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是什么意思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的释义

桃子11个月前 (03-01)阅读数 7#古诗
文章标签曾国藩万户侯

1、意思是:请你登上那画有开国功臣的凌烟阁去看,又有哪一个书生曾被封为食邑万户的列侯?

2、该句出自唐朝诗人李贺的《南园十三首·其五》。

3、全文内容为: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4、白话释义:男子汉大丈夫为什么还不带上那武器,去收取被藩镇割据的关塞河山五十州?请你且登上那画有开国功臣的凌烟阁,有哪个书生曾被封为食邑万户的列侯?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译文

自省勿自怜。

有一种拖延,粉饰起来叫敬畏。

从6月5日开始建读书笔记公众号,一个半月的时间写了19篇读书笔记,接近3万字。有13次被推荐至首页,于是开始心有懈怠,到了是否坚持下去的关口。

恰恰遇到了三件事情,中秋活动、英国度假,以及在这个节点,选择看唐浩明先生所著的《曾国藩》。

后面笔记就开始拖延下来。

我写读书笔记的初衷,就是 培养自己的克制力,培养一个阅读的好习惯。

但曾文正公恰恰在克制自我上,近乎古今第一完人。

相形之下,不胜愧赧。

这部书已经看到第五章,讲述他已经墨绖出山,初办团练,从湘乡荷叶塘来到了省城长沙。

这期间,每每有提笔的冲动,但总觉修为太浅,领悟不深。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是什么意思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的释义

这期间,这本书就像一方明镜,悬在心头,照出内心的挣扎,迟疑,卑微与骄傲,总之,境界造诣,一览无余。

如果说在14年前看这本书,打开了自己朝望圣人之门,那14年以后,如果自己还是停留在对圣人的人云亦云的感佩和激赏之中,那有什么意义?

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

所以关键是,自己在读的过程中,要如何正心正行。

在这段时间,我最大的收获,应该就是开始真正在践行老先生的一句“笨功夫” ,读书为人,善于“守拙”。

所以这段时间,开始养成了这样一个习惯。

每天早上6点准时起床,先不管什么,打开电脑写一个小时,写到哪,算到哪。时间一到,立刻停止出去跑步,不给自己太大的压力,用一个好的习惯去化解在内心承诺而生的焦虑和悔恨,日拱一卒,不疾而速就是这个道理。

回到这本书的前五章。

阳明之后,细读国藩,从王文成公,到曾文正公。前者开创心学清流,后者升华理学正魂。

两个人的轨迹还是汇聚到李贺的这首诗上: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就是这句诗, 唤醒两代士子雄心,救黎民出水火,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

曾国藩21岁考取秀才,23岁中举人,27岁中进士,点翰林。一个寒门学子,在北京就这样坚韧不拔地沿着这条仕途,步步升迁到二品官位。十年七迁,连跃十级,而这一切都发生在道光年间,这段时间,也是曾国藩理学精进的十年,官运亨通不忘修身克己。

怀内圣外王之志,以待时势。

而本书正是从咸丰二年开笔,彼时曾国藩离京赴江西主考任,在安徽途中得知母亲去世,一路奔丧至岳阳城遇险,这个时候的曾国藩已经即将年满四十三岁。

这中间交代了一个细节,就是曾国藩在岳阳“喜得一人才”康福,两人从益阳走旱路回湘乡至宁乡境内,这位曾大人竟然被太平天国起义军擒去写通告,幸得康福连夜相救才逃回老家。

第二章节对左宗棠着墨甚多。这里面的逻辑是,长沙城濒危,当时的湖南巡抚张亮基在江忠源的举荐下,推荐了正在东山避难的左宗棠,左宗棠回长沙当了幕僚,众人协力同心保住了长沙,西王萧朝贵中炮而亡。太平军为早日夺取岳州,率大军顺江而下直取金陵,使得长沙赢得喘息之机。

这个时候,清廷开始颁旨兴团练,组建当地武装平定叛乱,在湖南团练大臣的人选上,左宗棠向张亮基举荐了曾国藩。

曾国藩在此前的仕途生涯中,几乎风平雨顺。 最大的危机发生在咸丰元年,新皇帝初登大宝,是年5月,曾国藩在刘蓉、罗泽南等人的推动下,上《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批评咸丰皇帝。 咸丰帝没有读完,就愤怒地将奏折摔到了地上,立刻召见了军机大臣要定他的罪,若非祁寯藻、季芝昌等人苦苦为他求情,他很可能陷于不测之罪。曾国藩了解这一情况后,心里非常紧张,立刻对此次谏争之举上奏自责。

依他谨小慎微的个性,在加上之前平顺的仕途经历,在风雨飘摇之际出任镇压起义军的团练大臣,而且是在洪杨风头最劲、官场流弊最多的老家湖南,可以想见,刚开始曾国藩必然是拒绝的。

于是开始了小说这几章中最为精彩的情节描述:

首先,在左宗棠的举荐下,时任湖南巡抚张亮基给曾国藩写了一封信,邀请他到省城办团练,殷殷之意,跃然于纸上:

“亮基不才,承乏贵乡,实不堪此重任。大人乃三湘英才,国之栋梁,皇上倚重,百姓信赖,亟望能移驾长沙,主办团练,肃匪盗而靖地方,安黎民而慰宸虑;亮基也好朝夕听命,共济时艰。”

曾国藩提笔则回:

"国藩自别家乡,已历一纪,思亲之情,与日俱增,几欲长辞帝京,侍亲左右,做一孝子贤孙而终此生。"

"明公雅意,国藩再拜叩谢。然岂有母死未葬,即办公事之理耶?若应命,不独遭士林之讥,亦己身所深以为耻也。国藩此时别无他求,惟愿结庐墓旁,陪母三年,以尽人子之责,以减不孝之罪。乌鸟之私,尚望明公鉴谅。"

