的人,只有抽象化的复合人。凯珍对应的是《路边野餐》里的洋洋,在《地球最后的夜晚》她是两个人的复合体——罗母小凤和万绮雯的整合体。

罗母小凤

罗宏武在找到白猫的母亲打听万绮雯身份时,白猫母亲告诉他万绮雯是一个危险的女人,曾经利用过左宏元为她杀过拐卖她的老A,其次问罗宏武,如果罗母小凤染发会染什么颜色,罗宏武想当然的回答红色。

梦境中的凯珍也是红色头发,弗洛伊德《梦的解析》表明梦是潜意识的声音,所以凯珍的一部分元素是罗母小凤的投影,因为现实的经验是梦抽象的基础,其中有段凯珍和一个男人私奔,罗宏武质问她,你难道没有牵挂的亲人吗?罗母回答他还小,很快会忘了。

前面的责问是罗宏武对多年前母亲私奔的怨恨,后面放她走,是对这段过往的释怀,他在梦里原谅了母亲多年的不辞而别,并和她做了最后的告别。

万绮雯

在**的第一幕,罗宏武在一个漏水的房子,拿出破旧的钟表,掏出陈旧的照片,在水的倒影中,我们看到他将钟表的时针拨回去了。

毕赣是在暗示时间的倒流,罗宏武要回忆12年前的事情了,那时是他与万绮雯的初次相识,他说万绮雯很像照片上的,其实照片上的人是罗母年轻的样子,这是他将万绮雯和罗母小凤混淆整合一起的根本原因,现实中她们的相貌太相似了,所以潜意识会混淆。

梦境中他和凯珍初次搭讪用了相同的对话,指出凯珍和照片里的人很像,此处是暗示凯珍是万绮雯在罗宏武潜意识的投影,所以最终他们在爱人的房子接吻和念咒,爱人的房子也旋转起来了,这也是罗宏武对万绮雯在梦中最后的道别,了却了他多年无法放下的爱情。

毕赣的梦境设计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表现罗宏武对多年前的记忆越来越模糊,但是仍旧难以放下那段过往,正如白猫母亲所说,泥石流不可怕,可怕的是活在回忆里,记忆不断的在消失,但是罗宏斌不甘心就此消失,他梦中混淆不清的故人,正好表达了他潜意识对记忆的执念。

第二层是借助一种魔幻现实的空间,来完成对故人的告别。十二年后的现实已经物是人非,情人和亲人都难以寻觅到了,只好通过梦的载体,让万绮雯对罗宏武有一个满意的交代。

故事脉络

通过以上分析,基本可以得出一个完整故事。十二年前老A将万绮雯和朋友邰肇玫拐卖至凯里,万绮雯被卖给秃头(左宏元)做老婆了,所以他对老A怀恨在心,利用左宏元杀害了老A,左宏元借白猫父亲的枪杀死老A,后来欠了赌债的白猫得知了左宏元杀人的事,用那把枪敲诈左宏元,结果罗宏武由于和call机离婚耽误送枪,白猫被左宏元杀之。

白猫怎么能得知左宏元的事,很显然是万绮雯告诉他的,万绮雯想利用白猫除掉左宏元,最终万绮雯以野柚子为借口,让罗宏武实现她一个愿望,她再次利用罗宏武在**院刺杀左宏元,积水倒影的野柚子暗示那天罗宏武确实执行了刺杀计划,但是回忆交代的是左宏元失踪了,笔者推测罗宏武杀人未遂,入狱12年,而万绮雯则逃跑到旁海镇和开旅馆的老实人王志成结婚,12年后出狱的罗宏武寻找记忆里的一切,但是一切已经世态炎凉。

《地球最后的夜晚》片名的含义:

