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奢入俭难前半句是什么
北宋著名的史学家司马光写了一篇散文作品叫《训俭示康》,这是一篇司马光为了教导他的儿子司马康应该崇尚节俭所写的家训。其中,有一句是“由奢入俭难”。那么,“由奢入俭难”的上一句是什么呢?
“由奢入俭难”的上一句是由俭入奢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意思是人们从节俭的生活进入到奢侈的生活很容易,但是要由奢侈的生活进入到节俭的生活却很困难。
关于节俭的名言警句有:
1、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道德经·六十七章》
2、节俭是你生中食用不完的美筵。——爱默生
3、舒适的享受一旦成为习惯,便使人几乎完全感觉不到乐趣,而变成了人的真正的需要。——卢梭
4、俭则伤事,侈则伤货。——《管子·乘马》
5、谁在平日节衣缩食,在穷困时就容易过难关。谁在富足时豪华奢侈,在穷困时就会死于饥寒。——萨迪《蔷薇园》
6、奢侈只是从他人的劳动中获得安乐而已。——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7、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务维艰。——朱柏庐《朱子家训》
8、俭者,省约为礼之谓也。吝者,穷急不恤之谓也。——《颜氏家训·治家》
9、财有限,费用无穷,当量入为出。——颜之推
10、侈而惰者贫,而力而俭者富。——韩非子《韩非子显学》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地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清]朱用纯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绅《悯农》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诸葛亮?《诫子书》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唐〕李商隐《咏史》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北宋〕司马光
节俭朴素,人之美德。〔明〕薛瑄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尚书·大禹谟》。
李商隐《咏史》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
远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
几人曾预南熏曲,终古苍梧哭翠华。
注释:①本篇题为“咏史”,实系伤悼唐文宗逝世之作。诗作于开成五年正月文宗逝世后。②《韩非子·十过》载,秦穆公问古明主得国失国之由,由余对曰:“臣尝得闻之矣,常以俭得之,以奢失之。”③沈约《宋书》载,武帝时宁州献琥珀枕,时北征需琥珀治金疮,即命捣碎分付诸将。④《史记·田敬仲完世家》:魏惠王向齐威王夸耀他有“径寸之珠,照车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威王说自己所珍贵的是贤臣,“将以照干里,岂特十二乘哉”!得真:全诗校:“一作待珍。”⑤青海马:一种产于青海湖的杂交马,据说能日行千里,喻可任军国大事的贤才。
赏析:这首诗,诗人根据历史兴亡的史实,概括为“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这些明确的以古鉴今的态度,包含着深刻的用意,比前人的认识更自觉完整。在兴亡系于何人的问题上,尽管李商隐受时代的局限,还只能将理乱的命脉系于帝王,但在他的诗中,大都是指责他们败乱国家的。因此这种揭露更有进步意义。
《尚书·大禹谟》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译文:能为国家大事不辞辛劳,居家生活俭朴。
注释:克勤于邦:指为治水的事业竭尽全力。克俭于家:在家生活节俭。
李绅《悯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译文:
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汗水从身上滴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
注释:⑴悯:怜悯。这里有同情的意思。诗一作《古风二首》。这两首诗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⑵粟:泛指谷类。⑶秋收:一作“秋成”。子:指粮食颗粒。⑷四海:指全国。闲田:没有耕种的田。⑸犹:仍然。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