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下一句是什么意思 上善若水下一句意思是什么
1、上善若水下一句是“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2、出于《道德经》。但在一般现实中的引用上,还有一句是常与它连用的,就是“厚德载物”,出于《易·乾》:“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思是世上万物之中,以水对世界的益处最多,但水性至柔,和顺向下,给人以非常低调谦和的感觉。所以说最美好的品德就要象水一样,调润万物而不自居其功。
“上善若水”的下一句是什么?出处是哪里?
上善若水的下一句是: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意思是:水善于帮助万物,但是不与万物相争。这句话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八章。在老子的理论体系中,水德是近于道的,认为人要像水一样善利万物,以不争之心而争。
上善若水的出处
“上善若水”出自《老子·八章》,原文如下: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
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善于选择地方居住处所,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恪守信用,为政善于有条有理,办事善于发挥能力,行动善于把握时机。
正因为它与世无争,所以才不会招惹怨恨,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注释
上善若水:上,最的意思。上善即最善。这里老子以水的形象来说明"圣人"是道的体现者,因为圣人的言行有类于水,而水德是近于道的。
处众人之所恶:即居处于众人所不愿去的地方。
几于道:几,接近。即接近于道。
渊:沉静、深沉。
厚德载物。出自老子所著《道德经》。
这句话的意思是世上万物之中,以水对世界的益处最多,但水性至柔,和顺向下,给人以非常低调谦和的感觉。所以说最美好的品德就要象水一样,调润万物而不自居其功。
“上善若水” 这四个字,出自于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约前570—前500),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楚国苦县人,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曾在东周国都洛邑任守藏史,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向老子问礼。传说他晚年乘青牛西去,并在函谷关前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名《老子》),最后不知所终。老子思想的精华是朴素辩证法。例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在修身方面,讲究性命双修、虚心实腹、不与人争。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其思想对后代影响深远。例如:汉初的统治者一度把老子的“无为”思想作为信条,采取“与民生息”的政策。老子的思想被庄子所传承,并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核心。
老子道德经一则》窦中亮老子在出函谷关前著有五千言的《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或《道德真经》。《道德经》、《易经》和《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道德经》分为上下两册,共81章,前37章为上篇道经,第38章以下属下篇德经,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马王堆帛书《老子》恰恰相反)。全文共计五千字左右。《道德经》是后来的称谓,最初这本书称为《老子》而无《道德经》之名。其成书年代过去多有争论,至今仍无法确定,不过根据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简“老子”年代推算,成书年代至少在战国中前期。楚简《老子》校注,参看丁四新著《郭店楚竹书老子校注》等书。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