记得万绮雯对罗宏武说过,除非他们能逃到太空,才能避免被左宏元抓到,只要在地球上,左宏元永远都会找到她。最终罗宏武在最后的梦境里,用白猫的球拍作为螺旋桨,和万绮雯(凯珍)一起飞入了太空,片名的言下之意是地球已经无他们的容身之地,也是罗宏武对那一夜事件的后悔,如果再给他一次机会,他一定选择和万绮雯逃亡到缅甸,所以**院刺杀左宏元那一晚,是地球最后一个夜晚。

复合人:少年白猫

梦境里小孩其实是两个人的复合体——少年白猫和未出生孩子的整合。

罗宏武曾对万绮雯说过,要教他们的孩子打乒乓球,结果梦里的小孩确实会打乒乓球,如果他孩子顺利出生,也应该成长为那个小孩那么大了。为何白猫会和他的孩子混淆一起,因为这两人都是因他而死,首先乒乓球暗示了少年是他孩子在潜意识的投影。

乒乓球拍上正好刻了一只老鹰,等于交代了小孩是少年白猫的投影,而罗宏武最终也对这两他对不起的人做了道别。

关键词归纳

野柚子对应《路边野餐》的野人,作用是暗示愿望是否实现

泥石流对应《路边野餐》的车祸,作用是交代时间的节点

钟表对应《路边野餐》的钟表,作用是暗示罗宏武回忆

烂苹果对应《路边野餐》的烂香蕉,作用是交代人物关系

旧照片对应《路边野餐》的照片,作用是串联人物关系的线索

旧照片的流转

白色短袖

旧照片是罗母私奔后留给罗宏武唯一的思念信物,罗宏武喜欢万绮雯的深层原因是与罗母相貌相似,所以罗宏武把照片给了万绮雯,而万绮雯的好友邰肇玫说她和照片的罗母不像,所以她把照片给了邰肇玫,入狱的凯里囚犯认出了照片中的小凤饭店,所以有把照片寄回给罗宏武的父亲,他父亲将照片藏入钟表,罗宏武挂父亲遗照时发现了照片,通过照片又推动了故事第二阶段的剧情。整个过程是一个循环的莫比乌斯环。

毕赣**的结构

毕赣**的手法无非是长镜头和魔幻现实,《地球最后的夜晚》很显然是一种非典型悬疑片,不是叙事层面的悬疑,而是结构层面的悬疑。四个时空(现实、回忆、梦境、超现实),两层梦境(一长一短),三个时间点(现实、梦境、回忆三条时间反复交叉)。此种结构显然囊括了《穆赫兰道》、《记忆碎片》、《致命id》的多重元素。

梦境与现实的混淆是借鉴《穆赫兰道》的故事结构,正反双线叙事是借鉴《记忆碎片》的叙事手法,角色复合人格是对《致命id》角色构造的挪用。《地球最后的夜晚》可以说是一部剑走偏锋的悬疑片,相对《路边野餐》的复杂结构简单不少,很显然是毕赣对观众认知度的一次妥协,正因为结构的简易化令本片逊色《路边野餐》不少。

毕赣成功向世人宣告了**并非是单纯地讲故事,而是可以表达抽象的光影仪式感。如果将**划分为三个阶段,笔者认为毕赣可以排第二阶段。

第一阶段(**工匠):以讲故事取悦观众,各种诡计叙事的类型片

第二阶段(**鬼才):故事是副产物,表达意境与结构是本质

第三阶段(**大师):创造**语言,无缝融合故事、意境、结构于一体。

第一阶段代表导演有陈凯歌、李安、朴赞郁、诺兰等人,其中诺兰将叙事发挥到了巅峰;第二阶段:王家卫、毕赣、金基德、北野武等人,其中毕赣只能算跨入门槛;第三阶段:库布里克。

三个阶段中都有巅峰级别人物,第二阶段的入门导演未必比第一阶段的强,毕赣就是一个典型代表,所以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地球最后的夜晚》不过迈出了第二阶段的第一步,但愿毕赣不会困入自我设定的泥石流里。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