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流传的神句“毕竟几人真得鹿,不知终日梦为鱼”,如何理解?
很多人可能看到或转过这句,却未必有所理解。
语出黄庭坚的《杂诗七首》其一。《杂诗七首》为黄庭坚七言绝句组诗。艺术性一般。不知何时火了第一首,应该是网络捧红的吧,尤其是这一句“毕竟几人真得鹿,不知终日梦为鱼”,网上疯传的厉害。
全诗如下:此身天地一蘧庐,世事消磨绿鬓疏。毕竟几人真得鹿,不知终日梦为鱼。蘧庐,语出《庄子集释》:“仁义,先王之蘧庐也,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久处。”指古代驿站,也就是现在的旅馆。
绿鬓,现代人读这个词不仅无法理解,还会不适。原因是众所周知的。为什么头发要用绿色来形容?以“青”或者“绿”代黑,似乎是古代文人约定俗成的现象。与古人审美有关。
李白《将进酒》里,“朝如青丝暮成雪”,就硬生生把黑发说成青丝。但在今天,反倒尴尬了。二字典出南朝·梁·吴均的《和萧洗马子显古意诗》:“绿鬓愁中改,红颜啼里灭。”原意是乌黑发亮的头发,后普遍代指年轻。
这样一说,前两句就好理解了,无非八个字:人生如寄,光阴似箭。后两句只是以浓缩的典故,在人生如寄的基础上,再发出人生如梦的感慨。
因为用典贴切,对仗精工,加上典故本身的丰富涵义,使得这两句颇有哲理的架势。似与非似之间,迷醉了不少人。
第三句围绕“鹿”,说的是“蕉鹿梦”的故事。事出《列子集释·周穆王篇》。
全文如下图。
简要解释一下——
樵夫:明明自己打到了一头鹿,怎么就忘记藏哪了呢?还把已经发生过的事当作做梦。更神奇的是,他居然晚上做梦能梦到白天碰到的路人,还梦到路人把他以为是在梦里的鹿捡了。第二天,他居然还真去找路人了,果然有他以为梦中的那头鹿。绕来绕去,真是容易把读者绕晕。
简言之,就是一句话,樵夫把现实当梦,又把梦当现实。给人感觉就是梦与现实傻傻分不清了。
路人:听樵夫讲了一个梦,居然相信确有其事,去找,结果真有其事。他把梦当作了真实。
路人妻子:听说了丈夫捡鹿的经过,她认为丈夫与樵夫的相遇本身就是梦,丈夫找到鹿是因为梦的指引,美梦成真。她把丈夫与樵夫相遇的事实当作了梦。
分鹿官:好像也被梦与现实绕昏了头,来了个简单粗暴的平分。
国王、国相:又调侃地把已经发生的分鹿行为当梦中所为。
这个故事里,所有人的认知和事实都是相反的。特别是樵夫。
故事很像周星驰的无厘头剧情,围绕着鹿之得失,关乎的是梦想与现实的主题。一度让人分不清哪是梦,哪是真实。樵夫、路人、路人妻子、分鹿官、国王、国相,因为一头鹿,全套进来了。故事有很强的寓言性。而起因,却是缘于樵夫的健忘症,刚发生的事,怎么一会就忘了呢?
人生的变幻迷离、虚妄无常,故事讲得很明白。
第四句典出《庄子·大宗师》“且汝梦为鸟而厉乎天,梦为鱼而没于渊” 。记录的却是孔子和颜回的对话。说的也是幻想。
两句话的意思,无非是说,人生忙忙碌碌,有几人真能如愿呢?理想到头来不过是一场泡沫的虚幻,时光飞去,只剩得一堆苍苍白发对西风。
对“毕竟几人真得鹿,不知终日梦为鱼”这两句诗,你是如何理解的呢?你还喜欢黄庭坚哪些诗句呢?
欢迎评论留言。
前面一句是取人之长。
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吸取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也泛指在同类事物中吸取这个的长处来弥补那个的短处。
出处:《晏子春秋.内篇问下》:“先君能以人之长续其短,以人之厚补其薄。”
释义:吸取别人的优点来弥补自己的缺点, 吸取别人所擅长的来弥补自己所缺少的。
扩展资料:
近义词: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拼音:chǐ yǒu suǒ duǎn,cùn yǒu suǒ chánɡ
详细释义:尺虽比寸长,但也会有它的短处;寸虽比尺短,但也有它的长处。我们要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出处:战国·楚·屈原《卜居》:“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意思是尺有它的短处,寸有它的长处,物品有它的不足之处。
译文:再高明的人都有他的短处,再平庸的人也有他的长处。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不足之处,再聪明的人也有他不明白的时候。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