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一场秋雨一场寒”上一句是什么啊?

乐乐11个月前 (03-07)阅读数 8#古诗
文章标签秋雨上有

上一句是:一场春雨一场暖

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这是一个民间流传的谚语。

每当秋天来临的时候,一股股的冷空气从西伯利亚南下进入我国大部分地区,当它和南方正在逐渐衰退的暖湿空气相遇后,便形成了雨。

一次次冷空气南下,常常造成一次次的降雨,并使当地的温度一次次降低。常常形成秋雨连绵,下个不停。

“一场秋雨一场寒”上一句是什么啊?

春季,由于北半球太阳的照射逐渐增强,太平洋上的暖空气随着向西北伸展。当暖空气向北挺进,并在北方冷空气边界是滑升时就产生了雨。在滑升过程中,它同时将冷空气向北排挤。

扩展资料:

立秋的气候特点

“立秋”到了,但并不是秋天的气候已经到来了。划分气候季节要根据“候平均温度”,即当地连续5日的平均温度在22℃以下,才算真正秋天的时节。

中国地域辽阔,虽各地气候有差别,但此时大部分地区仍未进入秋天气候,况且每年大热三伏天的末伏还在立秋后第3日。尤其是中国南方此节气内还是夏暑之时,同时由于台风雨季节渐去了,气温更酷热,因而中国医学对从立秋起至秋分前这段日子称之为“长夏”。

秋来最早的黑龙江和新疆北部地区也要到8月中旬入秋,一般年份里,首都北京9月初开始秋风送爽,秦淮一带秋天从9月中旬开始,10月初秋风吹至浙江丽水、江西南昌、湖南衡阳一线,11月上中旬秋的信息才到达雷州半岛,而当秋的脚步到达“天涯海角”的海南崖县时已快到新年元旦了。

一场秋雨一场凉的下一句怎么说

上有天堂下一句不是下有地狱。应该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是我国民间流传的谚语,出自宋代范成大《吴郡志》,意在赞叹江南美景,可与天堂相媲美。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中的苏杭指的是苏州和杭州两个地方。苏杭受到如此推崇,不仅与其富庶有关,还与当时江南有不少名郡有关系,如常州、湖州,其富庶也都是享有令誉的。

白居易曾历任杭、苏二州刺史,他在二州任上写过不少夸赞当地的诗篇。起先只是单夸杭州。后来他为苏州刺史,又称苏州“甲郡标天下,环封极海滨”。从此他便以苏杭并称,颇以曾为“苏杭两州主”而自豪。

白居易到晚年对苏、杭二州更是念念不忘。他在一首诗中写道:“江南名郡数苏杭,写在殷家三十章。君是旅人犹苦忆,我为刺史更难忘。境牵吟咏真诗国,兴入笙歌好醉乡。为念旧游终一去,扁舟直拟到沧浪。”不言而喻,“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正是这一品题与将江南比作天上的口碑的合流。

扩展资料:

关于“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来历,其中引用较多的是《七修类稿》和《古今小说》中的记录,但这已都是明代的东西。而在更晚期的苏南民歌《姑苏风光》又名《大九连环》中也唱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西湖,苏州么有山塘,哎呀两处好地方。”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是唐朝诗人开先例。唐诗人任华曾在《怀素上人草书歌》吟咏:“人谓尔从江南来,我谓尔从天上来!”这应该便是将江南比作天堂的滥觞。

 “一场秋雨一场凉”的下一句可以接:1、十场秋雨要穿棉。2、一雨更比一雨寒。3、秋风瑟瑟夜未央。4、适时加衣别感冒。5、遥望天边白云淡。6、风吹梧桐叶断肠。7、萧瑟冷雨夜未眠。8、一生爱恋一生想。

 一场秋雨一场凉的释义

 一场秋雨一场凉又叫做一场秋雨一场寒,其下一句是十场秋雨穿上棉。上下两句连成一句谚语。这句谚语的意思是:秋天是由夏到冬的过渡季节。

这时,冷暖空气经常在我省辐合而产生降雨,但最终是冷空气赶走暖空气而告终。因此,秋天每下一场雨,气温就下降一次,最后就需要穿上棉衣御寒了。因此,农谚有“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穿上棉”的说法。

 秋雨的现象

 秋雨是夏秋过渡季节或秋冬过渡季节里连阴雨天气的通称。因该季节台风常在中国东部登陆或在近海转向,致使随台风而来的暖湿空气与北方冷空气相汇于此,形成持续性的阴雨天气。有时,虽无台风,但暖湿空气势力偶尔也会增强,如与北方的冷空气相遇,也会造成一段阴雨天气,形成典型的秋雨绵绵天气。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