清朝和很多朝代一样,都以孝治天下。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很好的拒绝理由。

接下来的这封信则来自于曾国藩在北京的一位老乡贵人,当世大儒唐鉴,湖南善化人,世称镜海先生。 这位理学名臣并不是埋首故纸、空谈心性的书呆子,而是关心民瘼、留意经济、学问渊懿,亦不乏谋略的能吏。同样,唐鉴也知道曾国藩是老成深重、极有心计的干才。 在京期间,唐鉴、国藩师生之间往往探讨程朱之学少,推究兴衰治乱的历史多。

曾国藩将唐鉴视为黄石老人,而唐鉴也以张良期待曾国藩。

咸丰二年七月,唐鉴奉召入京。两个月内,咸丰帝召见十五次,极耆儒晚遇之荣。就在这次,他与大学士肃顺都举荐了曾国藩在地方办理团练,出于对曾国藩的深刻了解,唐鉴对咸丰帝说,曾国藩翰林出身,久任京官,对地方事不熟悉,刚开始时会有不顺利,请皇上自始至终信任他。唐鉴以自己一生名望向皇上担保,曾国藩必可成大事。

老夫子认认真真地用蝇头小楷写了一封长长的信,语气极为亲热,极为诚恳。他把这次由江宁入京,皇上所给予的破格隆遇详细地介绍一番,特别把最后一次陛见、皇上的垂询及自己的密荐写得更为生动。

"贤弟数十年来,已备尝人世艰苦,现正当年富力强、担当大任之时,况贤弟素有以天下为己任之壮志,此为老夫所深知。老夫往日与贤弟,一起读圣贤之书,讲经世之学,所为何事?”

这一次,曾国藩心动了,但并没有立即行动,他还在冷静的洞悉时势。

最后出场的郭嵩焘,当年正是在岳麓书院,他与曾国藩、刘蓉等相识,互相切磋学问、砥砺气节,成为志同道合的挚友。

这位好朋友用了点计谋,让陈敷打前站,陈敷是一个方外高人,到了荷叶塘给了老太太选择了一处吉壤安葬,并且从曾国藩的面相看出他终将拜相封侯。

《孔子三朝记》上说,“尧取人以状,舜取人以色,文王取人以度。”古代圣贤选择辅佐,总先从骨相着眼。

曾国藩本来就喜欢卜卦观相,后来还写了《冰鉴》,无疑这个心理暗示得恰到好处。

郭嵩焘见了曾国藩,发挥了他的极佳口才和霸蛮性格。

先是一语中的:“涤生,今世知你者莫过于我,你是担心长毛不好对付,怕万一不能成功,半世英明毁于一旦!”

“东坡问贾太傅,‘ 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不可有所为邪? ’嵩焘借这句话问仁兄,‘然则是天下无乐土,终不可有所为邪?’”

“古人云,‘ 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 。’又云,‘难得而易失者,时也;时至而不旋踵者,机也。故圣人常顺时而动,智者必因机以发。’”

“李贺说得好,‘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五等之爵从来靠沙场猎取,几曾见过以文章封侯的?”

最后这句话直接戳中了曾国藩的内心,用十多年前的一句广告语:唤醒你心中的豹子!

加上之前层层铺垫,咸丰皇帝的诏书也下了,他在母亲遗像前,烧掉了之前写的请辞折子,决定墨绖出山。

曾国藩之所以这么慎重,因为他自始至终就没有认为这是一门差事,而是一份使命。 这种认真和野心,决定了他接下来组建湘军的方向。主动组建一支军队与领差办理团练,简直不可同日而语,但是他做成了,有足够的使命,就有足够的手段和方法。

南 园 其 五

李 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

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

若个书生万户侯?

注释

①吴钩:一种宝剑的名称.

②关山五十州:唐代当时大约有50个州在藩(fān)镇(掌管当地军政、民政、财政事务的机构)控制之下.

③凌(líng)烟阁(gé):唐太宗曾在长安凌烟阁上画开国功臣24人的画像.

④若个:哪个.万户侯:古代封侯要封赏给一定户数的人家,万户侯是封赏最多的.这句是说有哪个书生能成为万户侯.

译文:

男儿何不佩带吴钩去收取关山五十州呢?

请君到凌烟阁上去看看那些功臣中封过万户侯的有哪一个是书生呢?

品评

前两句用反问语气,“何不”直贯下句,从语法结构看,两个诗句连接起

来是一个完整句子:男儿何不佩带吴钩去收取关山五十州呢?问而不答,留一

悬念.后两句又用反问语气,“请君”直贯下句,必须一口气读到底:请君到

凌烟阁上去看看那些功臣中封过万户侯的有哪一个是书生呢?问而不答,留一

悬念.

结合两问,看起来这位“书生”不再想当书生,而是投笔从戎,谋求以

“收取关山五十州”的军功封万户侯了.这里面,当然有削平藩镇、实现统一

的责任感.但对作“书生”没有出路的愤激之情,也表现得很强烈.在那山河

破碎,战乱频仍的岁月里,一般地说,拿笔杆子不如“带吴钩”.何况李贺这

位书生连考进士的资格也都因父亲的名字中有个“晋”字而被剥夺了呢?然而

要立战功也并不容易.他反问道:“何不带吴钩?”那么,究竟“何不带吴钩”

以两问成诗,声情激越,为七绝创作别开生面.

〔解说〕

李贺是一位有远大理想的诗人.他在这首诗里表达了为国建功立业、平定藩镇叛乱的宏伟志向,不想只做一名书生.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