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谚“冷在三九,热在三伏”是指一年里冷要冷三十九天。”这句话对吗?为什么?
这句话不完全对,因为气温的升降变化,不仅取决于热量的收入,还要取决于地面向太空辐射热量的支出。当两者达到平衡后,气温才能掉头上升或降低。
全年最冷、最热的时段延到“三九”和“三伏”的原因
1、中国大陆上确实主要热在中伏和头伏,但沿海地区(海岸30~50千米内)和岛屿则热在末伏。云南地区最热的时间甚至出现在雨季之前的5月,那时离入伏还有2个月之久。
2、到了已近赤道的南沙群岛, “三伏”期间反是全年两个最凉季节之一,虽然那里全年气温变化本身很小。所以,“热在三伏”并不是“热在第三伏(末伏)”,也不是“热在全部三个伏”,而主要是“热在中伏”。说“热在三伏”只是为了和“冷在三九”对仗,好记罢了。
3、沿海及岛屿“热在末伏”的原因,是因为海水热容量比陆地土壤大,春夏季中升温速度慢,所以达到热量收支平衡、出现最高气温也晚。以山东为例,内陆的德州全年最热在7月下旬,而同纬度山东半岛尖上的成山头却晚至8月中旬。
4、同样道理,沿海岛屿的全年最冷时段按理也应后延。可奇怪的是,成山头仍然基本上“冷在三九”。原来,这是因为冬季中从西伯利亚南下的冷空气太强大了,北方沿海难显这种海洋调节。一直要到长江以南才开始显现,例如上海以东,东海中的嵊泗列岛,最冷在2月上旬。
5、但即使在“冷在三九,热在中伏”的地区里,也有少数年份并非如此。1959年8月的18—24日,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连续7天历史罕见(当然也是1959年全年最热)的高温天气,例如武汉日平均气温高达32.4~33.4℃,造成许多人中暑。这就是著名的“秋老虎”。
冷在三九,热在三伏是什么意思?
是时三伏天,天气热如汤是什么意思如下:
是时三伏天,天气热如汤。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竹窗》,这是描写“三伏天”的经典诗句之一。
而早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就有关于暑的介绍:“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
在小暑之后,紧接着就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大暑,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热在三伏”,此时正是进入伏天的开始。“伏”即伏藏的意思,提示人们应当少外出以避暑气。
一、如何计算“三伏天”?
我国古代采用“干支纪事”的方法用以计年、计月、计日、计时。所谓“干支”就是十个“天干”和十二个“地支”。十个天干分别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分别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由于天干只有10个,所以每隔10天就会出现一个庚日。
传统的推算方法规定: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起为“初伏”,从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起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起为“末伏”,总称为“三伏”。
由于夏至与第一个庚日之间的天数几乎每年都不一样,所以与“三庚”的天数也不是固定的。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所以“中伏”到“末伏”有时为10天,有时为20天。
今年自7月12日起我们就已经正式迈入“三伏天”了,等到7月22日便进入了长达20天的“中伏”,直至8月20日才能过完“三伏”,共计40天。
二、三伏天为什么是最热的呢?
夏天,北半球倾向太阳,太阳光的方向与地面近乎垂直,夏至那天北半球从太阳那里接收到的热量最多,太阳最“高”,但是地面积压的热量并不是非常多,夏至过后虽然日照时间不是最长。
但是每天接收到的热量还是超过散失的热量,所以热量是持续增加的,日平均温度会持续升高,到“三伏天”则会升到最高。只有当太阳足够“低”时,每天接收的热量少于散失的热量后,温度才开始降低。
同样的道理,每天中午12点是太阳最“高”的时候,但是一天之中温度最高的时候不是中午,而是下午两点左右。
三、“三伏天”习俗多
俗话说“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就是为了使身体多出汗,排出体内的各种毒素。伏天,民间生活多有习俗,农业生产亦有规律可循。
入伏之时,刚好是我国小麦生产区麦收不足一个月的时候,家家麦满仓,而到了伏天,人们精神委顿,食欲不佳,饺子却是传统食品中开胃解馋的佳品。
等到“中伏”时,就要吃面了。《魏氏春秋》记载:“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
南朝《荆楚岁时记》记载“六月伏日食汤饼,名为辟恶”。这里的汤饼就是热汤面,吃碗热汤面,身上发汗,可以去除体内的潮气和暑气。
进入末伏,难熬的伏天进入尾声,天气渐渐开始转凉,简单方便的烙饼成了受欢迎的食物。在饺子、面条、烙饼这三种面食当中,以烙饼的烹调方式最好。
因为烙饼不需要水煮,也不需要过水,各种可溶性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损失最小。当然中国南北方的习俗也有些是不相同的,大江南北各有妙招,可谓是因地制宜。
“冷在三九、热在三伏”是说:。三九是全年最冷的时候,三伏是全年最热的时候。
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全年最冷、最热的时段,不是全年太阳高度最低(太阳辐射最弱)和最高(太阳辐射最强)的冬至和夏至,而往往会后延,也就是谚语所说的“冷在三九、热在三伏”。
“三九”是指从冬至日开始数,数到第三个九日,大体在1月的9—17日。“三伏”时间每年不同,一般头伏在7月中下旬,中伏在7月下旬和8月上旬之内,末伏在8月中旬前后。
冬季中从西伯利亚南下的冷空气太强大了,北方沿海难显这种海洋调节。一直要到长江以南才开始显现,例如上海以东,东海中的嵊泗列岛,最冷在2月上旬。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