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说:民无智,天下方可太平,这是什么意思?
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老子,可谓是数千年被人推崇备至的一个人物。
一部《道德经》,洋洋洒洒五千言,却为后世开创了一个学派,让后人研究数千年,直到今天,仍旧能给我们提供许多为人处世的智慧。
但在这五千言当中,也有许多较为消极,或者说极为不现实的想法,虽说为他自己的思想学派舔了砖加了瓦,但于实际而言,却是极其地不现实。
《道德经》中有这样一段话: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这大段话的意思主要就是,不崇尚贤才、不划分货物的贵贱、不显耀那些可以引起欲望的事物,可以让百姓不争,不乱,不盗。圣人治天下之原则便是:使人民的心中无欲无争,填饱他们的肚子,削弱他们的志气,也就是竞争意图,强壮百姓的筋骨体魄,使天下百姓无知、无欲,使那些有才能的人不能、不敢私自造事,这样做的话,天下方可太平。
仔细研读这段话,思考这个观点,乍一看似乎很是无理,但从某些方面来说,这话其实还是很有道理的。老子的意思,就是想让人们回到最初的一种“纯真无邪”状态,人人不争不抢,只为生存而劳作,重返太古时期的一种“无矛盾”的“无为”之境。
这在当时来看,貌似确实是一种治国的良策,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良方。但这也仅仅只是李耳先生的一个构想而已,想要真正实现,几乎是没可能的。
老子所处的时代,社会动荡不安,矛盾突出,他认为这是因为阶层的存在,人人地位不同,所以想用消除差别的方式,来减轻社会矛盾,让整个社会归于一种平静无争的理想境地。
但人这个物种,生来就是有欲望的,无欲无求于个人而言尚且难以做到,何况要普及到整个社会?人类世界的发展,不论是精神还是物质,总归是要用欲望去推动的,若是人人都成了种地机器,自给自足,与世无争,那整个人类社会的大概就是停滞不前,这对于历史或者人类的未来而言,或许都不是一件好事。
而且李耳先生的这个观点,似乎有个漏洞,当然,这只是个人拙见,不可登大雅之堂。
文中所提,“是以圣人之治也”这句话,说明民众还是需要有人来“治理”的,不然社会没有秩序,安定只能成为奢望。但若是天下民众人人都如老子所构想的那样:无知,无欲,身强腹空,那岂不是和火影里面的宇智波斑所施展的那个“月读之术”一样,将人变成了傀儡,而那位治理者就成了独一无二的强权者。对于人这个物种,会有一个人面对如此大的权力,而不去随心所以,肆意妄为吗?恐怕是不可能的。
所以,老子的这个构想,确实是不可能实现的。就算实现,那他所谓的那个太平,也只能称得上是一个人的太平,那是最大的不太平,也隐含着最大的隐患。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