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落乌啼霜满天的下一句
月落乌啼霜满天下一句:江枫渔火对愁眠。
出自唐代张继的《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译文
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江边枫树与船上渔火,难抵我独自傍愁而眠。
姑苏城外那寒山古寺,半夜里敲响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的《枫桥夜泊》,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可是这首诗美在哪里呢?今天听儿童学唐诗的碟片里,把这首诗理解成了描述异客乡愁的诗了,把寒山寺的钟声,说成了凄凉的钟声,我觉得未必尽然。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诗,那么我感觉这首诗就显得死板,除了拥有极富美感的文字以外,就少了一些诗的灵气在内。
首先,我想,理解此诗,最主要的一点,就是要先了解这诗中的“客”,到底是醒着的还是睡着的呢?从第二句来看,很多人都认为此诗中的“客”是在对愁而眠的,也就是睡着的。我则认为,此中的“客”乃是背负双手、站在船头的观景赏客,并未对愁入眠。如果客未眠,那么,整首诗就活了,整首诗就都是赏客眼中耳中的所见所闻了。
第一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有三个主体,月、乌、霜,这三个主体,应该都是活的。如果说“月落”是指月亮落下山去了,那么月则是被动的,没有生命力的。而月落之时,是指天将破晓之时,而这个时间,和“乌啼”之时又不符了。大家都知道,乌鸦是在傍晚的时候,才成群结队的在村头的树梢间飞舞啼鸣的。一个是凌晨,一个是黄昏,这样的景象,难道只是作者想象出来的吗?当然不是这样。我认为,月落之“落”字,乃取意于鸟儿落在树梢上之“落”字,是在说,黄昏时分,月儿也像鸟儿一样,“落”在了天空中,俯视着人间万象。与“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之主体恰为颠倒,此诗为月视人。不过,此月也尽在“客”之眼中耳。
第二句,江枫渔火对愁眠。大家一读此句,多数都认为是客人不耐旅途愁闷,在江枫和渔火的陪伴下,进入了梦乡,我则不认同此解。我觉得,在此句诗中,江枫、渔火,也应该像首句诗那样,被诗人注入生命力才好。江枫、渔火,此二景物,默默的静对着,不忍睡去,也在玩味着黄昏中的江景。
第三四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里的夜和钟声,同样的,也被诗人赋与了生命力。自从欧阳修《六一诗话》指责张继之“夜半钟声”不合常理后,世人多有争议。寺院在夜半是不鸣钟的说法,很多人都是认同的。那么,诗人所说的夜半钟声,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我想,如果我们注意到通假字在古诗文中的应用很普遍这一现象的话,那么,夜半钟声则不难理解。半,我们可以大胆的假想其为“伴”字的通假用法,那么,这两句诗的意思就成了这样:夜色伴随着寒山寺的钟声,在黄昏时分飘到了客船之上。如此理解,夜半是否鸣钟之争议则不复存在矣,而全诗,则又更加灵动活泼。
据上所述,诗的译文则如下:
黄昏时分,月儿也像鸟儿一样,落在了夜色将要笼照的半空之中,来观赏这份美景。
乌鸦的啼鸣,打破了黄昏中满天霜色的寂静。
江枫和渔火,也像留恋江景似的,静默的相对着不忍睡去。
而那夜色也是不耐寂默,伴随着寒山寺的钟声,飘进了旅客的客舟之中。
这样理解之后,诗中的每一事物,则都被赋与了鲜活的生命力,具有了灵动之气,一改以往人们据常理理解此诗而将其归入所认为的消极遣怀诗歌之列。
此诗的写作背景也有争议,有的说是作于安史之乱时期,有的说是作于作者失榜落第之时,我则认为,这首诗应该作于作者游玩之时。向来世人都认为此诗乃旅人为排遣旅途愁闷而作,我倒觉得,不如认为是作者在游玩的闲暇时所作的抒情小品诗更加贴切。
读诗,可能与心情有关,同一首诗,不同的心情读来,则有不同的感触,我认为是这样的。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